我与《中国民兵》杂志首次谋面虽然已经过去了17年之久,但至今仍依稀记得当时的情景。2007年因老部队裁撤,我被分配到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某预备役部队工作,单位领导了解到我曾发表过新闻稿件,便拿出几种军内报刊让我学习研究,要求我在工作之余发挥特长,兼顾做些新闻报道工作。
自此,在《中国民兵》杂志等军内报刊上发表几篇稿件成了我的一个小目标。每天训练结束、待战友们都入睡后,我便摸进连队图书室对照报刊学习写作。正是在各类报刊这些无声老师的指导下,我犹如一匹行走在荒漠中的骆驼,迎来一片无边无际的绿洲;又如一个初入学的孩童,遇上循循善诱的师长,贪婪地汲取着各种新闻知识。没想到,夜间在图书室学习写作的举动却闹出了“乌龙”——后勤部门的同志向领导反映,说我经常忘记关图书室的灯。为此,领导还专门在交班会上批评了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不长,《中国民兵》杂志刊发了我的一篇“豆腐块”文章,虽然只有寥寥数百字,但我内心就像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洪流击中一样……同时,这篇短小的文章还引发了诸多好的“效应”:单位领导主动为我正名、破例给我一把图书室的钥匙,让我空闲时光明正大地在办公楼学习、读书、写作。这对一个初到单位、急于踢开“头三脚”的新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肯定。
每一篇文章的发表都是我努力的见证,我的自信心和写作热情也随之高涨起来。我一直以为《中国民兵》杂志对我格外“关照”,因为我在《中国民兵》杂志发表的很多作品都是自然投稿,而大多数又都被采用了。随着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我也逐渐被单位领导和同事所认可。
面对《中国民兵》杂志的肯定和激励,我无以为报,唯有始终保持热情,努力写出更好更多反映火热基层的鲜活报道。
2014年,我所在部队参加上级考核,实弹射击开始前我在靠近导弹发射阵地的侧前方选定一块安全的位置,做好随时抓拍某新型防空导弹双弹齐发的准备。伴随指挥员下达发射指令的瞬间,我果断按下相机快门……最终,这张构图角度新颖的照片在军地多家媒体刊登,特别是《中国民兵》杂志给予加框处理并配了点评。事后,演习副总指挥、部队参谋长逢人便夸这张照片拍得好。一名院校教授打电话特意找到我说,他从教三十余年参加过很多防空兵实弹射击演习,但相关照片无一例外都是在发射阵地侧后方拍摄,这张前方拍摄的照片让他非常震撼。杂志社编辑也点评这张照片:沾有泥土的气息最芬芳。
时光荏苒,一转眼《中国民兵》杂志迎来了40华诞。如今我已转业到地方工作6年有余,虽然岗位已变,但我对《中国民兵》杂志的感恩之心始终未变。衷心祝福《中国民兵》杂志越办越好,新征程上再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