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细节:讲好韵味悠长的新时代强军故事
摘要: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而讲好故事离不开细节。本文在解析细节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新闻需要抓取的关键细节的基础上,围绕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抓取鲜活细节、在写作中如何选择精彩细节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强军故事;细节;采写实践
讲好强军故事,是打造强军文化、凝聚强军兴军磅礴力量的时代要求。如何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见仁见智,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注重细节会让报道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传播力影响力会更强。细节是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细胞。无论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产品,必须具有丰富的细节,才能生动鲜活、具备较强可读性。本文在解析细节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新闻需要抓取的关键细节的基础上,围绕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抓取鲜活细节、在写作中如何选择精彩细节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一、解析细节在新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细节是新闻的珍珠,在新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细节助力宏大主题落细落实。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报道中,新华社推出的《赳赳雄风从未改—致敬跨越七十年的热血与荣光》等稿件中,生动的细节感人至深。比如,描写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大部队踏上鸭绿江大桥的情景时,稿件写道:“不少战士边走边望,身后是渐行渐远的江岸和土地……‘你不好好行军,老回头看啥?’‘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还没看够啊。’‘等仗打赢了,回来坐着火车看,坐着飞机看,看个够!’”有网友留言,“从细节里感受到志愿军将士对亲人对祖国的爱”“看到了人民军队维护和平使命的担当和传承”。由此可见,如果说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故事就是“骨骼”,细节则是“血肉”。滴水可见太阳,细节可窥全局。绵密丰满、丝丝入扣的细节描写,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助力折射广阔的军事新闻画面,让重大深刻的主题落细落实。
细节提升军事新闻现场感。近年来,人民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成为常态,受众对这些军事活动和人民军队的打赢能力有着强烈的关注关切。《解放军报》等军队主流媒体在报道中,注重用细节再现演训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沉浸感回应受众。如《解放军报》2021年9月24日稿件《草原大砺兵 携手护和平》,通过一个个细节展示“和平使命-2021”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演实兵实弹演习面貌和参演将士风采,有网友表示,“原来军演是这样的”“安全感满满”。由此可见,细节描写能够使受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场景、人物和情感,提高军事新闻传播力。
细节增强军事新闻亲和力。2024年除夕,新华社推出的稿件《“今夜,在海拔5410米守望万家灯火!”》被全国500多家媒体采用。不少新媒体转载转发,并将稿件中“老兵说,开车到萨让是‘人在前面走,魂在后面追’”“他一把夺过张立国的装具和枪,背在自己身上”等细节描写作为标题,吸引和打动了更多受众。有专家点评,该稿展示的边防军人“为人民站岗,为祖国守岁”的家国情怀和战友深情让人动容。这充分说明,细节流露着亲和力,蕴藏着说服力,凝聚着表现力,蕴含着感染力。
二、分析新闻需要抓取的关键细节
实践证明,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善于抓取故事中的关键细节。本文重点分析三个关键细节。
环境细节。人物故事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的,环境细节描写能够增加文章的厚度。如前所述的《“今夜,在海拔5410米守望万家灯火!”》一稿中,“脚下是陡峭的悬崖,头顶是斜卧的巨石”“高低落差近2000米的‘之’字形山路上有百余道弯”等大量的环境细节描写,让“海拔5410米”的守望更牵动人心。由此可见,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善于用环境细节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细节。“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驾驶战机拦截侵犯我南海领空的美军侦察机,壮烈牺牲前的话语,仿若永不消逝的电波,久久撞击着人们的心房;“你退后,让我来”,是“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对战友喊出的话,凸显英雄担当。言为心声。语言是最直接的思想传递、情绪表达和情感沟通工具。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用质朴的语言,讲述最真实、最有普遍意义的故事;要用兵言兵语,展示不一样的军营训练生活;要让充满细节的语言,呈现感动人心的力量。
肖像细节。“700度近视眼镜镜片的厚度令人吃惊,琴棋书画的熟练程度让人赞叹”“他又是一位皮肤黝黑,在许多人眼里凶狠、狡诈、冷酷、多变且在边境作战中立过战功的大校军官”……新华社稿件《新一代“蓝军司令”王鹏》中,王鹏这位知识型、谋略型、创新型的地方大学生军官形象让人记忆犹新。这启示我们,对人物的外貌、外形等外部特征进行细节描写,可以使受众对人物有直观的印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的精神风貌,让新闻报道瞬间“活”起来,拉近与受众距离。
三、探究记者捕捉细节的方法路径
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军事记者必须在深入采访中挖掘细节、发现珍珠。
捕捉鲜活细节。《之江新语》写道:“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采访一个人物,要时刻注意人物的情感细节,抓取人物行为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人物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的体现,通过这些细节生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文章中最具传播力的部分;采访一个事件的整体面貌,要抓事件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展示矛盾的冲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前所述的《“今夜,在海拔5410米守望万家灯火!”》中满满的细节来源于记者跟随边防官兵一起巡逻生活,是用脚“写出来”的力作。
筛选典型细节。新华社稿件《一等功臣英雄本色》中,典型的动作细节描写让时年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的形象“立”了起来:“当听到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旋律,他突然有力地戴上泛白的旧军帽,敬上标准的军礼”。有受众表示“看到一位老军人对党对军队的赤诚和忠诚”。由此可见,记者除了要善于捕捉鲜活细节,更要注重筛选最能反映主题的典型细节。要于细微处见真章,使受众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受,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感情。
写活精彩细节。2023年春节,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采访驻守在祖国最北端、北纬53°的北极哨所,在零下53℃的极寒条件下,与官兵一起巡逻,一起过年。《北纬53°,-53℃!感受边防官兵的热血忠诚》等稿件通过大量生动细节感动读者:白茫茫的界江一望无际、风雪弥漫……全身上下的保暖衣物,都成了“纸片”一样的存在。军犬“猎将”低着头,四肢不停甩动,似乎想挣脱绳索上岸取暖……实践证明,要想准确反映新闻事实、让新闻贴近受众,让受众产生“就是这样”的共情,就要在写活细节上下硬功夫。要与整体情节相结合,共同服务于主题;要抓住人物或场景的某一特点具象描摹,力求片言以居要;要客观真实,还原场景。值得注意的是,细节描写不仅要传达出形象的画面,还要融入记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导受众产生共鸣;要用情感化的细节触动受众的内心,使报道更有感染力,这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