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点燃青春映夕阳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路波波 郭 金

人物档案:刘瑾,女,汉族,1983年出生,2005年入伍。2009年她主动申请从北京调到偏远艰苦的宁夏军区基层工作,特别是在干休所一干就是10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先进老干部工作者”、“基层规范化治理先进个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宁夏军区分别表彰为“三八红旗手”、“优秀基层干部”、“‘四有’优秀军官”,并荣立三等功2次。

刘瑾给干休所工作人员作理论辅导。(摄影/马  宁)

刘瑾到驻地医院看望老干部遗属并送上自己做的饭菜。(摄影/马慧萍)

初冬的一个晌午,温暖的阳光洒遍塞上湖城。宁夏军区银川某离职干部休养所院内,该所政委刘瑾和老干部老阿姨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恰似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刘瑾十年如一日,扎根大西北、一心扑在为老干部服务工作岗位上,点燃青春映夕阳、倾情奉献为晚霞,赢得了各级领导和老干部老阿姨的一致称赞。

“把老人当父母一样爱”

刘瑾出生时,她的父母给她取名为“瑾”,这个字本义是指一种美玉,后用以比喻为美德,父母就是希望她人美心更美。刘瑾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她从小就是一个善良孝顺,让大家放心的女孩。

懂爱有爱的刘瑾在步入军营的第4个年头,既为了到艰苦岗位锻炼自己,又为了更好地照顾年事渐高的父母,主动申请从繁华的北京调至偏远的宁夏军区基层工作。也许正是因为她性格温和、工作扎实、做事细心,组织上于2014年又把她调整到某离职干部休养所任职。从此,她便带着敬老爱老的美德,在服务保障老干部岗位上点燃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事非经过不知难。干休所不仅老人多,而且需求不同、性格各异。作为一名“新人”,刘瑾虽然有着满腔的热忱,但也难免因业务不熟出现疏漏,从而受到埋怨甚至批评。为此,她也曾委屈地抹过眼泪,甚至一度萌生过打退堂鼓的想法。

“服务保障老干部是一项以心灵温暖心灵的工作。干休所工作头绪多、事务杂,老干部老阿姨年纪大了有时难免发点脾气,只要腿勤嘴甜多上门,啥时候走进老人的心里就好了。”干休所家委会马阿姨的一番开导,让刘瑾重拾干好工作的信心。

打那以后,刘瑾便经常与同事们一起到老干部家中拉家常、做家务,帮老干部老阿姨按摩、敲背、翻身……不知不觉,她和老人们的心近了、情融了,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慢慢地,刘瑾把老干部老阿姨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而她也成了老干部老阿姨交口称赞的“小棉袄”。

“王治昌老首长的孙女王婉儿今年面临入学择校难题”、“李淑贤阿姨身体不好,子女又远在安徽,需要陪伴照顾”……翻开刘瑾的工作日记,上面满满当当地记载着老干部老阿姨反映的问题诉求和实际困难。而记日记、看日记也成了刘瑾的一个习惯,以此时时提醒自己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好。

“人的力量在心上,心的力量在情上,只要用心用情把干休所的老人们当父母一样爱,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刘瑾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干休所的老干部老阿姨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放在老人们身上可能就是要命的大事,这也对干休所的服务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确保服务能够始终跟得上老干部的需求,刘瑾坚持“一人一策”,为每名老干部精细制订衣食住行、医疗养护等个性化服务方案,并着力打造浸润心田的心理服务队、亲情满怀的生活服务队、守护生命的医疗服务队、专业温馨的家政服务队、业务精湛的法律服务队、优质高效的物业服务队等6支贴心队伍,力争把服务保障工作做到每一名老干部的心坎上。

“叮铃铃……”一天凌晨,91岁的老干部刘永康突然出现头晕并伴有呕吐,家人通过所里为每名老干部家中安装的应急呼叫系统发出求救信号。门诊部值班护士席晓红接到呼叫后,立即报告值班领导刘瑾。时间就是生命,刘瑾一边抓起外套冲出宿舍,一边急忙打电话通知医疗救护组立即出动。3分钟后,她们赶到老干部的家中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询问情况、了解症状、测量血压血氧、监测心电图等操作,在初步判断病情并实施必要治疗后,立即将刘老送往医院急救……“幸亏你们送来得及时,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接诊的医生说道。

经年累月,类似这样的事对刘瑾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一次次冲在前面的急救经历、一场场为老干部的生命竞速,使她成为了老干部老阿姨生活服务、生命健康中最离不开的人。不少老干部的子女都由衷地赞叹:“有刘政委在,我们就很放心!”

刘瑾带干休所工作人员上门为老干部祝寿。(摄影/马  宁)

刘瑾与干休所工作人员一起清扫营区积雪。(摄影/马福梅)

刘瑾与干休所全体工休人员一起拍摄“全家福”。(摄影/马福梅)

“把单位当家一样建”

刘瑾所在的干休所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前由于体量规模小、房屋设施旧,被一些老干部戏称为房不暖、地不平、灯不亮、院不美的“四不营院”。

2018年,刘瑾任这个副团级干休所政委之初,宁夏军区领导来干休所检查时指出了建设管理水平不够细致、为老服务不够精致等问题,并提出了打造“老而不破、旧而不陋、小而精致”的“塞上明珠式”干休所的目标要求。

痛定思痛,刘瑾与干休所党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要想彻底攻克干休所建设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必须有一股子“说一不二、争一不二”的拼劲和标准,于是他们定下“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目标,力争通过几年的苦干实干让干休所旧貌换新颜。

“刘政委来了后,真是把单位当家一样建,她不仅带着党委一班人认真研究怎么办,还领着全所人员一起迎难而上,一项任务接着一项任务干,用极致的标准让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彻底清零。”干休所工作人员侯宏博颇为敬佩地说。

干休所营区内原来的道路年久失修,刘瑾积极协调市政部门将干休所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对道路、管线等进行全面翻新;利用周末带着同事和家人到贺兰山捡取景观石,在营区铺设既美观又实用的景观大道;主动联系驻地文体局、环保局,为干休所补充文体器材、绿化院内环境;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造景观、建长廊,栽绿植、种花木,喷彩绘、搞亮化,高标准推进营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

2021年这一年,干休所所长岗位一直空缺,刘瑾不放心单位建设就动员家人一起住在干休所的临时住房,以便她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干工作、抓建设、促发展。“那段时间,她凡事都是带头上、亲自干,皮肤晒得黝黑、身体都瘦了一圈。”丈夫周凯看着她的样子不无心疼地说。

这几年,刘瑾带领所里工作人员打造“园林化”营区,新栽的丁香、美人梅、法桐等已绿树成荫;及时更换营区主干电缆和易堵下水管道,对营区道路和房屋进行全面修缮,营院更加整洁;购买电动摆渡车,升级改造生活服务中心、医疗保健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保障更加配套完善。老干部们逢人便夸,昔日的“城中村”变成了如今的“幸福院”。

宁夏地处塞外,夏冬长、春秋短,而老干部们年纪大了普遍怕冷热、畏风沙。刘瑾充分考虑这一气候特点和老干部现实需求,把干休所老旧的文化活动场所搬进阳光房,探索构建集日间照料、理疗按摩、棋牌娱乐、茶艺品鉴等10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保障模式,让老干部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都有了一个好去处。

住宅小区清静幽雅,文化娱乐丰富多彩,服务保障温馨怡人……前不久,记者走进该干休所,映入眼帘的不仅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深切感受到老干部们发自内心的幸福快乐。不少老干部老阿姨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居住,环境舒适、精神愉悦,我们的心情好了,幸福指数更高了。”

“把工作当事业一样干”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有的人把工作当事业干,不懈追求,精益求精;有的人把工作当职业干,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了解刘瑾的人都说,“她一直是把工作当事业一样干,常常是努力到无能为力。”

刚任干休所政委时,刘瑾面对这个排序靠后的干休所和不被看好的自己,坚定而主动地立下了“小所不小,争一不二;不负为老,初心不二;他无我有,独一不二;知行合一,说一不二”的军令状。

目标易定,道路难行。作为一个“新官”,刘瑾当时面临的困难可不少:干休所工作人员成份多样,有现役官兵、编余的文职干部和刚入职的社招文职人员,还有购买社会服务人员,身份不同、心思多样、状态各异,少数人员还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有些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就成了“肠梗阻”。

“一个人的能力是微薄的,一群人的发力才会产生巨大力量;个人的想法再好、愿望再大,没有大家齐心协力也成不了事。”刘瑾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她自觉摆正位置,带领大家伙一起探寻单位建设的破题之策、发展之路。很快,刘瑾的“三板斧”启动:第一步是借梯登高学先进,她利用假期和文职人员招聘政审等时机,专程走访了6个发达省市的21个干休所,学先进、取经验,拓宽建所理念;专题组织工作人员召开“诸葛亮会”,聚人心、统思想、鼓干劲,吹响了勇争第一的冲锋号。第二步是描绘蓝图赶先进,她带领一班人制定了三年攻坚计划、三年争先思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一件接着一件干、一项接着一项建,把每一件事干到精致细致极致。第三步是追求卓越当先进,他们着眼“四个秩序”规范化建设,集中力量完善各种设施、规范各类工作,将一个相对落后的老旧营区改造成让人眼前一亮的老干部颐养乐园。

“刘政委带着我们白天跑市场,晚上搜图片,一角一落做设计、一砖一瓦选材料、一毛一分省开支。她还自学装修设计、景观美化等专业书籍,硬是从营区建设的‘门外汉’变成了装修设计的‘小专家’,大家伙看了都十分钦佩。”谈及那段时间紧张难忘的建设场景,干休所工作人员陈利冬不无感慨地说。

2022年底,刘瑾因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调整提升到另一个正团级干休所任政委。这个干休所军地人员混住在一起,建与管问题难住了该所的几届党委班子。刘瑾到任后,拿出之前那种“争一不二”的拼劲,撸起袖子带着大家一起干,不到半年时间,干休所的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得到上下各级和老干部老阿姨的纷纷赞誉。

“最美的身影是奋斗者的样子,最美的风景只有敢拼的人才能体会。”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刘瑾由衷地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