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意象:让新时代强军故事可感可触——从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运用谈军事新闻表达创新
摘要: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运用独树一帜,对军事新闻报道创新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结合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运用实践提出,要深化主题表达,以意象凝练军事新闻报道精神内核;要优化叙事技巧,用意象增强军事新闻报道内容张力;要强化语言韵味,借意象丰满军事新闻报道话语表达,让新时代强军故事可感可触。
关键词:辛弃疾词;军事意象;军事新闻报道;表达创新
2014年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前往塔吉克斯坦专机上谈到传统文化时感慨,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数不尽的不朽之作,汇聚成灿烂的历史文化星河。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以“剑”为笔、以“沙场”为纸,将军事意象广泛运用于词作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这种将军事行动与文学表达深度融合的创作范式,对军事新闻报道创新具有启示作用。
意象作为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简言之就是主观的“意”借助客观的“象”所表达的情思。辛弃疾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群,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彰显雄浑激昂、气韵铿锵的意象之美。本文结合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运用实践提出,要深化主题表达,以意象凝练军事新闻报道精神内核;要优化叙事技巧,用意象增强军事新闻报道内容张力;要强化语言韵味,借意象丰满军事新闻报道话语表达,让新时代强军故事可感可触。
一、深化主题表达,以意象凝练军事新闻报道精神内核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烙印。辛弃疾借军事意象将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与战斗精神融入词作,为军事新闻报道深化主题表达提供了参考范例。
凸显家国情怀。综观辛弃疾的军事词作,家国情怀成为一直的主题。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剑”这一意象,象征着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塞外”“沙场”等意象,从空间维度勾勒出宏大的战争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上阵杀敌的报国之志。在军事新闻报道中,借意象传达深厚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同样充满强大的感染力。比如,《解放军报》2021年2月19日刊发的报道《英雄屹立喀喇昆仑》,以“万里边关如铁”“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为核心意象,展现了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用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壮举,“铁”“钉子”成为“寸土不让”爱国精神的具象化符号。由此可见,军事新闻报道要善于借意象凸显家国情怀的深刻主题。要挖掘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装备等意象,烘托官兵的忠诚坚守;要以核心意象串联起碎片化场景,强化主题思想;要将抽象主题转化为具象符号,激发受众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
展现责任意识。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重振山河为职责使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这一意象不仅生动描绘了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更是对英雄人物所肩负的使命任务的一种隐喻式表达。凭借意象展现军人的责任意识,在军事新闻报道中也有体现。比如,《解放军报》2025年2月18日刊发的报道《巡线在雪山之间》,以“电线杆上的编号”为核心意象,生动展现了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五连德钦哨所官兵克服艰难险阻、忠诚守卫祖国通信线路的使命担当。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报道要紧贴部队的职能使命,呈现时刻准备为保卫祖国、守护人民利益奉献一切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要通过“钢枪”“迷彩”“军徽”等意象勾连,展现官兵在艰难环境中不辱使命的坚韧;要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透过官兵的动作、神情等,让受众直观感知军人的初心本色。
彰显战斗精神。“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这两句词出自辛弃疾的经典之作《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旌旗”“突骑”等意象的运用,生动再现了青年辛弃疾率军抗金的骁勇之姿。气为兵神,勇为兵本。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一直是军事新闻报道的核心主题。比如,《解放军报》2025年2月14日刊发的报道《弹道无痕路有痕》,文中以“路”为核心意象,延伸出火箭军某旅官兵刻苦训练、奋进在战备路上的故事,这条蜿蜒曲折的“路”上的痕迹,无不折射出战斗精神的内涵,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可见,军事新闻报道要紧贴一线,展现广大官兵不畏困难、向战图强的新时代战斗精神;要深挖赤胆忠诚的力量源泉,引导官兵端正人生价值取向,在强化集体心理认同中激发血性、鼓舞斗志;要抓取有代表性的军事意象,展示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昂扬风貌。
二、优化叙事技巧,用意象增强军事新闻报道内容张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辛弃疾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有效连接历史与现实、抽象概念与具象场景,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叙事策略,对军事新闻报道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故事化叙事提升吸引力。辛弃疾善于通过简洁的叙事讲故事,从而吸引读者。如前所述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醉里挑灯看剑”的现实场景切入,穿越至“梦回吹角连营”的沙场记忆,落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现实,表达词人渴望完成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伟业,并为此赢得不朽功名的壮志,时空折叠构建的叙事闭环,生动呈现出一个爱国志士的人生图景。对于军事新闻报道而言,这种借助意象展开故事化叙事的方式同样适用。比如,《解放军报》2024年8月1日刊发的报道《我们在战位冲锋》,开篇即通过“大漠盛夏,黄沙漫卷,一场对抗演练剑拔弩张”等意象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感,进而引出火箭军一级军士长吴涛临危不乱、见招拆招的故事,提升了报道吸引力。由此可见,军事新闻报道要选取具有冲突性或独特性的意象作为故事开端,迅速抓住受众注意力;要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巧妙运用意象推动情节,使故事更具悬念;要通过富有深意的意象升华主题,触发受众共情。
细节化叙事提升画面感。辛弃疾善于借景抒情,以细节调动受众的“视听通感”。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以“落日”“断鸿”等意象,营造孤寂、凄凉的氛围,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等动作细节,外化“无人会、登临意”的愤懑。这种通过微观细节撬动宏大叙事的方法,也能够提升军事新闻报道的画面感。比如,《解放军报》2021年4月22日刊发的报道《穿透夜幕的实战曙光》,通过“急促的警铃声瞬间打碎了梦境,日光灯立即将不到10平方米的住舱照成了白昼”等细节描写,勾勒出南部战区海军部队夜间组训施训时的紧张氛围,把受众带进了“现场”。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报道要以小见大,以细节意象丰满内容层次,增强叙事感染力;要借助动作、神情、语言、环境等微观细节拓展叙事空间,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要通过核心意象串联起生动细节,让报道主题既显得具象、鲜活,又突出深刻内涵。
典型化叙事提升颗粒度。辛弃疾词作常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构建典型环境、安排典型情节等叙事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以孙权这一典型人物,孙权年少征战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山河的壮烈情怀。在新闻叙事中,抓取典型也会提升内容的层次感和颗粒度。比如,《解放军报》2021年4月22日刊发的报道《特战尖兵的“星光大道”》,通过“彭星果断下令改用猛士突击车挂锁拖拽,强行破门”“紧急时刻,他迅速割断伞绳”等典型细节场景,生动展现了特战尖兵彭星过硬的处突能力,塑造了一个冷静、果敢的军人形象。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报道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行为意象,突出人物的典型特征;要抓住关键场景中的典型意象,增强叙事真实感;要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典型意象,拓展报道的深度与内涵。
三、强化语言韵味,借意象丰满军事新闻报道话语表达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辛弃疾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豪迈奔放又不失细腻,用词精准又意境深远,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这对军事新闻报道话语表达创新具有启示作用。
专业化语言凸显权威。辛弃疾是行伍出身,对兵器及军事活动非常熟悉,其词作常用专业词汇描述战争场景。如前所述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锦襜突骑”指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银胡䩮”指银色或镶银的箭袋,“金仆姑”指箭名,这些军事意象,真实还原了战场上旌旗猎猎、骑兵飞驰的场景,堪称军事词的佳作。对于军事新闻报道而言,军事术语的运用也会凸显专业性与权威性。比如,《解放军报》2022年8月5日刊发的报道《我军在台岛周边海空域成功举行实战化联合演训》,使用了制空作战、对地突击、联合反潜等专业术语,展示了我军高昂的战斗意志和过硬的作战能力。由此可见,军事新闻报道要力求语言专业简洁,在涉及军事技术、装备性能等内容时,运用军事术语体现报道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严格参照军事术语相关使用规范,不得随意篡改和简化,确保内容符合军事活动实际;要避免军事术语的过度使用,对于复杂的军事原理可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进行适度解释,辅助受众理解。
多样化语言融合古今。辛弃疾的词在语言运用上极为多样化,不仅有古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等词句,既有“西窗”“鸣瑟”等古雅词汇,又有“臭味”“瓜葛”等较为直白的表述,突破了传统词的限制,开拓了词的意境。语言文字是新闻的载体,军事新闻报道要不断创新语言风格,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比如,《解放军报》2021年3月10日刊发的报道《镌刻在万里边关的诗行》,以诗歌贯穿全文,透过“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雷场上的和平鸽在飞翔,每一根羽毛上都系着士兵的理想”等古今诗词,让受众直观感受到边防官兵心中的“诗与远方”。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报道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用多样化的语言拓宽表达空间;要贴合时代语境,融入流行句式,用鲜活的兵言兵语表达,增添报道亲和力;要融合古今,借用名言典故,融合散文等笔法,提升报道的文化底蕴。
情感化语言引发共鸣。辛弃疾词作意境豪放、情感深沉,富有极强的感染力。《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借“清江水”“行人泪”等意象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无愧为词中瑰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饱含情感的语言能够触动读者心灵。比如,《解放军报》2022年5月16日刊发的报道《头顶星空 脚下路长》,在描写英阿特哨所新兵朱江川第一次站夜岗时,通过“站在神圣的哨位上,朱江川红了眼眶。他想家,想起家乡的重庆小面,想起母亲的面容”等情感化意象,传递出边防官兵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引发受众强烈共鸣。由此可见,军事新闻报道要以情感人,用饱满的情感、灵秀的笔墨,写活典型人物、讲好强军故事;要借用情感化意象,呈现亲情、爱情、战友情,增强报道的感染力;要通过技术手段连接不同的感官渠道,释放受众的情感想象空间,进而拓展报道的情感维度。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