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个老话题,自古便被重视。《荀子》首篇为“劝学”,数千年前就对学习作了阐述。习主席也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如今细细品味,更觉学习乃工作之基、能力之源、进步之梯。学习对每个人来说,不面对不行,不思考不行,不追求不行。
一感,“有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者”,学习贵在自觉。学习上永不自满,是一种向上态度、治学品格,也是一种价值追求、精神状态。习主席告诫我们,好学才能上进。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诸多领域处于深化发展期需要积极适应、处于改革攻坚期需要探究规律、处于矛盾凸显期需要谋求创新。不学习、不自觉学习,就难当此任。学习如同种地,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学习不自觉,一生都黯淡。必须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就是责任的理念,经常想想胸中梦想、身上千斤重担,把学习作为终身事业、毕生追求。成事者尤其要养成尚学的习惯,始终保持学习的领跑状态。
二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学习要有取舍。知识浩如烟海,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学习需要有的放矢,有所选择。古人曾说过: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个著名公式: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如今学习的面越来越宽泛,学习需要做好减法,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还是应坚持“要精,要管用”,既主动看齐学理论、紧跟形势学知识、着眼任务学本领,又注重因人而异,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到立身必学、打好基础,急用先学、突出需求,弱项补学、解决紧缺。学海无涯,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学出大视野、大胸襟、大创造。
三感,“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而读书是最有效的途径”,学习离不开读书。学习形式有多种,唯有读书最便捷。毛主席讲:“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习主席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当今有的把读书当成“务虚功”,读不起来、深不下去,案头书不少,心中少有书。殊不知,这恰恰动了学习的“根基”。读书不是为了加官晋爵,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读书。读马列著作,读历史、经济、哲学及业务书籍,以书为伴,与书交友。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车上、枕上、厕上”,持之以恒,就会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自然就会“满腹经纶”“满屋黄金”。
四感,“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学思需要贯通。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辅相成,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只有学思结合、悟其理而敏于思,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活起来,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接受,人云亦云,学习就徒有形式,凑了热闹。读书学习需要做到“俯而读、仰而思”,既认真读书更深入思考,既标记于书更铭记于心,既了然于胸更融会贯通,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如此学习,工作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思想上的波动就会自然抚平,观念里的模糊就会豁然开朗,成为一个“真正力量无边的人”。
五感,“敏而好学,不耻于问”,学习要多请教。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不耻下问,语出《论语》,是先贤切身感悟。纵观当今,我们有的对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常常掩饰而过,问下级怕失去威严,问同事怕丢了面子,问上级又怕影响进步,支支吾吾,糊里糊涂。人无完人,谁都不可能生来就什么都懂,圣人孔子且能“每事必问”。“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我们应养成勤学好问、有疑必问的好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有学有问,兼收并蓄,就会“站到巨人肩膀上”,拥有更多的知识。
六感,“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学习须戒浮去躁。浮者,表也;躁者,急也。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浮躁是学习的天敌。学习一旦与浮躁结缘,就难以深入。学习要静心,不能心不在焉;学习要专心,不能手里拿着书、想法满天飞;学习要用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学习还要有恒心,不能一学就累、见难就退。古语说“静为躁根”,浮躁是从平静中产生的,戒除浮躁,务必使心归于平静。司马迁隐忍而活,一坐十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才成《史记》之言。这种精神理应被我们所推崇。学习要耐得住寂寞,抛得开杂念,吃得起清苦,真正当成一种生活、一种享受,这样气顺了、心静了,学习就好了。
七感,“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学习要淡泊名利。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学习不为“武装”自己,而为“包装”自己,当成博人眼球的说辞、炫耀个人的资本,这样就会越学越走样、越学越变味,有百害而无一利。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说,事事勿为名利驱。学习是无形的,成效很难在短时间内衡量。能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是对人的品德和修养的考验。若想真正拥有知识、做一名精神上的“富有者”,就必须端正思想,正确对待学习、诚心热爱学习、努力刻苦学习,真正把名利看淡一些,把职位看轻一些,保持心灵的纯真,通过学习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八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学习要有好氛围。俗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氛围对学习的影响不可小视,也不可低估。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大的学习环境,但可以营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氛围。毛主席居室几乎被书籍占领,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堆满了书,连床上、厕所里都放满了书。他身边工作人员说,置身这样的环境,想不学习都难。我们要善于造学习的势、优化学习的圈。处处布置好环境,时时设置好计划,常去尚学场所,善交求学益友,在“激流漂石”的环境下,确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追求。
九感,“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学习必须有目标。工作没目标就会盲干,学习没目标就会被动。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第五次修炼》一书提出:信息时代的学习,需确立“五种修炼”的目标,在世界产生了共鸣。想想我们,为什么不少人学习很努力,效果却不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目标。学习目标是什么?具体到每个人可能各不相同,需要自我定好位。徒步走出撒哈拉沙漠的第一人阿古特尔有句名言:你的人生是从你确定方向开始的。套用这句话说,我们的学习也是从确定目标开始的。
十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与用要一致。学习一旦成为空谈,就会误人误己误事。小平同志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运用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知识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读死书、死读书没有任何出路。改变这种“书里来、眼里去,只留下一段回忆”的学习方式,既要“学”也要“习”,更要付诸实践,力戒只“学”不“习”的本本主义、只“习”不“学”的经验主义,以工作任务为牵引,以本职岗位为实践平台,真正做到学用一致,知行统一。唯如此,学习才能取得“真经”,知识才能转为智慧,学问才能变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