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湖南省新化县白溪镇戴冠村——“山咔咔”走上产业致富路

文 | 曾新科 刘杏梅

戴冠村茶园一角。刘杏梅 摄

“高山岭上有好水,云雾山中有好茶,好井水,泡好茶,既打口干又好呷,看完风景打转身,我送包茶叶啰给你带回家……”4月中旬,笔者走进湖南省新化县白溪镇戴冠村,10余名妇女一边唱着欢快清脆的《敬茶歌》,一边手指翻飞、喜采新茶。

戴冠村位于资江中游、海拔500多米的崇山峻岭之中,距县城60余公里,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曾被列为该县最为贫困的山村之一。

2020年4月,新化县人武部对口帮扶该村后,与村“两委”研究决定因地制宜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新化县古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产茶大县,又是湖南红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加上村里过去又有过种茶的历史,发展茶产业是改变贫困的关键!”“高山岭上有好水,云雾山上有好茶,靠山吃山,咱戴冠村的优势就在大山,发展茶产业必定是条出路。”经多次现地考察与集体讨论,人武部驻村工作队与戴冠村“两委”就生态立村、茶叶富村、茶旅兴村的思路达成了一致。

但当人武部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动员村民改行种植茶叶的时候,很多村民并不愿意配合。

“种茶能当饭吃?”“万一赔了怎么办?”“老一辈种茶叶都没有大变化,我们种茶叶能行吗?”刚开始,有不少村民对种植茶叶有所顾虑。听到村民的顾虑,一些村干部心里也不禁有些忐忑。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不信任与村干部的忐忑,人武部驻村工作队不得不改变策略,他们从甩开膀子做出样子方面着手,协助村“两委”将村里原有的100余亩老茶园接管过来,并组织驻村干部、基干民兵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遍又一遍讲解帮扶政策。

期间,为了确保茶产业发展人才充足,人武部请来农科院专家走进山间地头,一对一解答疑问;协助村集体经济设立绿色基金,鼓励农户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纯绿色种植,并给予相应补贴;通过“两项承诺”“三个监督”机制,大幅提升茶产品质量。他们还组织村民代表赴沿海发达地区学习特色农业项目,结合戴冠村实际制订科学可行的产业规划方案,因地制宜分类连片发展,丰富产业链,强化技术培训,逐步拓宽更多特色产业。  

“村里发展茶产业是好事,大家要抓住这个机会!”村民刘礼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年前,刘礼长在珠海打工,赚钱不多还离家远,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

2020年8月,刘礼长回村后,正愁着无事可做时,茶产业让他看到了希望。抱着对党的富农政策和驻村工作队的信任,他一咬牙把家里的10余亩地全部拿出来种茶。

现如今,刘礼长依靠种茶年收入6万余元,比在外面打工赚得还要多。“茶产业发展起来了,今后我还想开一家农家乐!”刘礼长笑着说。

刘礼长只是戴冠村众多村民的一个缩影。整体脱贫后,人武部乡村振兴工作队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而是积极协调县政府争取产业扶持资金100余万元,将村里荒芜了20余年的茶场,复垦改良为优质茶叶种植园、建成茶叶加工车间,并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指导村里与种植户签订协议定向保价收购,引导群众发展“戴冠”红茶特色种植,增加了个人和集体收益。

村里还通过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坚持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绿色无公害生产,统一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实施村民股份分红等措施,发展茶园800多亩,户均达12亩,家家因茶致富。

如今的戴冠村,放眼望去绿水青山,一棵棵茶树不仅绿了山坡,更成了戴冠人的“金饭碗”。

戴冠村党支部书记张卫东高兴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人武部驻村工作队,自从村里发展了茶产业,村民们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人武部驻村工作人员与村民一起采摘茶叶。刘杏梅 摄

戴冠村村居新貌。刘杏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