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更新”:让新时代士兵形象深入人心——从《解放军报》“士兵面孔”版谈提高全媒体时代士兵报道传播质效
摘要:士兵媒介形象是军队形象的直观呈现。全媒体时代对创新士兵报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解放军报》“士兵面孔”版传播实践提出,更新视角,增强贴近性;更新内容,增强新闻性;更新方式,增强传播力。多角度、多维度描摹新时代士兵,让血性十足、无比忠诚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形象深入人心。
关键词:《解放军报》;士兵报道;媒介形象
“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士兵是人民军队的构成主体,是部队建设发展的主角。士兵媒介形象是军队形象的直观呈现,讲好士兵故事是讲好人民军队故事,呈现真实立体、自信强大的人民军队形象的重要途径。全媒体时代对创新士兵报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展现新时代有血有肉的士兵形象,如何反映练兵场上士兵昂扬向上的强军风貌,如何书写新时代官兵精神特质,触及更多人的心弦,增强民众对军队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是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塑造军事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结合《解放军报》“士兵面孔”版(以下简称“该版”)传播实践提出,更新视角,增强贴近性;更新内容,增强新闻性;更新方式,增强传播力。多角度、多维度描摹新时代士兵,让血性十足、无比忠诚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形象深入人心。
一、更新视角,增强贴近性,展现人民军队的时代风貌
“看到的是面孔,感触的是心灵”是该版2013年开栏之初即确定的主题,与此同时明确“离士兵近些,再近些”,这可以看作是新闻镜头聚焦的要求,更可视为传播目的。
(一)贴近时代,记录时代故事
鲜明的时代性是新闻人物宣传的首要因素。该版2020年4月7日系列稿件《冲锋背后的冲锋》被军地媒体广泛转载。其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稿件聚焦身处防疫一线的后勤保障战士,讲述他们的冲锋故事,不仅满足了受众信息获取需求,更展示人民军队爱民为民担当,坚定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无独有偶。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该版推出《我们的十年》,聚焦4名来自不同军兵种、入伍10年的士兵,记录他们10年间迈向新岗位、执掌新装备、开拓新战法、实现新跨越的生动实践,展现出强军浪潮中人民军队发生的诸多变化,稿件引起强烈反响。新闻前辈穆青说过,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是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士兵报道要紧扣当下社会的重大问题、热点事件和发展趋势等展开,选择具有代表时代所倡导精神品质的士兵,挖掘和呈现其与时代大背景紧密联系的故事,凸显人物在时代浪潮中的作为和价值;要通过人物展现社会的全貌和发展脉络,让受众感知时代发展,在共鸣中引发共情;要书写新时代强军人物,不仅是对士兵个人英勇事迹的赞颂,更是对整个军队精神风貌的展现。
(二)贴近战场,回应打赢关切
备战打仗是军队主责主业。该版刊发稿件中,越是贴近战场的转载转发量越大。以2024年8月27日稿件《八秒之内》为例,稿件讲述某旅射击技师郝泽湘在比武中突遇特情,临时更换备用步战车,操纵机枪于8秒之内击中数百米开外的靶标的故事。有网友留言“厉害了,我的兵哥”“这就是安全感之源”。这启示我们,军队生来为打仗,军人生来为战胜。受众关注军事新闻更多的是关注部队的打赢能力和自身所处环境的安全状况。士兵报道要聚焦训练一线,呈现时刻准备为保卫祖国、守护人民利益奉献一切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记录面对艰难险阻毫不退缩,敢于冲锋在前的强军故事;反映苦练军事技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状况的练兵实践等。要以带着硝烟味的报道,反映部队备战打仗实况,让受众感受生龙活虎的练兵氛围,触摸人民军队实战化训练的蓬勃脉动,有力回应“胜战之问”。
(三)贴近基层,呈现真实军营
年年岁岁营相似,岁岁年年兵不同。这种不同,只有真正贴近基层才能感受和呈现出来。该版2024年11月11日稿件《“有个性”的好兵》在基层官兵中引起共鸣,不少班长表示,近年来类似凡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喜欢展现自我的士兵越来越多,稿件给如何待兵、带兵提供了参考。其成功实践表明,视角体现媒体立场和价值观,它不仅影响新闻内容的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认知和理解。士兵报道要坚持基层视角,贴近官兵生活,真实反映军营变化;要选题精准、客观表达,用深度显现新闻价值;要关注基层官兵的心理和要求,善于捕捉主人公的特点,在呈现“千人千面”的士兵面孔中提升亲和力、增强可读性。
二、更新内容,增强新闻性,记录强国强军的伟大进程
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选择边界大大延展,兴趣点和关注点更加复杂多元,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该版通过增强新闻性,使士兵报道这一人物报道更加吸引受众关注,提升报道的影响力。
(一)聚焦新岗位,激发受众兴趣
新鲜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士兵报道要吸引人首先要讲新故事。该版2021年8月17日系列稿件策划《下潜!下潜!》讲述4名海军潜水员执行援潜救生、沉物打捞、水下安保等任务的经历。特殊的岗位、惊心动魄的故事很是吸睛,稿件被新华社客户端转载后,2个小时内阅读量超百万,起到良好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共同构成新闻价值的基础,其中,新鲜性是第一位的。当前,以颠覆性技术为驱动的新一轮军事变革正加速演进,推动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质战斗力蓬勃发展。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新质战斗力成为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关键发力点,不少新型作战力量部队增设了新专业、新岗位。士兵报道要围绕受众关注,聚焦新的战位,挖掘独特新闻角度,优化传播内容;要紧跟新型作战力量逐步实现由“助战”向“主战”、“配角”向“主角”转变的进程,着眼新域新质战斗力生成进行伴随式呈现;要聚焦人民军队战力之变,及时跟踪相关新型作战力量岗位进行报道,拓展新闻之“新”的学理维度。
(二)聚焦新职能,彰显新闻价值
人物报道起着反映时代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引领主流舆论的作用,军队人物报道更有着增强军事话语认知度、激发爱国热情、促进全民国防教育的要求。该版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2021年1月26日刊发的《蓝盔背后的心愿》系列稿件,展现中国维和军人跨越山海,在危机四伏的异国他乡执行道路修复、雷场清排、医疗救护等任务,构建捍卫和平的“蓝色防线”的风采,网友纷纷留言“致敬子弟兵”“保卫和平的卫士也要平安回家”……这启示我们,随着新时代国家安全利益的拓展,人民军队使命任务也在延展,提高士兵报道传播质效,要聚焦军队参与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联合军演等行动,展示官兵维护和平、坚守正义、能战善战的风采风貌,提升中国军队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与影响力;要让民众通过报道及时了解军队在新时代保障国家安全的新任务与新担当,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当下国家安全态势;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展现中国军队开放、自信、透明的良好形象,塑造军事主流舆论新格局。
(三)聚焦新闻事件中的兵,提升关注度
青年官兵属于社会青年中的先进群体,不仅是部队建设的主体和完成各项任务的生力军、突击队,常常也会成为突发新闻事件的主角和焦点。例如,该版2020年8月4日系列稿件策划《冲不垮的堤坝》,聚焦洪水来袭时,以身躯为堤救护群众的子弟兵,不仅及时回应了受众对灾情、对救灾情况的关切,稳定了社会情绪,而且凸显官兵反应迅速、训练有素、英勇善战形象,彰显了人民军队的初心和本色。这启示我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里,人民军队的旗帜在哪里飘扬,官兵的身影冲到哪里,“士兵面孔”就聚焦在哪里,要以新闻的速度,昂扬向上、大气庄重的文学品质,留下独有的印迹;要快速反应,及时传播权威声音,满足受众知情权,挖掘和弘扬正能量;要打造有力量、有思想、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展现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慨然担当。
三、更新方式,增强传播力,引发受众情感共鸣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创新报道形式,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是士兵报道传播效果再提升的现实之需与逻辑必然。
(一)文字表达情感化
情感拥有影响人感知记忆的能力,在新闻实践中,善用情感化叙事、传播策略可以引起受众共鸣,提高其对信息的感知度与记忆深度,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以该版2023年1月23日组稿《守望灯火》为例,稿件讲述了4名高原战士在各自战位过春节的故事:《幸福年味》的主人公用做一碗家乡面的方式帮助战友化解乡愁、《雪夜哨位》的主人公将对妻儿的思念化为手握钢枪雪夜为祖国守岁的坚定、《高原“春晚”》流淌出边防军营特殊的“年味”、《无悔抉择》的主人公行走保畅通的巡线路上等等。在春节这个传统的团圆佳节,边防士兵坚守战位、卫国戍边的事迹,触动受众心弦。特别是标题中“幸福”“无悔”这样带着浓浓情感味的词语,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由此可见,提高士兵报道传播质效,要创新表达方式,向着人的心灵深处掘进,彰显人物的精神与价值追求;要用带有情感的文字刻画人物的典型特征与精神特质,突出人物鲜明个性,彰显士兵不平凡的精神;要用细腻的笔触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定格人物的精彩瞬间,巧妙穿插个性对话、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描写,唤起受众的认同和共鸣;要善用综合性的表达,构建更“动听”的话语体系,通过一个个基层战士实现梦想和成长的故事,折射中国军人内在的精神特质和心灵美,让受众感受人民子弟兵的心跳与脉动。
(二)版面语言全景化
版面是报纸的“第一视觉”,该版通过全景化的版面编排,统筹文字、图片、编者按、编后、手记、点评等要素,增强信息传达的效果,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例如,在整版策划时,围绕一个主题,采用贯通式版面编排,使得由天南海北座座军营、各个典型构筑的强军方阵跃然纸上,突出版面主题,形成视觉强势,强化策划效果。特别是每篇稿件配发手记、印象或心声,平白如话又与稿件浑然一体,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有官兵表示,这样的版面好似老朋友,颇具亲和力亲近感。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获取趋向碎片化,提高士兵报道传播质效要善于整合多元元素,将文字、图片、插画等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展开叙事,使内容呈现更全面立体,帮助受众从整体视角了解新闻;要以形式多样、元素丰富的版面语言抓住受众目光,提升关注度;要用完整且丰富的版面语言表达使内容更好地被理解、记忆与传播;要以形式之变倒逼内容之变,以“颜值”提升带动士兵报道品质提升。
(三)传播渠道多元化
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和媒介形式的丰富多样,使得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定制化、有针对性的传播成为可能。着眼提高传播质效,该版在纸媒呈现的同时,对内容进行二次生产,形成音频、H5、短视频等形式,依托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旗下各融媒平台、各战区公众号发布,并实现与部队基层广播站、融媒中心等平台共享,有效扩大了传播范围。其实践表明,全媒体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是传播的鲜明特征。报纸要将版面与移动终端紧密连接在一起,推动副刊全媒体化。要拓展内容形式,增加音频、视频元素,丰富呈现形式;要打造线上互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等,开设互动专区,以受众留言评论等形式,增强受众参与感;要主动跨平台合作,“借船出海”,借助新媒体平台流量优势扩大传播范围,推动焕发蓬勃发展新活力。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