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张和芸

文字编辑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倪晓丽


本期值班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冷 梅陈国权

陆绍阳陈昌凤赵云泽

隋 岩陈飞虎丁玉宝

赵贵存顾宝祚邹维荣  

肖一沙刘绍勇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双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 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100832

发行电话010-6858789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迫在眉睫:抢占国际舆论场法律道义制高点——从美国对华虚假法律话语运用谈提高我国际话语权

作者:徐萌

摘要:在对华关系中,美国频频以虚假法律话语运用进行舆论操弄,不断对我施压。本文聚焦其虚假法律话语运用的套路与危害,提出针对性策略建议,以期为有效应对其干扰,加强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法律话语;国际话语权;舆论斗争

2024年9月26日,在国防部记者会上,就记者提出的“美军印太总部发表声明,敦促中方重新考虑在南海及其他地区使用危险、胁迫和可能导致升级的策略”问题,新闻发言人严正指出,美方是在虚假叙事,制造不安全风险的恰恰是美方及其盟友伙伴,并当场拿出数据佐证—截至当年9月,美军侦察机约1500架次赴中国当面侦察滋扰。有理有据的反驳,揭穿了美方利用虚假法律话语进行舆论操弄、凭借强大国际传播影响力对我各方面尤其是军事领域不断施压的伎俩,不仅为我积极应对挑战、抢占国际舆论场法律道义制高点提供了范例,也为我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借鉴参考。

法律话语‌指在法律领域中使用的专业且特定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法律术语、法律原则、法律规则以及法律条文等多个方面。作为一种严谨、专业、权威、规范的话语样式,法律话语能够在证据的支撑下建构逻辑,把普通语言意义转化成法律系统符码,具有不可替代的劝服功能和认知价值,对于提升传播效果作用凸显。近年来,法律话语‌成为美国战略传播话语运用的重要策略选择。在打着“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旗号,选择性使用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将自身法律话语包装成“普世价值”的同时,美惯于运用虚假法律话语对臆想中的对手进行打压。洞悉美国虚假法律话语运用的套路危害并有效应对,是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落到实处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揭示美国对华虚假法律话语运用的套路与危害

美国对华虚假法律话语的运用,尤其是在军事领域,背离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其实质是以力量投射规则,是“观念霸权”向“现实霸权”的延展。

标榜正义、偷梁换柱,以法律话语的霸权输出和投机运用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美国常以法治国家自居,宣扬“法律至上”,利用法律话语为自身行动寻找看似合法的理由,盗名现代法治精神为自己正名是其惯用伎俩。如前所述,美方及其盟友伙伴在南海频繁进行挑衅性的行动,他们的舰机位中国海空域抵近滋扰,非法闯入中国领海或管辖海空域,恶意干扰中方正常演训活动,不负责任地搞危险操作,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严重危及双方人员安全,严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却偷梁换柱、倒打一耙,声称自己行为是基于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事实上,美国尚未正式加入该公约)。与此同时,利用其强大的媒体和舆论影响力,制造和传播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维权行动是“胁迫性活动”等虚假法律话语,煽动全球舆论,使国际社会部分受众对中国军队形象产生误判,严重损害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军事交流、政治互信、经济合作等多领域的关系发展。

无中生有、情绪操控,以法律话语标签诱导和虚假建构破坏国际军事法律秩序。美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等目的,违背客观事实与国际法准则,在涉华问题上进行一系列歪曲、编造,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例如,美国无视自身庞大的军事预算和全球军事部署,故意将中国的正常发展污蔑为“威胁”,无端指责中国军队现代化是“军事威胁”。又如,美国炮制“促进解决藏中争议法案”,妄称“美国政府从来没有采取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大谈“所有民族都有自决权”等,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纵容达赖集团分裂野心,将涉藏问题炒热,借机对中国进行围攻打压。以上种种,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不仅削弱了国际法在规范国家军事行为方面的权威性,也导致国际军事法律秩序陷入混乱,使其他国家在处理军事关系与军事冲突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与不公正待遇。

阳奉阴违、双标解读,对法律话语随意自我定性增加地区与全球军事紧张局势。美国在涉军法律话语的运用上实行双重标准,善于运用模糊的法律概念和条文来制造认知混乱,通过对法律术语的模糊解读和宽泛定义,扩大法律话语的解释空间,以便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随时调整立场和策略。一方面美对自己的军事行动进行美化和合法化,另一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正常军事发展进行恶意攻击。例如,美国《联邦法规》将“国际水域”定义为“美国领海之外的水域和任何国家领土(含领水)之外的水域”。这种将全球海域简单分为“主权管辖海域”和“国际水域”的两分法,不仅没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依据,也不符合国际法的利益平衡精神。对法律话语的随意自我定性也让美对台军售、南海挑衅等行为在虚假法律话语的掩护下不断升级,引发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军事对峙风险,增加地区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对地区和平稳定与全球安全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二、美国对华虚假法律话语运用的本质与企图

美国长期以来以法律话语为幌子,不断扩大对华虚假法律运用,其本质是通过设定讨论范围、设置认知框架、划定叙事边界操控影响国际社会,维护其自身利益和霸权地位,是“内生于心”与“外显于言”的统一。

维护全球霸权地位。如前所述美军在南海频繁进行挑衅性的行动,却指责中国在南海的正常维权行动是“胁迫性活动”,通过抹黑中国军队形象,美国继续在军事同盟体系、全球军事战略布局等方面占据了主导权,掌控了国际军事规则制定与军事行动的话语权。这警示我们,美国对华制造虚假法律话语,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崛起,防止中国在国际军事舞台上影响力的扩大,从而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全球霸权的地位,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还体现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上。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获取了巨额的经济利益和丰厚的政治利益。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的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和利益,美国采取包括虚假法律话语胁迫在内的一切遏制手段和措施。

制造国际舆论压力。美国善于将法律制裁与舆论引导相结合,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量,制造国际舆论压力达成自身目的。例如,1993年,美国以所谓携带危险化学品为由,依据其国内法强行要求对中国货轮“银河”号进行登船检查,虽然最终证明一切子虚乌有,但给中方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而且事件中美国的无端指控和西方媒体的渲染,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事件将美国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谋求霸权、维护霸权、滥用霸权的嘴脸暴露无遗。从另一个角度也警示我们,通过散布虚假法律话语,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活动产生误解与偏见,从而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形成舆论压力,迫使中国在军事外交、军事战略决策等方面做出符合美国利益需求的让步,是美国的惯用伎俩。我们既要警惕其制造虚假法律话语、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手段方法,更要关注其引导国际舆论对我施压、持续恶化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试图孤立中国的企图。

为军事干预创造条件。美国擅长假借法律话语炮制借口,通过法律手段散布谎言和虚假信息,进行“有罪推定”,为军事行动铺路。例如,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授权使用军事力量法案,授权对伊拉克使用军事力量,以保护所谓美国国家安全,对抗伊拉克构成的持续威胁,这事实上是给其军事干预他国内政埋下的伏笔。这警示我们,美国的虚假法律话语传播是为其可能的对华军事干预行动进行铺垫。一旦国际舆论被误导,美国可在所谓“合法”的外衣下,采取进一步的军事挑衅、军事制裁甚至军事冲突行动,如加大对台军售力度、在南海开展更具挑衅性的军事行动等,以实现其军事与政治战略目标。

三、有效应对美国对华虚假法律话语运用的方法举措

美国的虚假法律话语容易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对中国军队产生认知偏差。加强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我们需积极应对,实现从“话语反制”到“话语建构”的跃升。

加强我法律话语体系建设。面对美虚假法律话语和国际舆论攻击,及时反驳、澄清和回应是维护我国和我军国际形象和合法权益之必须,但这依然是一种被动防御策略。当前,要加强我法律话语的创新和传播,提高中国法律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话语体系,这个体系应既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又能体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念,塑造积极国际形象。以中国军队为例,通过法律话语运用,向世界准确展示中国军事理念、军事战略以及军事行动的情况,塑造中国在国际军事领域负责任、维护和平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要提升运用法律话语进行国际传播的能力。面对美国对华虚假法律话语运用,可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利用国际规则进行法律抗辩以制衡其霸权行为。实体方面,以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基石。美国诸多对华法律话语及举措,如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等,明显违背主权平等原则。可据此揭批其“长臂管辖”等越界行径,强调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决定内部事务,不容他国干涉。程序方面,积极利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以公正的程序和裁决制衡美国的霸权行为。

加强国际合作壮大力量。要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发声、共同行动等方式,共同应对美国的虚假法律话语挑战,维护国际法治的公平正义。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并与国际法律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联合举办法律研讨会、培训活动等,鼓励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成果,促进中外法律话语的交流与融合。要主动分享中国经验与观点,协同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规则与标准,提升在国际法律话语体系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在军事领域,搭建国际军事法律交流平台,促进国际社会对国际军事法的共同研究与理解,增强中国在国际军事法律话语中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创新法律话语运用的传播方式与手段。要进行内容创新。通过融合故事化叙事,加强案例传播。例如,在呈现中国应对美国制裁的法律斗争时,聚焦通过法律手段维权的具体过程,以小见大展现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立场与努力,引发国际受众情感共鸣。要打造多类型作品。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法律知识短视频、拍摄深度剖析美国对华虚假法律话语及中国应对策略的纪录片等,简洁明了又客观权威地普及知识、阐述事实,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获取习惯,扩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强渠道创新。通过强化社交平台传播,增加话题互动。利用微博、推特等社交平台,发起与国际法律事务相关的话题讨论,如“美国霸凌的法律本质”,引导全球网友参与,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和舆论场。与有影响力的国际法领域意见领袖合作,通过他们的账号发布法律解读内容,借助其粉丝基础扩大传播覆盖面,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提供虚拟现实体验。利用VR技术创建虚拟法庭场景,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在国际法律诉讼中的正义诉求,增强传播的沉浸感和吸引力。在传播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对重要法律文件、证据等进行存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提高国际传播的公信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