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张和芸

文字编辑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倪晓丽


本期值班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冷 梅陈国权

陆绍阳陈昌凤赵云泽

隋 岩陈飞虎丁玉宝

赵贵存顾宝祚邹维荣  

肖一沙刘绍勇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双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 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100832

发行电话010-6858789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突出“三味”:让基层报道成为时代鲜活注脚——《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传播实践给军队基层报道守正创新带来的思考

作者:黄超 梁蓬飞 邹琪

摘要:基层报道是军队新闻报道的“家常饭”,是军队主流媒体倾心打造的重点。全媒体时代,军队基层报道迎来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本文结合《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探索实践提出,保持“鲜味”、浓厚“家味”、增添“新味”,让基层报道更加贴近基层、吸引官兵、服务打赢。

关键词:“基层传真”版;基层报道;采编实践

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强军兴军的根基所在。实现强军目标的基础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基层也是新闻的富矿,最精彩的故事、最感人的细节、最鲜活的语言都来源于基层。基层报道是军队新闻报道的“家常饭”,贴近官兵、反映基层,是军队新闻报道的重点。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军队基层报道迎来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以下简称“该版”)2017年创办以来,坚持面向基层,着眼全面锻造过硬基层积极为官兵代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建设矛盾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坚持一线视角,通过兵说兵、兵写兵讲好强军故事,形成接地气、有锐度、兵味足的风格特点。本文结合其探索实践提出,保持“鲜味”、浓厚“家味”、增添“新味”,让基层报道更加贴近基层、吸引官兵、服务打赢。

一、保持“鲜味”,在贴近性、指导性和时效性上下功夫

带泥土、沾露珠、冒热气是基层报道的特点,也是其吸引受众之所在。该版坚持在贴近性、指导性和时效性上下功夫,保持“鲜味”,稳固受众基本盘。

(一)带泥土,以贴近性求“鲜”

贴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指新闻报道内容与受众的关联程度。全媒体时代,贴近性决定着新闻的触达率。该版从栏目设置起,即聚焦贴近做文章,精心设置“士兵日记” “营连日志” “值班员点评”“指导员之家”“排长方阵”等栏目,为基层官兵提供在版面上展示自己的舞台。想家的营长、被吐槽的“95后”指导员、申请当特种兵的排长……一名名有血有肉的基层官兵形象跃然纸上,一个个有情有义的故事触动人心,一段段真实可感的经历引人思考,有效提高了官兵关注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面对大量信息,人们会下意识地留意与自身相关的、更加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该版实践表明,基层报道只有“带泥土”,贴近官兵才能赢得受众。这就意味着报道内容要贴近官兵训练生活,聚焦基层真实问题,反映基层真实情况;报道角度要贴近官兵心理,了解官兵需求,以情感共鸣为切入点,增强讨论和互动;报道形式要贴近官兵审美,多用口语化和生活化语言、多用兵言兵语,更易于官兵理解和接受。

(二)沾露珠,以指导性增“鲜”

指导性是主流媒体的重要功能。该版树立问题意识,以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提高传播质效。例如,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上强调,这些年,强军兴军步伐很快,我军基层建设在使命任务要求、建设内涵、日常运行状态、部队组织形态、官兵成分结构、外部社会环境等方面正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要科学把握、积极适应,认真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该版随即开设“加强新时代军队基层建设,立起‘三个过硬’新标准”专栏,向全军传递如何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应当以什么样的认识、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路径抓好基层建设的鲜明导向。这启示我们,对于军队主流媒体来说,敏锐感知最新动态和变化,为官兵工作生活提供建设性指导是职责所系,也是媒体传播力影响力所需。《解放军报》在1956年1月1日创刊号上提出,“运用报纸指导工作”“及时地解决部队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基层报道要及时传递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声音,精准解读政策;要紧跟部队实际,推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专栏选题等,宣传一线创新举措,分享基层成功实践经验;要聚焦官兵急难愁盼,回应基层关切,深挖问题根源,提出有益建议。

(三)冒热气,以时效性显“鲜”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全时性,“冒热气”、讲求时效性成为提高新闻报道尤其是基层报道传播质效的关键。该版每年驻训季推出的“野外驻训进行时”专栏一直备受基层好评。该专栏聚焦官兵驻训情况,从2017年的《远离营区,快递到底寄到哪》到2019年的《此次野外驻训,实行“战场时间”》,再到2024年的《导调:不能只出题不指导》《高原驻训不设适应期》,全方位展示官兵吃、住、行、训等过程,检审野外驻训生活化、营区化倾向等问题。有部队领导表示,一篇篇稿件就像摄像头,让身边的问题及时被发现,推动实战化练兵一步步走深走实。由此可见,时效性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层报道只有与官兵当前关注点和需求相关,才能赢得更多关注。言当其时,一字千金;言背其时,一文不值。提高基层报道传播质效,要紧跟官兵训练生活,以敏锐的视角及时报道基层相关情况,满足官兵信息需求;要选准报道角度深入分析,迅速凝聚共识,形成舆论场;要建立高效的新闻采编协作机制,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二、浓厚“家味”,通过群众办报凸显新闻的个性化、情感化和感染力

全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非常注重个性化、情感化的媒体内容和参与性、分享性的传播体验。该版拓展群众办报范围、增强有效互动,以浓厚的“家味”增强传播感染力。

(一)全面动员,释放新闻生产力

如前所述,该版创办时即向全军官兵发出携手同行“一起描述火热基层”的邀请,为此,在栏目设置上涵盖旅团以下单位各个层面,从新兵到营连长都可以在版面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营地。其后,该版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对群众办报进行拓展。例如,推出“基层有约”“一线走笔”等栏目,请旅团领导和机关干部一起话基层、谋发展;开设“我们连的照片墙”等专栏,约请一线官兵拿起手机、相机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官兵将该版视为自家园地共同耕耘,有近4000人次基层官兵在该版署名发稿。其实践表明,群众办报不仅是党的新闻工作重要方针,也是加强党与群众联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军队主流媒体提高基层报道传播质效要开门办报,搭建多样化平台,拓宽内容来源渠道;要鼓励和吸引官兵分享身边的新闻事件和动人瞬间,丰富新闻视角;要加强内容引导,将官兵从“读者”变成“协同传播者”,参与到新闻生产、传播、分享中,最大程度释放新闻生产力。

(二)强化互动,提升新闻感染力

全媒体时代,无互动不传播。有效互动不仅可增加新闻的关注度和热度,更能提升受众黏性。例如,该版专门设置“新闻AB面”栏目,为官兵提供讨论与互动的平台。针对实兵对抗该不该钻规则空子问题,该版在刊发新闻稿件《“田忌赛马”优胜之后》的同时,配发点评《利用规则合不合理?》和《莫忘规则背后的规则》,呈现官兵不同看法,也让“检验利用规则是否合理,最根本的一条就看他们追求的是练为考的锦标主义,还是练为战的实战主义”这一理念深入兵心。实践证明,强化互动为官兵深化认识、开拓视野、改进工作提供了启迪,互动不仅是在观点之间,也在官兵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提高基层报道质效,军队主流媒体要基于官兵训练生活设置互动话题,提升官兵分享和参与热情;要紧跟时事和热点设置互动话题,吸引官兵表达观点见解;要贴近官兵情感设置相关话题,引发官兵共鸣共情。

(三)突出服务性,汇聚多方智慧

2023年6月,全军基础训练现场会召开,提出“加快组训模式创新,推进基础训练转型升级”要求。转型怎么转,升级如何升?该版开设专栏,呈现基层各部队探索实践,尤其是专长化任教、集约化组训、模拟化训练、标准化考核等方面的创新。海军某部官兵表示,使用栏目推荐的“心率训练法”后,训练成绩稳步提升,训练伤病大幅减少。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精细、专业,军队主流媒体要在信息生产环节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指导性的优质内容,强化与官兵的连接。尤其要注重与基层带兵人合作,开展思想实验,探索论证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的可行性,让报道更好地服务练兵备战。

三、增添“新味”,通过多样化呈现放大强军声音

进入新时代,社会环境、官兵成分等发生深刻变化,受众审美、信息获取渠道和习惯也与以往不同。该版不断增添“新味”,创新呈现方式、传播手段,让基层报道“家常饭”吸引官兵进而留住受众。

(一)创新呈现,优化受众阅读体验

全媒体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版面是军队主流媒体赢得官兵的关键所在。该版创刊之初即贴近网生代官兵特点,推出卡通人物“郝小兵”作为代言人,并制作了专属LOGO。每逢重大策划或者推出一些特色栏目,“郝小兵”就会出现在版面上,代表编辑部与广大读者互动,通过品牌形象塑造保持传播影响的持久度。尤其是在“漫说军营”栏目中,“郝小兵”以主持人的身份走上报端,为官兵代言、为基层发声,以“组合漫画+文字点评”的形式,直言不讳指出基层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深受官兵欢迎。由此可见,增加信息量、创新呈现是提升基层报道吸引力的关键。军队主流媒体要借鉴并灵活运用新媒体采用的相关链接、图文结合等传播模式,通过配发按语、短评,视情增加当事人说、新闻延伸、他山之石等新元素进行“补白”,凸显报纸深度、增加版面厚度;要重视视觉构成要素的创新,丰富版面表现力和创新空间,彰显形式美感;要创新表达,贴近时代审美,借助漫画、数据图表、AR/VR等形式,优化官兵阅读体验。

(二)长尾效应,扩大传播影响力

拍好“连续剧”,发挥长尾效应保持新闻热度是扩大传播影响力的重要路径。该版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2019年5月27日,该版刊发《一名排长申请当特种兵的自荐信》,讲述东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排长祁龙的“特战梦”,引起官兵关注。随后几年,该版持续追踪,刊发《排长祁龙的10年“特战梦”》《特战旅—排长祁龙报到!》《排长祁龙:转岗十月,战靴踏破》等稿件,记录祁龙的圆梦历程和成长情况,掀起了一场“军旅追梦大讨论”,一次次引爆微信朋友圈,让这组报道保持很高的关注度。由此可见,基层报道以小见大,讲求短实新活,要让看似零碎的报道形成宣传强势,军队主流媒体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官兵兴趣和需求,发现官兵关注的能够产生长尾效应的新闻内容;另一方面要对好的线索紧抓不放,对其进行更有条理性的分析和报道,挖掘新的具有力量的信息点,再将信息点转化为具有时代价值的新闻。

(三)创新传播,扩大基层报道朋友圈

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普及,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该版紧跟这一变化趋势,加强报网联动,增强受众阅读体验。例如,推出“融媒在线”栏目,在版面中引入二维码等新媒体元素,链接中国军号、中国军网等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矩阵的优质稿件,呈现版面背后更多精彩内容。又如,2020年起,“郝小兵”亮相全国两会期间的全息军报,“郝小兵的朋友圈”“郝小兵的照片墙”等融媒体产品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二维码、H5等元素,可读、可视、可听、可互动、可分享,给受众带来焕然一新的体验,也为“郝小兵”收获了大量粉丝。这启示我们,创新传播,扩大朋友圈是提高基层报道传播质效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基层报道在采访生产环节就要确立融合意识,获取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素材,为融合新闻生产奠定基础;要通过新媒体加工,拓展基层报道范围,提升信息传播力;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基层官兵的互动,了解官兵需求、增强情感链接,提高官兵参与互动的主观意愿。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