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后一口粮,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儿,都有自己的女,送上最后亲骨肉,血洒战场……”
盛夏时节,记者行走在沂蒙老区这片红色土地上,仿佛有一个旋律一直唱响在巍巍沂蒙山、滔滔沂河水间,如歌如泣地诉说着那段难忘的记忆: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为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参军参战、拥军支前,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习主席在山东视察时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这一伟大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和平建设时期,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升华,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时值八一建军节前夕这个特殊日子里,记者置身这片英雄赞歌飞扬的鲁南大地上,深深地被一个个红色甚至血色故事震撼着、感动着、激励着,老区军民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抉择和考验中描绘着大写人生、大爱至诚,凝练而成的伟大沂蒙精神穿过战火硝烟、走过苦难辉煌,超越时空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永恒的价值,恰似清晨霞光普照着鲁南大地、温暖着人们记忆。
沂蒙山区概貌。
仰望不朽的丰碑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
走进临沂,记者强烈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交相辉映,让炮火中的硝烟多了一份浪漫,让墨香中的灵动多了一份坚韧。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在这里诞生了无数的圣贤奇才,如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书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及颜真卿、“算圣”的刘洪、“宗圣”的曾子、“孝圣”的王祥、“后圣”的荀子等都是现象级的存在,其璀璨的光芒映射着这片人文荟萃、人杰地灵的风华之地。当然,让人们至今最不能忘怀的还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及牺牲,以至于让人们谈到沂蒙革命老区就啧啧赞叹不已。
沂蒙革命老区,主要是指以沂蒙山区为中心、包括毗邻部分地带的山东省东南部分地区,这里是我党在山东省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既是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山东省政府的诞生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沂蒙创建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期间发生了大小战斗4000余次,当时仅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口中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名将士血染疆场。目前,临沂市政府公布的抗日战争遗址有100多处、红色纪念地和党性教育基地有50多处,它们像一座座丰碑记录着过去、昭示着未来。
是日午后,记者随同讲解人员来到位于临沂市兰山区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该陵园是为纪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地区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群和纪念园林。陵园于1949年奠基、1950年落成,占地19.2万平方米,建有塔、堂、馆、亭、墓、廊等大型纪念建筑物19处,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南北大门与主体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居于中轴一线上,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罗炳辉烈士墓等墓台、碑亭布列于东西两侧。园内松柏掩映,庄严肃穆,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石碑上镶有反映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战斗场景的5幅石质浮雕和石柱顶端10组展现人民群众拥军支前、参军参战的人物雕塑,以及镌刻着62576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瞬间把记者带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1938年,沂蒙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党中央一声令下:“派兵去山东”,随即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并创建革命根据地,军民同心用鲜血和生命守护自己的家园。看着一个个战斗场景、一幕幕历史影像,这让我们既深切体会到了红色沂蒙的“红”,更使我们深刻领悟到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道理哲理。
离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记者一行又驱车来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两座19.47米高的红色战旗形状巨型建筑和纪念馆外墙上镶嵌着的19.47万颗子弹壳。这两个数字,寓意那场闻名中外的战役于1947年打响。纪念馆广场正中央立有战役主要指挥员陈毅、粟裕的塑像。纪念馆主体区是展厅和烈士墓区,翔实记录了华东野战军在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军支前下前仆后继、奋勇拼杀,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部队整编第74师的伟大胜利。所见所闻,让人不禁感叹: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
一路走、一路看,沂蒙精神展馆、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馆等一个个红色纪念场所就像散落在鲁南大地上的繁星,既给我们光亮,又警示我们勿忘曾经的痛、勿忘老区人民的好,奋力谱写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新篇章。
华东革命烈士纪念塔。
全国爱国拥军支前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雕塑。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概貌。
追寻不老的精神
——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
一提到“沂蒙精神”,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线的情景。那时,沂蒙人民拥军支前“拥”得真诚、“支”得彻底,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甚至为支援人民军队打胜仗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在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曾有一位威震敌胆的“小脚女团长”。她叫周姜兰,家境殷实的她一次卖地40多亩,购买30多条枪,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有一次,日伪军包围了村子,把全村老百姓集合起来搜查周姜兰。当查到周姜兰本人时,在场群众异口同声地大喊:“她不是!”日伪军气急败坏杀了数名群众,但大家仍无一人指认周姜兰。什么是水乳交融?子弟兵就在老百姓中,老百姓就在子弟兵里。“我们情愿勒紧裤腰带,哪怕不吃不喝也得支援子弟兵打敌人。”谈起往事,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支前模范”王克昌豪气不减当年。
孟良崮战役打响前夕,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村妇救会会长李桂芳接到一道紧急命令:5个小时内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搭建一座桥,以便华东野战军某团过河作战。命令来得突然,时间只有不到5个小时。22岁的李桂芳摸黑找到姐妹们,商议后想出一个“高招”:各自摘下家中门板当桥板,用自己的身体当桥墩!32名姑娘大嫂齐聚在一起,跳进了冰冷的河水中搭起了一座“人桥”。当时,这些妇女有的正值生理期、有的身怀有孕,但她们全然不顾。当过河的指战员们到达河边时,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大家谁也不忍心过这座桥。李桂芳对着河岸上的官兵大喊:“你们为俺老百姓流血牺牲,俺们受这一点累算个啥,为了胜利,快上桥!”官兵们顺利过了河,而这些英雄的妇女中却有数人落下了终生不能再孕的遗憾。
在沂蒙老区,像这样的感人故事举不胜举,有用自己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有宁愿牺牲自家孙子换解放军子女安危并办起“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有舍生忘死拥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据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妇女有15.5万人参与救护子弟兵伤员5.9万名,做军鞋315万双、军装122万件。那时,在沂蒙老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人们不禁要问:沂蒙人民为什么会和共产党共命运?沂蒙人民又为什么会和人民军队同生死?道理其实很简单,老百姓对共产党、子弟兵亲,是因为共产党、子弟兵对老百姓好。
1944年1月24日时值农历除夕,一直对“抗战模范村”朱村虎视眈眈的日寇,纠集日伪500余人对朱村进行疯狂扫荡。危急时刻,“枪声就是命令”,八路军115师4团3营8连火速赶来救援,激战6个小时击退凶残的日伪军,24名八路军战士光荣牺牲,村民却无一伤亡。从此,朱村有了一个传承至今的年俗:每年大年初一这天早晨,家家户户第一碗饺子用来祭英烈。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深深蕴含着大情感、大忠诚。正因如此,这一伟大精神将永不过时、永远不老,必须始终高擎这面精神旗帜,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沂蒙革命纪念馆。
传承不灭的薪火
——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临沂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革命精神重要诞生地的资源优势,始终把挖掘、诠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他们先后出台实施《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新时代全环境践行沂蒙精神实施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法规,成立沂蒙精神研究会、建成沂蒙干部学院、开设媒体宣介沂蒙精神专题专栏等一批支撑平台,推出歌剧《沂蒙山》、电影《红嫂》等一批优秀剧目,打造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目前临沂市有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26家,其中5家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同时该市还被评为中国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中国红色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打造的“沂蒙红色基因传承‘1+1+N’项目创新实践”项目,荣获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全力推动沂蒙精神成为临沂市最独特的政治优势、最鲜明的城市标志、最强劲的精神力量,是临沂市党政军民一个共同认识。”临沂市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把践行沂蒙精神贯穿于新时代强市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全过程。去年,临沂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5778.5亿元、增长4%左右,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0.2亿元、同口径增长9.6%,税收占比78.7%、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增长10%,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9736亿元和9014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为使沂蒙精神走进乡村、走近群众,近年来,临沂市先后打造了10多处以体验式、互动式为主要特征的红色教育场馆,其中位于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就是突出代表。该馆以独特的古山村风貌为依托,旨在弘扬沂蒙精神、讲述红嫂故事,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每年超过30万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这些场馆的建成不仅成为推动沂蒙精神向基层延伸的重要场所,而且大大提高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也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临沂军分区领导介绍,这些年地方党委、政府拥军优属工作做得很扎实,聚焦军人“后路、后代、后院”问题,先后出台《驻临部队随军家属定向安置工作办法》、《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等,制订军人子女中考加分、优抚对象医疗费减免等153项优待措施,临沂市实现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同时,“沂蒙精神沂蒙兵”的品牌也在全国叫响,特别是临沭县坚持“为军送好兵、为战点精兵”,实现恢复建县以来连续62年无责任退兵,创造了全国纪录,征兵工作先后受到4任国防部长5次批示勉励,8次被国家、军队和山东省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在沂蒙精神的影响感召下,临沂还有个特殊现象,就是“兵支书”正在成为乡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截至目前,临沂市共有1140名“兵支书”、6194名“兵委员”正奋战在乡村振兴、为民助民的第一线,以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着伟大沂蒙精神,兑现着“入伍参军当尖兵、退伍还乡建新功”的兵之初铮铮誓言。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沂蒙精神必将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展现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伟大光辉。我们由衷祝愿老区人民生活明天更美好、沂蒙精神明天更璀璨,愿更多人能够看见高山之巅与碧海蓝天之上那抹鲜艳的“沂蒙红”。
临沂市城市建设新貌。
(本文图片由郭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