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魏大战在即,蜀国丞相诸葛亮发令说:“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请众人以大局为重,经常提出我的缺点、指出我的毛病、向我表达批评意见。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强敌,取得事业成功,实现统一大业。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为国忠贞,是个光明磊落的坦荡君子。他曾在多地做官,每当调到一个新的地方上任,都要让人扛两块醒目的高脚牌作为行队的前导,上书“求通民情,愿闻己过”。意思是说,只求与百姓之情相通,愿意听取自己的过失所在。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这两条为政标准,王守仁不论在哪里做官,都能够做到体恤民情,关注民生,造福百姓;对自己,他则严格要求,一尘不染,不肯稍有苟且,因而政绩突出,官声良好。
巧的是,这两人都是文武全才,都是历史上评价甚高的人物。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原因固然很多,而虚怀若谷、善于听取批评意见,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过失,古往今来,人们大致有两种不同态度:一是愿闻己过,有过即改,从谏如流;二是文过饰非,不肯认错,不承认自己的过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犯错误、没有过失的人是不存在的。聪明睿智者,无非是有错就改,闻过即补,绝不讳疾忌医。因为过失过错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会越改越少,而不会因为刻意掩饰而变少。《战国策·齐策一》记载,邹忌谏齐王后,齐王广开言路,号召大家给自己提意见,一开始提意见的人排成长队,争先恐后;慢慢地,提意见的人就少了;到最后,几天都不见一个提意见的人。因为之前提的意见都得到落实纠正,也就没什么新意见可提了。基于这样内修外治,君臣同心,群策群力,齐国迅速发展起来,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成为强国。
“愿闻己过”是一种境界,要有海纳百川的襟怀,听到刺耳的意见不能翻脸,听到不实的批评要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襟怀。著名画家丰子恺常在挂着自己画作的茶馆聆听客人批评议论。有人问他:“这些门外汉懂什么画,何必在这里浪费时间?”丰子恺笑着回答:“万一被他们说到点子上,那便是意外之喜。”
“攻吾之阙”是一种觉悟,体现了虚心诚恳的姿态,要有迎接“向我开炮”的勇气,不做徒有虚名的好龙叶公。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到了惊人的地步,他不轻易动笔、也不轻率地拿出来发表,有的作品写完不满意就烧了,重新再写若不满意又扔入火炉内。果戈理也很重视听取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批评,他要求别人对他的作品提出最严苛、最坦率的批评。“对我应该比对任何人都说得多些,要指出我的缺点。”因此当他每每给人朗读作品的时候,都要仔细观察着别人的神态,敏锐地捕捉几乎察觉不到的细微反应。
那些善于处理、对待批评的人,是聪明睿智的人。因为,他们很清楚,有人批评是自己的福气,有人批评才能让自己进步提高,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居于什么职位,都要有“愿闻己过”的境界,有号召“攻吾之阙”的觉悟。时不时地“红红脸、出出汗、去去灰、消消毒”,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能改正错误、克服不足,就能时刻保持身心健康,生机勃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