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红色记忆永存

文 | 鲍明建 本刊特约记者 王晓 范奇飞

不久前,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辽宁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编撰的《致敬百位英雄(二)》付梓成书,书中收录了100位辽宁本地参战老兵的口述史料。这是辽宁省开展参战老兵抢救性口述历史采访活动取得的又一项成果。

辽宁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红色资源厚重丰富。近年来,辽宁省充分挖掘“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从记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参战老兵的英雄故事入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英雄的参战老兵是红色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是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拥有者、传承者。他们的亲口讲述是对红色历史有力的支撑与补充,深藏于他们记忆中的战斗细节,常常直抵人心、动人心魄。开展参战老兵抢救性口述历史采访活动,是一项与时间赛跑、为后代负责的工作,辽宁省军地同心携手在行动。

鞍山市钢都小学少先队员听参战老兵讲革命故事。(摄影/乔新宇)

致敬——老兵故事不能遗忘

薛老去世了。

2018年,辽宁省军区红色记忆采访团受领任务,准备采访曾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的老干部薛承让,却得知了令人遗憾的消息。

档案、简历、大事记……泛黄的纸页上笼统记载着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役战斗200余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接见。但文字背后的细节,他的儿女也说不清楚。

曾经,受限于技术手段,记录老兵故事的载体多为文字。薛承让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红色历史的画卷需要呈现更多血肉丰满的个体故事。

“这条狗是哪里来的?”在薛承让的家,一条大型犬引起采访团的好奇。

“这是薛老的狗,他儿子开玩笑说他对狗比对儿子还亲。”薛承让生前所在的辽宁省军区鞍山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领导也不清楚薛承让爱狗的原因。

正当大家为此抱憾时,路过的干休所司机李慧东接过话茬:“平津战役中,薛老用一条狗吸引住敌军警戒犬,悄无声息地完成突袭,端掉敌军一个旅部,俘虏200余人。薛老总说,‘那次战斗,狗立了大功’。”

带狗突袭、徒手夺枪、险被截肢……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李慧东之口还原再现。曾经保障薛承让出行的李慧东“打捞”记忆、回想细节,历史事件由亲历者口述变为由身边人转述,完成了红色历史的当代表达。

当下,随着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的蓬勃兴起,辽宁省军地将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的珍贵材料作为宏观叙事的补充,通过文字、图表、影像等多媒体形式记录下来。2019年,辽宁省军区制作完成8集电视纪录片《红色记忆——不能忘却的故事》;2020年,辽宁省军区联合《党史纵横》杂志刊发抗美援朝老战士访谈特辑;2020年以来,丹东市委宣传部连续3年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采访360余位志愿军老战士;2021年,辽宁省军区协同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开展“抢建英雄谱”活动……从部队到地方,越来越多的故事被挖掘、被讲述、被记录。

“我没什么事迹,怕是要让你们失望了。”老兵们总是以这样的话开头,但讲出的战斗故事往往惊心动魄、可歌可泣。

当聚光灯投射到参战老兵身上,他们将以个体为坐标的记忆逐渐连缀成一座积箧盈藏的红色记忆库。

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抗美援朝参战老兵高鹏华(右一)讲述纪念章背后的故事。(摄影/谭长俊)

辽宁省军区“红色记忆采访团”工作人员采访老干部。(摄影/汪立文)

丹东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核对资料。(摄影/范薇薇)

挖掘——专业力量携手并进

“当时,我们发现不少老兵此前没接受过采访,也有的老兵接受过多次采访,家属很担心老人的身体吃不消。”几年前,辽宁省军区、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统筹利用已建立的老兵信息库,全面梳理参战老兵情况,发现此前口述历史采访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战、交叉重叠等问题。

汲取经验教训,辽宁省各军分区(警备区)政治工作处,各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馆、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建立联合机制,抽调骨干力量,组成联合采访摄制小分队,筹划推进,成果共享。

“我们采集的文字、实物、录像和回忆录等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后,按照档案保存原则多处备份,实现永久保存。”辽宁省档案馆接收征集部部长张晓风说。在全省开展的参战老兵抢救性口述历史采访工作中,省档案馆按照一人、一主题、一场或多场战斗,统一标准完成个人记录,军地双方协调党史军史专家,对采访拍摄内容进行核对校准,防止发生史实性错误。

“在锦州市义县东关街胡同19号,我们见到了抗美援朝老战士蒋文。老人家性格开朗,现场为我们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绣金匾》等歌曲,歌词记得清清楚楚。”回忆起采访蒋文的情景,辽宁省丹东电视台《铭记》纪录片工作组记者张萍历历在目。

采访后不久,张萍收到蒋文儿子发来的30多条微信,说老人看到精心制作播出的节目,激动得落了泪。

“听老人家说等我们哪天再去还给我们唱歌时,我鼻头一酸。我想,这就是我们做好节目的意义。”张萍说。

跟随张萍等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人士参与口述历史的主题拟定、拍摄保障、访谈整理、内容核校等工作,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干事王丹受益匪浅。

“口述历史档案是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好国家与个人、采集与研究、专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参与的各方专业严谨、通力合作。”王丹说,这些专业人士给她上了生动一课,她将利用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挖掘好英雄个体的故事,不让红色记忆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传递——尊崇英雄成为风尚

“我又想起来一些,你们还有时间过来吗?”

一天,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红色足迹拥军志愿者协会发起人葛继红,接到曾采访过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先庭的电话。这是一支在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管理下组建,致力于挖掘采访鞍山本地农村参战老兵、开展社会性慰问的志愿者团队。

听到老人带着期盼的询问,葛继红连忙回答:“来,来,我们明天就来!”再次相见,架好设备,老人拉着志愿者们又讲了两个多小时。左邻右舍也好奇地围过来,一起听他讲故事,不时发出赞叹声。

“以前不知道隔壁家老爷爷有这么多惊心动魄的经历。”听完李先庭的讲述,村民李斌感叹,电视上经常看到的英雄原来就在身边。

“我们在记录口述历史的过程中,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葛继红说,一路走来,这支志愿者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大,由原先的5人扩大至300余人,志愿服务内容拓展到为老兵拓印足迹等活动,他们拍摄的参战老兵口述历史纪录片在鞍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下修建的鞍山市弘莲荣誉军人博物馆播放,吸引众多游客参观。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有组织地参与口述历史采访工作,凝聚起尊崇老兵、崇尚英雄的社会共识。”辽宁省军区领导介绍,这些社会力量是对政府和军队力量的有力补充,在口述历史采访工作中发挥了广泛的带动作用。

今年夏天,辽宁省军区锦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整理校对口述历史文字资料时,迎来一批得力助手——锦州市凌河区龙江街道党工委组建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15名在校大学生利用暑假走进干休所,倾听老干部的战斗故事,整理校对文字档案,参与参战老兵口述历史采访的收尾工作。

“正是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牺牲奉献,才有了我们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参与校对的海南大学学生张诗淇感受颇深,她表示,要传承这种不畏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口述历史的生命在于有人倾听。目前,辽宁省各地拍摄的参战老兵口述历史成果正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一个个鲜活的、立体的故事在辽宁大地上引起强烈反响,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社会氛围在这片红色热土愈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