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雪域高原上的青春色彩——记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人武部副部长陈宪伟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邓革虎

【人物小传】陈宪伟,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人武部副部长,先后被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首届“最美国动人”,被青海省军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被玉树军分区表彰为“‘四有’优秀军官”,荣立三等功2次。

陈宪伟(前排右2)被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首届“最美国动人”。朱婷婷 摄

“草甸快返青了吧?‘牧民之家’书屋里应该热闹起来了吧?”初夏五月,望着窗外的婆娑绿意,正在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的西宁市城东区人武部副部长陈宪伟萌生了回“第二故乡”——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传经送宝”的想法。恰逢周末,笔者跟随他一同前往,探寻那个令陈宪伟魂牵梦绕的“诗和远方”。

有那么一种情不变——

“我愿做风雪中的红柳”

“回娘家,总要准备些‘见面礼’!”临行前,陈宪伟专程去书店购买了30套主题教育学习书籍。

汽车一路向南,疾驰在高原上。望着影影绰绰迅速后移的群山,陈宪伟的思绪也跟着退回到18年前,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从军行”。2005年7月,军校毕业的陈宪伟毅然选择到“雪域高原边关一线”。同年8月,他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尽管坐在车里,但头痛依然阵阵袭来,还夹杂着强烈的眩晕感。

“这是连接‘老高原精神’发祥地的英雄路。”从进藏的第一天起,陈宪伟就把自己当作“老高原”的一员,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说藏语,习惯了吃糌粑、喝酥油茶。闲谈中,陈宪伟聊起了在曲麻莱县打井、种树的往事。

“守着源头没水吃,住在源头买水吃。”一座盘亘着长江、黄河源头两大水系的江源小城,却因“吃水难”成为困扰人武部多年的“顽疾”。“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区打井,困难重重。以前有人尝试过,但都因种种原因只能作罢。”陈宪伟回忆说。

军医出身的陈宪伟习惯于对一切未知事物进行挑战,到任曲麻莱县人武部的第三天便主动请缨,联合县水源勘察工作人员在人武部周边寻找可用水源。那段时间,他白天黑夜连轴转,不是在“恶补”有关水文知识,就是在营区四周寻找水源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期盼的眼神中,陈宪伟终于在距离人武部办公区不到100米的职工家属院内找到了可用水源。经过施工队近一个月时间的紧张施工,人武部简易水井终于挖掘成功。经过取样化验,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正式出水那天,喝着久违的甘泉,干部职工们个个都乐开了花。

水养树,树护水。有了稳定水源,一举解决了人武部干部职工及周边群众的饮水问题,绿化营区紧接着提上了议事日程。

曲麻莱县土壤层薄弱,一年到头少有绿色。陈宪伟和战友们反复试验,决定在营区栽种耐旱抗风并且相对容易成活的红柳。然而,已经生根长叶的红柳在经过严冬后,不是晒死就是冻死。

困难和挫折并没有让陈宪伟灰心,他又想出夏天定时浇水,冬天用牛粪压根、草绳或棉被缠裹树身,大风前用木竿固定树身减少摇动等办法,成功使上百棵红柳扎根雪域高原,成为曲麻莱县乃至玉树州远近闻名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次次的挑战突破,更加坚定了陈宪伟和战友们争创一流的信心,人武部的各项建设也随之突飞猛进。2019年,省军区在曲麻莱县人武部举行正规化试点观摩。从平房到楼房、从栖身到宜居,陈宪伟参与和见证了高原人武部正规化建设的“曲麻莱样板”。

“坚守高原18载,我早已如同红柳一般,将根深深扎进了青藏高原。”路过玉树州,望着路边几棵迎风挺立的红柳,陈宪伟感慨道。

陈宪伟在民兵军事训练动员大会上部署训练任务。王砚思 摄

陈宪伟向适龄青年宣传征兵政策。麻占彪 摄

有那么一股劲不减——

“我愿做高原上的雪莲”

“‘汉扎西’回家了!”经过10多个小时的颠簸,黄昏时分,汽车才驶入曲麻莱县人武部营区大门,闻讯而来的牧民们早已挤满了大院。藏语“扎西”的意思是成年男子。在牧民们心中,“汉扎西”就是陈宪伟的样子。

在和众人问候致意之后,陈宪伟一把拉住了人群中一位藏族青年的手,激动地说:“格求,这次给你们民兵排带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书籍,回去以后要组织民兵认真学习。”

陈宪伟面前的格求是一位藏族牧民,也是一位民兵生态巡护员。陈宪伟介绍,曲麻莱县地处康巴藏区,长江、黄河的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如何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前提下,将无数与格求情况相同的牧民纳入民兵队伍,走好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之路,是陈宪伟和战友们思考最深的问题。

“民兵是群众中最富有行动力和执行力的生力军。只有充分发掘和依靠这支力量,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陈宪伟提出将民兵队伍与生态巡护员队伍有机融合的编建思路,将民兵队伍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谋划,按照“一种编成多种任务、一种任务多种力量、一种力量多种用途”的编组模式,构建起“点成线、网成面”的动态管护体系,实现生态管护员组织管理和民兵队伍建设双促共赢。

2018年8月,青海省组织“民兵+”实践探索现地观摩活动,曲麻莱县民兵摩托车巡护分队作汇报演示。为了高标准完成这次演示任务,陈宪伟带领60名民兵生态巡护员从雪山到草原、从城镇到郊野摸爬滚打整整训练了近两个月时间。当这支民兵摩托车巡护分队英姿勃发通过观摩区时,现场长时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多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陈宪伟坚毅不屈的意志和永不服输的性格,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他总是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在曲麻莱县人武部工作期间,陈宪伟组织民兵遂行玉树地震救援、特大雪灾等急难险重任务40余次,指挥运送救灾物资3000多吨。2022年西宁市大通县发生“8·18”山洪灾害后,已调任西宁市城东区人武部的陈宪伟第一时间领队赶赴一线参加救援。在近期西宁警备区组织的专武干部集训中,又看到陈宪伟组织课题演练、理论讲授的身影。

陈宪伟说:“高原气压虽低,但工作标准不能降低;民族地区情况特殊,但自我要求不能搞特殊。”像陈宪伟一样扎根高原、燃烧青春的人,犹如雪莲花凌风傲雪,盛开在高山之巅。

陈宪伟进村入户了解群众受灾情况。王砚思 摄

陈宪伟到基层武装部检查疫情防控工作。王砚思 摄

陈宪伟带领曲麻莱县民兵分队参加“民兵+”建设探索实践活动。麻占彪 摄

有那么一束光不灭——

“我愿做夜空里的星月”

入夜,高原上空,繁星点点,星光璀璨。谈起家人,铁血汉子陈宪伟沉默良久。

“父母是老实憨厚的农村人,对我的工作一直都是默默支持。”陈宪伟说,战友曾经提醒过他,世间万事皆可待,唯有尽孝不能等,应该常回家看看。但时至今日,陈宪伟自入伍后仅陪伴父母过了2个春节。

坚守高原藏区近18载,最令陈宪伟后怕的还是妻子朱婷婷的两次“高山之旅”。

2007年5月,妻子朱婷婷独自踏上前往曲麻莱县探亲的旅程,坐车行驶到海拔50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时,因为没有有效证明无法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检查点位。第一次上高原的朱婷婷高原反应强烈,加之没有通信信号无法与陈宪伟联系,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拦下一辆货车原路折返,经过近3个小时颠簸,才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公用电话向丈夫求助,等陈宪伟找到妻子时已是次日中午时分。见到自己丈夫的那一刻,极度虚弱的妻子抱着陈宪伟竟然一下子昏厥了过去。

2017年暑假,妻子朱婷婷带着年幼的儿子来曲麻莱县人武部探亲,之后怀上了二胎,陈宪伟满心欢喜。

一天后半夜,天空中下起了大雨,高原小城还沉浸在宁静的梦乡之中。负责民兵集训的陈宪伟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宪伟,我妊娠出血较多,怎么办?”接到妻子的电话,陈宪伟心急如焚,交接工作后及时赶回人武部。

“部长,集训工作还没完成,我把家属送到县医院看看就回来。”陈宪伟说。

“工作离了你有人顶上,家属离了你就没人照顾。赶快送你妻子下山看病,县医院条件有限,不能误事!”人武部部长刘春延语气坚决。

“那真是一次‘生死时速’。”陈宪伟回忆说,在县医院简单治疗后,他驱车1500多公里历经20多个小时才将妻子送到老家吴忠市妇幼保健医院。到医院后,疲劳过度的陈宪伟已近瘫软,医院同时对陈宪伟和已陷入昏迷的妻子进行救治。两天后,尚未完全恢复的陈宪伟又出现在了民兵集训基地。

“不敢回想,只能说太幸运了!”提起这事,陈宪伟至今仍心有余悸。

2018年夏天,小儿子顺利出生,陈宪伟有了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但这幸福的背后饱含着艰辛与付出。16年的分居生活,他陪伴爱人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短短的3年。

生命有禁区,奉献无止境。正如“最美国动人”颁奖词写的那样,“宁可透支生命绝不亏欠使命,在‘生命禁区’书写别样的诗和远方”。无论是在江源小城、还是在省会西宁,陈宪伟始终秉持信念,心无旁骛,以无限忠诚接续书写着新时代国动人的奉献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