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不负这一声“指导员”

文 | 陈典宏 危 瑶

夏日羊城,白云翩跹。广东省广州市开元学校的操场上,师生们早早集合完毕。他们在等待一堂国防教育课的开讲,授课人名叫卢运柏,是一位上过战场、立过战功的老兵,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指导员”。

“与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能够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今年68岁了,总想着为社会多做些事,就是因为经常想起一同上过战场的战友们。他们教会我如何当一名合格的人民子弟兵。”讲台上,说起当兵时的往事,卢运柏的声音有些哽咽。

出生于南粤大地的卢运柏,爷爷是抗日游击队队员,父亲为公安事业奉献毕生。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军营生活充满向往,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志向。1976年,卢运柏参军入伍,1979年,时任副指导员的他和连队官兵奉命奔赴前线执行作战任务,在3天4夜的战斗中,卢运柏和战友们歼灭守敌,攻占18个高地,圆满完成任务。战斗结束,卢运柏荣立二等功。

这样一位战斗英雄,退役后,响应国家号召进入企业工作。遭遇下岗后,他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凭借多年在部队磨炼的坚韧品格,他所创办的机械制造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逐年递增,而卢运柏始终不忘军人的本色和使命担当,不仅积极解决当地下岗职工就业难题,还成功安置退役军人数百名,并成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前来学习技术的退役军人提供免费培训。

在深得社会各界好评的同时,老兵卢运柏的善举也引起所在街道的关注。2019年的一天,永和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黄媛媛找到卢运柏,请他就做好辖区500余名老兵的相关服务工作出谋划策。

“部队最强调组织性纪律性。”在卢运柏看来,凝聚老兵力量,关键是帮助他们找到“心灵的落脚处”。基于当地的红色基因,在充分调研、征集民意的基础上,老兵交流沟通平台“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正式组建,并由卢运柏担任“政治指导员”。

针对退役军人人数多且分散的状况,“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模拟连队编制,将退役军人按照退役年份编班,定期召开连务会、班务会,建立比、学、赶、超制度,他们还成立了退役军人党组织,让大家又找到了“家”。

志愿服务队,让服务工作更有温度。卢运柏他们根据老兵特长和社会需要,陆续“孵化”出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引导老兵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秩序维护员”、“红色文化宣讲员”、“突发事件战斗员”和“帮扶解困勤务员”,目前已开展10余类360余场次志愿服务。

一声“指导员”,一生不褪色。对卢运柏而言,“指导员”3个字,是军旅生涯留给他的最美称谓。为了不负这个称谓,卢运柏想得最多的是“还能为群众做些什么,还能为老兵做些什么”……

卢运柏给广州市黄埔区禾丰小学学生讲述革命故事。潘煜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