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4年前,一座名为安东的边防小城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顽强品格和血性铁骨。这里由此成为许多志愿军老兵魂牵梦萦的地方。
安东现称丹东,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鸭绿江与黄海的交汇口,与朝鲜平安北道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抗美援朝战争中,丹东是祖国战略大后方的最前沿。1950年,当战火烧到我们家门口、面对又一次战争的威胁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从这里奔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勋。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和平和正义事业英勇斗争,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深刻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初秋时节,稻香四溢,黑土地上一片金黄。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到来之际,记者踏上丹东这片英雄的土地,重温那烽火连天、红旗漫卷的峥嵘岁月,感悟那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丹东市军地举行烈士墓迁葬仪式。
英雄城里追寻先辈足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伴随萦绕在耳边的《英雄赞歌》旋律,记者来到向往已久的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辽宁省丹东市英华山上。该馆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气势雄伟、大气恢宏,是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馆内展示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基本陈列主题,设置了序厅、抗美援朝战争厅、中朝人民友谊厅、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厅等6个部分,运用雕塑、油画等形式生动再现了“人民战士驱虎豹,前方后方保和平”的历史画面。
锈迹斑斑的武器、饱含深情的战士家书等一件件展品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往事,令人唏嘘;激战云山城、鏖战上甘岭、奇袭白虎团等一个个战斗场景反映出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令人动容;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等一位位英雄的名字唤起红色记忆,令人泪目。
记者站在抗美援朝战争厅的中美武器对比展柜前,看到志愿军落后的“万国牌”武器与美军的先进装备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展柜内展出的100多件文物又有力地说明了在武器装备极不对称、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钢少气多”的志愿军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顽强地战胜了“钢多气少”、“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记者由衷地感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种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都弥足珍贵,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走出纪念馆,记者来到3公里外的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该园始建于1951年,坐落在四季如画的丹东市锦江山北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早的烈士陵园之一。沿着陵园正面花岗岩台阶缓步而上,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耸立着一座高12米的花岗岩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10个金色大字,在纪念碑后安葬着264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瞻仰期间,记者遇到了一群正在举行纪念活动的少先队员,他们身穿整齐的校服,胸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手捧鲜花面向烈士纪念碑默哀。仪式结束后,他们又围绕在讲解员身边聆听志愿军的英勇故事。少先队员们虽然年龄不大,但眼神中却透露出满满的尊崇和坚毅之光……
鸭绿江断桥位于丹东市振兴区滨江中路旁的鸭绿江上,这里原是通往朝鲜的单线铁路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敌人为切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供给线将铁路大桥拦腰炸断,此后被称为“鸭绿江断桥”。战争结束后,鸭绿江断桥朝鲜一侧2孔残桥被拆除,而我国一侧的4孔残桥带着成千上万的累累弹痕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
桥头的大型青铜雕塑《为了和平》是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人物群雕,于2006年9月落成。群雕高5米,宽12米,以26个真实的战斗英雄为原型设计,代表着26万第一批过江的志愿军将士,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到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再到鸭绿江断桥,记者一路走来心中不时涌起层层波澜,仿佛研学了一本厚重的史书、又似历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胸中燃起的火焰必将光照当下、引领未来。
位于丹东市鸭绿江上的“鸭绿江断桥”。
冰天雪地孕育伟大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人民无比渴望和平安宁。然而,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美国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之后,美军飞机不断侵入我国东北地区领空,多次轰炸袭击城镇乡村,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1950年9月30日,中国政府严正警告:“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而美国侵略者对中国政府的警告置若罔闻,并在10月初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19日,在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率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
每个“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心中都奔涌着保家卫国的激情。他们即将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把侵略军从鸭绿江和图们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一举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土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迫使帝国主义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冰雪中卧伏、忍着饥饿冲锋,舍身堵枪眼、誓死保坑道……在许多国际问题研究专家看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彰显了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在朝鲜的崇山峻岭、冰河雪原,中国人民志愿军视死如归、英勇杀敌,先后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上甘岭,朝鲜中部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山村。在仅3.7平方公里的山头阵地,志愿军与敌人生死较量、反复争夺43天。美国投入3个师的兵力,300余门大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轮番进攻,炮火削低了志愿军坚守的阵地山头2米。然而,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如铜墙铁壁一般,将敌人死死钉在上甘岭的山脚下。
长津湖,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1950年冬天,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在这里打响。为阻断美军南逃,125名志愿军官兵穿着单衣,按指令埋伏在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然而,战斗命令下达后,却听不见阻击敌人的枪声。在零下40摄氏度的掩体中俯卧十余天,这些志愿军战士全部冻死在战位上,他们被战友发现时依旧手握钢枪,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志愿军战士在前线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战争后方的全力支持。为了前线,为了胜利,全国各地动员起来,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特别是辽宁地区家家户户支起大锅、升起灶火,不管男女老少,不分白天黑夜为前线炒制“生命口粮”,被服厂的职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为志愿军赶制衣被,广大战勤人员还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担负各种战勤任务……在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上,一座座“断桥”也见证了这段历史。当时,为阻止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援朝物资过江,美军对鸭绿江大桥进行了狂轰滥炸,丹东军民头顶盘旋呼啸的飞机、脚踏冰冷刺骨的江水,奇迹般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解决了作战物资补给的重大战略问题。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由此大步前行。今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依然如星光般闪耀,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复兴路上只争朝夕、砥砺奋进。
位于丹东市城北的抗美援朝纪念塔。
丹东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组织老干部在“鸭绿江断桥”处为小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故事。
鸭绿江畔谱写时代新篇
鸭绿江畔的丹东大地,至今存有许多宝贵的红色资源。近年来,辽宁省丹东市军地协力对丹东地区的抗美援朝遗址遗迹展开保护利用工作,按照“一遗址遗迹一方案”原则加强对历史要素的挖掘提升和丰富拓展,“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指挥机关旧址”、“空军地下指挥所旧址”、“志愿军驻安东办事处旧址”等一处处红色遗址、一个个红色印记渐次被拂去历史尘埃、重新焕发熠熠光彩。
丹东市军地寻访遗迹的步伐不曾停止,寻访老兵的活动也在持续进行。该市军地多部门为抗美援朝老兵和亲历者进行口述历史抢救性拍摄,足迹遍布8个省区20多个市,行程逾10万公里,先后拍摄留存了400余名抗美援朝参战老兵的采访视频资料。抗美援朝纪念馆研究员与历史学者、档案馆工作人员一同考证整理出65万字的历史文献资料,让英雄的名字、感人的故事永不褪色、永久留存。
与此同时,一档由丹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也在学习强国APP、丹东本地媒体等平台播出。截至今年8月,《孙景坤:赫赫战功,深藏功名》、《刘克仁:九死一生,始终无悔》、《何良才:机智勇敢,通信立功》等纪录片已播出264集,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走进人们视野,引发了全社会对抗美援朝精神和那段历史的广泛关注。
丹东市军地还充分利用“抗美援朝出征地”的红色资源,着力探索打造实景课堂、开发研学线路、建设培训阵地、举办专题党课、推开实践活动,将多个红色教育基地串联并形成以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河口断桥、志愿军公园为代表的“一馆两桥一园”革命传统教育场所,构建起鸭绿江沿线60公里“沿江教育带”;推出“鸭绿江浮桥遗址——毛岸英纪念馆——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上河口国门”研学专线,让大家在参观见学中感悟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正是在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感召下,丹东市一直延续着优良的拥军优属传统。”丹东市双拥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市军地严格落实党委议军会议、军地联席会议等制度,同时制订措施将家属随军随调工作制度化,全力解决军人“后院”问题;创新办法推开军官军士安置倾斜政策,着力解决退役军人“后路”问题;出台文件让军人子女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皆可择优入学,确保“军娃”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倾力解决军人“后代”问题。从今年年初以来,该市已高标准安置随军随调家属就业17人、接收安置军转干部42人,先后有123名现役军人子女实现择优入园入学。同时,今年“八一”前后,丹东市还先后组织各类慰问活动120余场次,走访慰问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军烈属1140余人次,崇军尚武氛围在丹东市越来越浓厚,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已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