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爱国热潮涌动金陵大地——江苏省南京市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纪实

文 | 曹传智 练红宁 本刊特约记者 张永祥

四月的南京,芳菲起舞,草长莺飞。在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4周年到来之际,一波波来自党政机关、驻宁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的人们走进渡江胜利纪念馆,身临其境体悟那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一座南京城,荣辱两堂课,加深全民国防教育对于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多年来,南京市把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来抓,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在统筹辖区资源、突出重点对象、创新方法手段方面持续提质增效。截至目前,该市先后建成省级以上国防教育基地11个、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29所,连续9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南京市举行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4周年升国旗仪式。 张永祥 摄

统筹辖区资源——

让红色地标成为“生动课堂”

一场春雨过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上车流如梭,梧桐浓荫遮蔽。“从1946年5月到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和平谈判……”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展厅内,参观人员跟随讲解员认真聆听、仔细观看。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戴过的礼帽、代表团的户口卡、董必武同志的铜墨盒……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仿佛把人们带回那个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我们通过丰富文物资料和迭代展陈方式,打造沉浸式‘实境课堂’,还原历史场景,传递红色力量。”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芦晓莲介绍。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南京市共有165处红色文化场所。丰厚的红色“家底”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该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为国防教育提质增效筑牢制度“底盘”。

串珠成链,连点成片。该市依据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及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特点,将散布在全市的165处红色场所进行规划编制,形成了“三区、两线、十三片”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空间格局。该规划既突出片区内资源的整合、降低运维成本,又加强与周边相关文化资源的串联展示。

“南京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是谁?南京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在哪里建立?”随着一辆巴士从南京和平公园驶出,一个个党史知识点从车上讲解员口中娓娓道来,这就是南京市推出的“宁(南京市简称)听红色巴士课堂”。巴士途经张闻天陈列馆、颐和路社区将军馆、中山码头等红色场所的设计,让参与者在移步换景的讲解中感悟浓浓国防情。

红色场所“串珠成链”,“红色地图”连点成片。该市整合打造出多条红色文化主题专线,推出以“近代风云”“红色印迹”“美丽古都”“拥军爱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精品路线,市民与游客手拿“红色地图”,就可以方便地深入南京市的大街小巷、广袤乡村感受红色文化,接受国防教育。

突出重点对象——

让“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

2022年8月,南京市委组织全市党政机关“一把手”政治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着重围绕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领导干部国家安全和国防意识进行分析讲解。

领导干部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关键少数”,抓住了领导干部,就牵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牛鼻子”。一直以来,南京市坚持“两纳入”,即把国防教育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述职报告内容,并以市、区两级党校作为主阵地,采取理论学习、形势报告、知识讲座、过“军事日”等形式,组织领导干部开展经常性国防教育。日前,在一次国防教育主题活动中,雨花台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张连春说:“参观武器装备,实操模拟飞行器……近距离感受军营生活,强化了我们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初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了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的师生,撞钟、瞻仰、观影、献花……同学们“开学第一课”在纪念馆的“实境课堂”中体悟浓浓爱国情。“声声钟鸣,警醒着我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更让我感受到一种身为金陵学子的责任感……”学生叶雪在现场感慨地说。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抓好青少年国防教育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生力军”。南京市出台《南京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构建军事课教学、大学生征兵动员教育、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学校经常性爱国主义育人机制,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实“三融入”,即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融入大中小学的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之中,融入到校园育人环境软硬件建设中,进一步提升全市青少年国防素养和国防意识。

在南京,通过持续突出领导干部和学生群体的国防教育,让他们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当好关键引领、发挥关键作用,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浓厚氛围。

南京江北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国防班学生进行军体拳展示。刘晨 摄

雷锋生前战友为预定新兵讲述雷锋故事。 张永祥 摄

创新方法手段——

让爱国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这封信只有459个字,但让我们深受鼓舞。”一封来自南京市后标营小学的信件,让远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王皓琳兴奋不已。信中,该校六年级学生刘欣妍讲述了自己在参加学校开展的“追寻烈士足迹”云寻访活动时,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沂蒙老区的革命史,并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自觉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云寻访’活动既是对革命烈士的追思缅怀,也是希望孩子们从红色故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南京市后标营小学校长杨毅静介绍说。近年来,他们开展“追寻烈士足迹”云寻访活动,先后组织同学们寻访全国180多座烈士陵园,在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培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和国防意识。

国防教育也需要创新方法与手段。着眼增强国防教育的体验性、互动性、实效性,南京市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依托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打通网上网下、版面页面,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国防教育主题车站”建成,成为南京市创新国防教育方式方法的一个亮点;“南京·国防在线”融媒体宣传平台上线,为市民学习国防知识提供了全方位便捷服务;“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上线,策划推出“红色日历”专栏、《南京红色100》系列短视频专题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面向中小学生打造的红色专题课程浏览量达到10万+。与此同时,他们坚持传统与现代手段互为补充,近年该市构建起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平台“五位一体”的宣传阵地,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矩阵传播。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这座历经无数次战火洗礼又无数次涅槃重生的城市,浓厚的爱国基因已经融入城市血脉,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洗礼、获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