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双拥之花并蒂开

文 | 朱国华 王伟田 段增顺

山东省寿光市,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故乡,这里素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美称。多年来,该市蔬菜产业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盘菜”的全产业链发展,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在蔬菜成为寿光“金字招牌”和“城市名片”的同时,该市军地也把双拥共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强势推进,“军为民”围绕蔬菜育产业,“民为军”聚力“三后”办实事,军民同心固国防,续写了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新篇章。目前,该市已连续4次获评山东省“双拥模范城”。

拥军——聚力“三后”办实事

“真没想到这么省事,现场还有办事人员帮忙跑腿,我只来了一次就全都办完了!”这几天,退役军人徐小东陆续接到战友打来电话咨询他转业安置的报到流程。他语气轻松地告诉战友,通过军人退役“一件事”主题式服务就一次性办完了所有事项,完全没有遇到之前战友吐槽的安置报到多环节、多处跑、多次跑的烦恼。

2022年9月,寿光市统一部署、相继推开13个重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式服务事项,军人退役事项就位列其中。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单位对接,将涉及8个单位、3个层级共12个军人退役办理事项融合为“一窗办、一起办、一次办”,形成了“办事人员帮办代跑,退役军人只跑一次”的服务模式。

“关爱军人军属是拥军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一定要落实好优待政策,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寿光市将军人后代、后院、后路的“三后”问题列入“一把手工程”,每年优先将相关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形成市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感谢退役军人事务局为我父亲解决了医药费。”因为父亲突遇车祸短时间无法凑足医药费的海军某部战士郑彬,在市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拿到了紧急救助金;由于孩子上学离家太远而让妻子一直苦于工作家庭难兼顾的陆军某部战士桑青山,通过军人子女送学“绿色通道”,很快就接到了儿子就近入学的通知。“以为事很难办,没想到一个星期就解决了。”电话那头的桑青山,语气中充满了感激。

“服务好现役的,安置好退役的。”寿光市领导介绍说,今年9月,该市47名退役军士被安置到事业单位工作,事业编制人员占比从2018年的40%提高到65%。据统计,近5年来,该市妥善安置符合条件的退役军士230人,接收计划分配转业军官39人,协调解决了231名军人子女入学入托事宜,一项项务实举措、一次次排忧解难让拥军崇军在寿光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的社会风尚。

寿光市人武部举行民兵新队员入队仪式。(摄影/王伟田)

为民——携手铺就“幸福路”

“多亏了人武部援建的生产路,再也不担心下雨天拉菜的车子陷在泥里了。”家住纪台镇南李家官庄村的菜农李昌水,是一位有着近30年蔬菜种植经验的“老把式”。他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搬进了整洁舒适的楼房,可让他闹心的是通往菜地的路一到雨雪天就变得泥泞难走,改造泥土路成了他和乡亲们多年的期盼。

前几年,寿光市人武部与该村结对帮扶。“优先解决村民眼前最急迫的问题!”驻村工作队一来到该村就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征集村情民意,当了解到这条泥土路长年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制订路面改造方案,同时多渠道、多手段筹措所缺资金。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总长度3.6公里的多条硬化路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为表达喜悦之情,不少村民买来鞭炮到路边燃放,庆祝“幸福路”建成。

一条村民急盼的路为什么多年未修,原因就是拿不出这个钱。“必须让村集体增加收入!”于是从那天起,该市人武部领导就立下了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军令状”。

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是关键。2021年,该人武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闲置校舍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并成功并网发电。“咱村如今也有集体产业了,一年可发电5.5万度,年收入达到了2.2万元。”村支书李仁圣高兴地说。

“要想村强民富,必须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该市人武部围绕蔬菜生产管理、品牌打造和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实施助农帮扶。他们邀请农技专家定期开设蔬菜生产管理辅导班,免费为菜农提供生产指导,有效提升了蔬菜产量和质量;结合市“一村一品”规划,积极推动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帮菜农打造品牌、增加收益。

“乡村振兴也是‘战场’,助力实现村强民富就是打了胜仗!”该市人武部领导介绍,下一步计划陆续投入20万元,帮助南李家官庄村建起蔬菜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打通蔬菜种植、管理和销售链路,帮助菜农实现蔬菜种得好、长得好、卖得好。

寿光市人武部组织参战老兵为小学生讲述红色故事。(摄影/张  磊)

共建——军民共绘“同心圆”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张玉山故居……行走在寿光这片红色资源丰富的沃土上,处处是红色课堂,人人会讲红色故事。

“这里打响了鲁东抗日的第一枪,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人深受感动,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英雄城市。”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门前等候参观的队伍更长了,市民游客不约而同地到这里参观学习、追寻红色记忆。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筹建之初,寿光市人武部就与该旧址建立共建关系,并积极参与到红色文物的征集工作中来。目前,寿光市内共有国防教育基地4个,其中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就有3个。

2022年,寿光军地以“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组织开展参战老兵抢救性口述历史采访活动,由该市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协调拍摄事项、辖区主流媒体负责采访制作,经过近4个月的采编创作,最终制作成以参战老兵和“最美退役军人”事迹为主要内容的60集大型纪录片《永远的军魂》,节目一经播出便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赞誉。“我们见到了抗日老兵王荫录。老人家现场为我们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记得清清楚楚。”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嘉翔回忆起采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军民共建不仅体现在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保护上,也已融入到当地大型活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中。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自2000年创办以来,累计参观人数达3000余万人次,是寿光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每次博览会,寿光军民都在一起筹划、共同推进,在办好菜博会的同时,积极搭建红色主题展馆、打造红色文化景观,经济效益和国防效益实现双丰收。

“今年是我第3次参观菜博会。这些‘冰雕连’、舍身炸碉堡战士的文化创意景观很新颖,也让我很受教育!”游客朱女士说。

全民国防教育月期间,寿光市军地积极开展国防教育进校园暨大中小学校“国防第一课”活动,采取课堂授课、参观红色旧址等方式让学生们学习先烈事迹、了解国防知识,把爱国拥军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们的心田。

“这些年,我们还积极会同地方一起筹建了国防教育师资库、狠抓了学生军训工作,有效增强了全市民众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寿光市人武部领导介绍,随着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国防的氛围日益浓厚,今年报名参军的适龄青年人数也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占比较去年均有了较大提高。

寿光市举办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兵妈妈颁奖典礼。(摄影/张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