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张和芸

文字编辑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倪晓丽


本期值班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冷 梅陈国权

陆绍阳陈昌凤赵云泽

隋 岩陈飞虎丁玉宝

赵贵存顾宝祚邹维荣  

肖一沙刘绍勇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双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 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100832

发行电话010-6858789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聚焦变化:让更多“碰响之作”汇成强军春雷——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训时甘苦与共 战时生死与共》谈军事记者的问题意识

作者:刘建伟 张科进 宋子洵

摘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抓住时代的重大问题及时发声,是主流媒体职责所系,也是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关键契机。本文结合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训时甘苦与共 战时生死与共》的采编实践提出,聚焦重大关切、把握时代脉动、坚持问题导向,在解答强军兴军的时代课题中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解放军报》;问题导向

水石相激,山谷轰鸣。在时代激流中抓住重大问题,犹如在新闻生产中制造“水”与“石”的激荡,自然便能产生撞击读者心灵的“碰响之作”。我军长期新闻实践充分证明,抓问题是军队主流媒体特有指导功能的凸显,是提高军事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抓手,也给军事新闻工作者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习近平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的“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官兵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工作”。

纵观历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抓问题的军事新闻成为一个重要亮点。《解放军报》2023年6月19日一版稿件《训时甘苦与共 战时生死与共》(以下简称“该文”)直击新时代官兵关系面临的新问题,成为军事新闻抓问题的一个范例,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肯定,并获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本文结合该文的采编实践提出,聚焦重大关切、把握时代脉动、坚持问题导向,在解答强军兴军的时代课题中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

一、聚焦强军兴军重大课题,凸显问题的重要性

浅水里藏不住“过江龙”,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军事记者抓问题要走进时代的大洋中捕捉“大鱼”甚至“巨鲲”。

新时代,围绕强国梦、强军梦的主旋律和最强音进行叙事,总能奏响让人们心潮澎湃的华美乐章。对于军事新闻宣传来说,强军兴军的重大课题,就是蕴养重磅新闻产品的“鲲池”。党的十八大以来,《解放军报》报道的中国海军首艘核动力潜艇退役、13名军长首次接受战役指挥能力大考、加勒万河谷卫国戍边官兵群体等军事新闻,都获得社会关注,并获评中国新闻奖。纵观每一篇佳作,都是重大思想、重大题材、重大事件,无不处在时代的“主航道”上。

该文之所以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抓住了军队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新时代官兵关系。习主席强调,要深入开展尊干爱兵、兵兵友爱活动,培养官兵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对于新时代官兵关系,习主席先后在多个场合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发扬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三军统帅的关注,为采编人员“远洋捕捞”指明了方向。记者深入多支部队当兵蹲连、采访调研,在与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的过程中,对新时代官兵关系的新特点新矛盾新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多方比对各部队行之有效的经验,选取第82集团军某旅用练兵备战密切官兵关系的做法破题。该文刊出后,在全军上下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效应,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派出10路记者分赴各部队蹲连采访,各平台趁热打铁推出多个系列反映新时代官兵关系的稿件,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上掀起了一波宣传热潮,为部队营造团结友爱的浓厚氛围、为我军新时代基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该文能够在军内外获得一定影响,一个主要原因是踩着强军兴军的鼓点,借到了时代的“光”和“势”。这启示我们,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定位信息,使其与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相匹配。在军队变革转型、加快信息化建设实践进程的浪潮中,军事新闻工作者要做时代航船桅杆上的瞭望者、历史进程的记录者、以笔代枪的战斗者。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聚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及时、准确、生动地报道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等各项工作,为强军兴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坚持以服务备战打赢为己任,贴近一线贴近官兵,及时解疑释惑,提出意见建议,激发官兵投身强军事业的热情和斗志;要发挥党的“喉舌”、强军“号手”、认知“刀尖”作用,精准聚焦、引发共鸣、广泛扩散,实现传播的最大化。

二、精准把握时代之变,凸显问题的厚重感

新闻是“掐尖”的学问,军事记者要抓准问题,必须精准把握时代之变,增强新闻产品的穿透力。

良好的官兵关系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显著标志。这个话题很厚重,也是各级关注的焦点,经常见诸报端。也正因为此,写出“碰响之作”更为不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让官兵关系这个话题“化龙”的“风云”在哪里呢?记者观察发现,新时代官兵关系,关键在“新时代”、发力点也在“新时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际关系也进入急速重组重构期,人们在交往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效率。这种剧烈的时代变化传导到军营,具体体现为“同在生活圈、不在朋友圈”“不远不近也不亲,不打不骂也不爱”“同事不同志,交往不交心”“有事各干各的,没事各玩各的”等新现象。精准聚焦时代之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不仅让官兵更有亲切感,也让新闻产品更具可信度。该文在《解放军报》刊发后,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网上阅读量达“千万+”,有受众留言“读懂兵之心,融入兵之行,文随心而动”。由此可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的问题。一碰就响的大新闻往往孕育在时代变化中,而且风浪越大“鱼”越贵。军事新闻工作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凝神屏息,做桅杆上的瞭望者,用心聆听大时代的强劲脉动;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置身时代变化中寻找问题,善于把问题置于时代变化的风口浪尖打量审视;要做向潮头而立的时代弄潮儿,以扎实的采访、生动的呈现,生产出不负时代、不负使命的精品力作。

三、着眼讲好故事,凸显问题的针对性

新闻说到底是讲故事,军事新闻抓问题要带着感情、温情讲好故事,让严肃、厚重的重大主题更加亲切,更加适合受众口味。

“危急关头,指导员王洪悦挺身而出勇救战友的一幕,深深刻在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官兵心中。”这是该文导语,开篇便用一个故事引出主题,让“凤头”高高昂起,吸引受众一“读”为快。随后,背景部分两名士兵亲历的两个故事续上:大漠驻训,排长守护生病战士通宵不眠;雪野夜宿,干部轮班守护火炉确保安全。最后还是以一个故事来收尾:演习出现炮弹卡膛险情,连长、营长、旅副参谋长和战士争相上前、共同处置、成功排险。加上中间穿插的副营长与战士一起挖掩体、排长与战士互学互助的故事,全文虽只1600余字,却犹如开了一场新时代官兵关系故事会,让该文如同影视剧一般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精彩纷呈的“故事会”的背后,是脚踏实地在天南地北各部队寻找挖掘故事的执着。记者不仅走访了陆海空天电的多支劲旅,还扎实蹲连调研,先后采访整理出数十个故事,最终挑选出最有典型性、代表性的6个故事精心“烹制”。6个故事,最长的不到400字,最短的仅79字,力求一张口就能一语道破,一伸手就能一抓准,一落笔就能力透纸背。该文刊发后,先后被人民网、央视网、环球网等中央各重点新闻网站在醒目位置转载。其传播实践表明,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不仅取决于题材的广度、深度和锐度,也离不开好故事带给受众的温度。军事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围绕中心寻找筛选好的故事素材;要创新表达,善于采用故事化叙事,设悬念、铺情节,增强新闻产品的吸引力;要适时增加情感因素,讲好带着感情、温情的好故事,更好地给受众带来感觉、感动和感悟,从而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双向奔赴”。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