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张和芸

文字编辑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倪晓丽


本期值班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冷 梅陈国权

陆绍阳陈昌凤赵云泽

隋 岩陈飞虎丁玉宝

赵贵存顾宝祚邹维荣  

肖一沙刘绍勇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双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 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100832

发行电话010-6858789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多维塑造:引导世界确立正确中国观——应对美国反华智库国际舆论斗争的思考

作者:余远来

摘 要:伴随着中国崛起,美国智库对华研究整体认知出现共识性负面转变,不断在国际舆论场煽宣反华议题、负面论调,误导国际社会对华认知。我需加强对美智库研究,深入分析美国反华智库议题设置、认知操控等特点,着力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提高舆论自塑能力,引导世界确立正确中国观。

关键词:美国反华智库;国际舆论斗争;中国观

当今世界,智库已经成为全球知识生产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是国家软实力争锋的关键领域。美国拥有全球数量规模最多、舆论影响力最大的智库体系,为其调整全球战略、影响对外政策、实施军事霸权、塑造国际舆论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美国智库对华研究的整体认知出现共识性负面转变。为迎合全面反华“政治正确”,美国智库不断在国际舆论场煽宣反华议题、负面论调,愈来愈呈现出“假想敌”中国研究取向、“妖魔化”中国议题设置、“污名化”中国认知操控的倾向,进一步加剧美国内社会对华负面认知,误导国际社会对华认知。我需加强对美智库研究,着力提升我知识生产及舆论自塑能力,着力抢占国际舆论斗争制高点,引导世界确立正确中国观。

一、揭示美国反华智库炒作主要议题的险恶企图

纵观近年来美国反华智库炒作主要议题,主要体现对中国进行全面抹黑攻击、煽宣炒作,妄图误导国际社会对华认知。

(一)政治议题上集中攻击中国政治体制

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国反华智库以“民主对抗威权”二元叙事框架为底层逻辑,不断向外兜售“威权主义国家”标签攻击中国政治体制,以此发泄长期对华“和平演变”预期落空的气急败坏和对中国日益崛起积累的战略焦虑,配合美部分政客煽动对华政治攻击。例如,2017年末,美国民主基金会在其年度研究报告中明确将中国与俄罗斯一并列为“威权主义国家”,报告将中国与所谓的“民主政治国家”完全对立起来,将中国的发展解读为民主制度的最大威胁。不仅如此,美智库还将冷战思维延伸到网络空间,给中国扣上所谓“数字威权主义”的帽子,污蔑我利用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限制民众的权利和自由,侵犯民众隐私,并大量生产这方面的虚假叙事。如美胡佛研究所召开“数字威权主义的崛起:中国、人工智能与人权”系列会议,煽炒“民主国家”要共同应对中国这个新兴人工智能超级大国。

(二)经济议题上诋毁打压中国发展模式

美国反华智库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恶意解读中国经济体制,无理指责中国经贸政策,认为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是“窃取”美国等发达国家等。例如,2017年,彼德森研究所在其年度报告,污称中国现行以国有企业为重要支撑的经济体制对全球经济效率产生重要负面影响。2018年,美外交关系协会发布专项报告指责中国通过直接经济补贴,限制对外投资和收购等。近年来,美国反华智库逐步转向集体唱衰中国经济,大肆诋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2024年3月,传统基金会发文称,中国高企的青年失业率、暴跌的股市和持续的房地产动荡有可能破坏“中国梦”。同年10月,大西洋理事会发布报告称,中国房地产危机、物价下跌、地方政府债务囤积以及商业和消费者信心暴跌,导致中国克服经济增长放缓的举措失灵,等等。

(三)对外关系议题上煽宣制造中西对立

拜登政府上台后,将中国定义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和“最大地缘政治挑战者”。美智库坚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在这一框架下进行中美关系、外交策略的议题阐释和对外叙事,不断抛出“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论调抹黑攻击中国,竭力鼓噪中西对立。2023年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美中两国“已打响新一轮冷战”,美国必须清醒面对现实,动员全社会力量应对中国“威胁”。2024年9月,美外交政策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中国模式正在非洲被认同,影响到了全球民主的发展和美西方价值权威。同年10月11日,胡佛研究所发文称,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非洲扩张,为确保资源主导地位,西方必须利用中国的失误—官僚主义的低效、债务陷阱外交—来培养真正的伙伴关系,西方必须推进自由市场原则、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基础项目。同年10月30日,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文称,应当应对中国在南半球港口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并企图煽动有关国家与中国对立,要求西方与中国对抗。

(四)军事议题上反复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

近年来,美国反华智库反复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炮制贩售所谓“中国军力报告”“台海兵推”等议题,以此来拉拢反华力量,妄图在国际社会强化遏华联盟。2024年1月,美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打着民用研究的幌子”,正在绘制印度洋大片区域的地图,中方此举“可能是在规划潜艇战”。同年6月,美传统基金会发布报告大肆渲染中国的核武器威胁,称中国是地球上增长最快的核大国,每年制造100枚新的核弹头,中国将在未来20年内寻求发展一个比美国更大、更多样、更先进的核武库。同年10月,美大西洋理事会发文炒作中国对美军事威胁,称如果中国向印太地区的美军发射一连串弹道导弹,将对美及美盟军队造成严重破坏,美国需利用联盟和伙伴关系这个最重要的战略资产,通过再平衡来维持可信的威慑。

二、分析美国反华智库认知操控的主要特点

美国智库开启了共性负面转向的对华叙事,在其反华“政治正确”的集体氛围下,导致美西方知华派、友华派噤若寒蝉,其认知操控特点日益呈现出全政府、全媒体、全盟友的特点。

(一)政府秘密渗透制造反华舆论

美国智库通过“旋转门”制度与政府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政府要员通过秘密渗透、幕后操控等手段左右着智库对华研报的主题,并以此作为对华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一方面,美政府通过直接资助和安插退休政客等形式,大力营造反华报告群和反华舆论生态,不断给政治人物施压,影响政府决策。例如,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通过暗助反华智库、豢养傀儡专家、勾连无良媒体等手段频繁炒作所谓新疆“强迫劳动”问题,散播所谓“种族灭绝”谬论,纠集盟友对我发动舆论围攻。2021年,蓬佩奥、彭斯等人卸任后分别加入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和传统基金会,继续助推反华舆论,加剧中美对抗。另一方面,美国反华智库大多与政府有相关合作的培养项目,便于推动反华议题进入国会听证会,以此影响美国国会决策。例如,新美国安全中心就曾向国会提交《捍卫民主是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竞争的支柱》的报告,进入国会听证会讨论。

(二)资本幕后操控挑动阵营对抗

美国智库运作大多依靠个人和商业捐赠资金支持,这导致相当一部分智库开展研究工作时很难保持立场和观点的中立性。例如,美布鲁金斯学会总收入的90%以上来自捐赠,主要来自洛克菲勒财团等美国东部财团的支持。美国反华智库背后一般都隐藏着利益集团和金融巨头,社会捐赠和基金会支持经常成为这些财团的“白手套”。此外,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兰德公司等由于与美国军方和军工集团联系密切,其研究成果无疑也要尽量满足其背后“金主”的主张和需求,故各类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所谓“中国战略报告”和“中国军力报告”频频出台,以便为美国政府大规模采购武器“背书”。新美国安全中心由美国国务院和五角大楼资助,过去几年从美国武器公司、石油公司、银行以及日本、加拿大等获得大量的资金,成为挑动中美对抗的重要吹鼓手。

(三)战略传播协同推高话题声浪

美国反华智库善于搭建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平台,通过开办智库网站、创设社交媒体账号、接受媒体采访、举办学术研讨会、进入国会听证会等形式,设计美战略传播框架体系,制造推高反华舆论声浪。一方面,美国反华智库与媒体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定期主动为智库发声。不仅如此,美智库还将触角伸向了其他西方国家媒体。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介绍,其研究员担任了“BBC及其他欧洲广播和电视台的常驻评论嘉宾”。另一方面,美政府以“宣传订单”的形式对反华智库的研究成果进行包装推广,反华智库则按照相关议题制造舆论声浪。例如,美国防部抛出“一体化威慑”概念后,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围绕台海冲突场景组织了24轮兵棋推演,并依据兵推结果撰写《下一代战争的第一次战役》等研究报告,再交由《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媒体发表,进一步推高“中国军事威胁”“一体化威慑”战略等话题声浪。

三、探索应对美国反华智库的具体举措

美国反华智库通过涉华国际舆论的系列认知操控,不断拉踩中国,影响较深,危害极大。我需积极做好战略性规划,全面加强中国智库建设,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加强智库二轨外交,多维、立体地提高自塑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引导世界树立正确的中国观,为我和平发展营造有利认知态势。

(一)创新智库话语体系,强化“中国说”的效力

智库是储备知识、提供思想的“仓库”。当代社会,智库对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社会舆论影响巨大,西方一些媒体将之列为继新闻、立法、政府后的“第四部门”,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国智库机构数量增长近3倍,达1800余家。与之相比,我国智库存在知识产出的理论逆差、决策影响的效果落差、舆论传播的势能位差等问题。要改变这一不利态势,需要加强智库话语生产、决策支持、对外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注重全面布局、体系发力,以打造高端智库为重要突破口,打造好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七类大军”,全面加强对国际政治、对外政策、国防安全、经济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针锋相对与美国反华智库展开斗争,揭批其冷战思维、霸权理论及虚伪本质,切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引领性理念,全面提高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舆论影响力。

(二)推动智库外宣,增强国际传播的效度

传统媒体时代,国际话语权的生成和传播主要依赖各国政府组织的媒体宣传以及高层互访、双多边活动等。全媒体时代,国际舆论的场域逐步向社交化、移动化平台拓展,智库外宣成为一支重要力量。打好应对美国反华智库的国际舆论战,必须着力提升我国智库国际传播效能,以更专业的知识优势增强理论说服力和舆论影响力。注重优势集成、配合传播,着力构建媒体、智库、高校国际传播体系,建立智库与政府、媒体间信息对接通道,建设国际化高端智库和咨询机构,创办国际化智库刊物,围绕全球议题、重大议题举办大型国际智库论坛,建好用好专业智库国际社交媒体账号平台,形成多元立体发声格局,不断提高“中国说”的舆论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三)加强国际智库交流,扩大增信释疑的效应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互动交流,智库既可以作为思想经纪人供给蕴含“中国智慧”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作为知识共同体与海外同行进行竞争性接触与战略性互动,还可以作为中国故事讲述者校准海外精英与公众的中国认知,有助于消除误解、增信释疑。要注重政策支持、拓展途径,巩固既有对外智库交流成果,扩大友华声音的国际声量,同时加大与各国智库交流力度,通过扶助支持国内智库与各国智库进行项目共研、人才共建、成果共享,邀请国外智库来华访问、研学,设立中国问题研究项目,增加其意见领袖、专家学者对中国的了解,逐步消弭国外智库对华强硬共识,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对华正确认知。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