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张和芸

文字编辑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倪晓丽


本期值班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冷 梅陈国权

陆绍阳陈昌凤赵云泽

隋 岩陈飞虎丁玉宝

赵贵存顾宝祚邹维荣  

肖一沙刘绍勇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双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 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100832

发行电话010-6858789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把握大势:凸显军事新闻评论的力量感信念感使命感——《解放军报》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系列评论传播实践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田哲

摘要:评论提供观点产品,质量和深度是赢得受众和传播优势的关键。本文结合《解放军报》宣传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系列评论员文章传播实践,从扩大信息增量、实现有效指导、突出鲜活表达三个层面探索凸显军事新闻评论力量感、信念感、使命感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评论;《解放军报》;政治话语;传播实践

评论提供观点产品,质量和深度是赢得受众和传播优势的关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在舆论广场和观点市场中脱颖而出,引导舆论凝聚共识是主流媒体面临的共同课题。2024年6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后,《解放军报》推出“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以下简称“该系列评论”),包括社论《把我们党领导的英雄军队锻造得更加坚强》和《准确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等8篇评论员文章,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等联动进行二次生产,制作海报、微视频、微广播等融媒体报道产品,全网点击量达2亿次,很多基层单位把该系列评论汇编成册作为教材,成为正能量大流量的范例。本文结合其传播实践,从扩大信息增量、实现有效指导、突出鲜活表达三个层面探索凸显军事新闻评论力量感、信念感、使命感的方法路径,以期为提高军事新闻评论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既旗帜鲜明阐明观点,又通过厚重信息拓宽受众视野

新闻舆论工作讲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军事新闻评论要因时而发、旗帜鲜明、拓宽视野。

强烈的时效性是评论的价值体现。时效性决定评论的影响力、引导力与生命力。该系列评论紧跟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这一重大事件,及时对习主席的重要讲话进行解读。社论《把我们党领导的英雄军队锻造得更加坚强》与会议消息同期刊出,回顾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强调政治建军的重要性。随后8篇评论员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讲话精神进行解读,为军队政治工作提供清晰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有专家指出,社论权威及时,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激情动员。这启示我们,评论的时效性是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主流媒体要及时传递党中央、中央军委声音,提高权威信息和政策解读的发布时效、发声力度;要将评论嵌入时代的“信息流”,主动进入,及时形成洞见并引导官兵深入思考、辩证分析;要既讲认识论又讲方法论,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使官兵学习领会有抓手、贯彻落实有思路,增强理论的实践引领力。

准确鲜明的观点是评论的核心竞争力。评论传播的是观点信息,其核心竞争力和灵魂是思想观点。观点立意高远、准确透彻,才能引导受众深入思考。如前所述的社论《把我们党领导的英雄军队锻造得更加坚强》,客观总结新时代政治建军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分析我们面临的考验,得出“如果没有政治上的革命性锻造,就不可能有新时代人民军队伟大变革”的结论。随后的评论员文章把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包含的时代要求以及工作重点进行逻辑性架构、系统性阐释和学理性表达,抽丝剥茧地揭示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的内涵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几篇评论形式上各自独立、逻辑上高度统一,实现了攥指成拳、立体发力的整体效应。其实践再一次证明,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观点要有高度和锐度。要从大处着眼、明察大道、把握大势;要拥有大格局、大视野,抓住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要旗帜鲜明、站位高远,如此方能引领导向、澄清谬误。

开阔的视野是提升评论吸引力的重要途径。评论,特别是就重大事件、重大问题进行发言表态的社论及评论员文章,专业厚重,政治性理论性强,行文庄重。这与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获取呈现的轻量化、娱乐化倾向不相适应。该系列评论探索拓宽视野,以信息的增量提升评论吸引力。例如,在概括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十个明确”的内涵要义时,对历史进行系统总结,提供丰富的背景,不仅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当前政治建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帮助受众构建起更为全面的知识框架。由此可见,评论要影响舆论且发挥改造世界力量,需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密度。拨雾见天的透彻,准确清醒的判断,高屋建瓴的指导都离不开视野的拓展。军事新闻工作者要培养开阔视野,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打破单一思维的局限,为受众提供更全面、更立体的观点;要加强知识储备,助力评论内容和观点呈现更加充实、有深度;要掌握新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以新颖独特的观点、深入的解读和前瞻性分析,让对的观点、好的声音、积极能量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人心。

二、既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又通过回应关切凸显指导性

实践证明,军事新闻评论要凸显军事新闻指导工作的特殊功能,必须直指问题、贴合实际。

以议题设置提升思想引领力。全媒体时代,信息繁杂,海量资讯分散着受众的关注。该系列评论通过精心挑选并突出特定议题,获取并牢牢拴住受众的注意力。习主席围绕新征程上推进政治建军明确了6个方面重点工作,该系列评论分别以此为题进行阐发,形成了波次推进、层层深入的舆论态势和工作导向。这启示我们,议题设置是提升思想引领力的核心要素。军队主流媒体要善于通过议题设置来引导官兵的思想和讨论;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用主流观点引导,为官兵提供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框架;要科学凝练符合社会要求、现实需要、时代发展趋势与官兵话语风格的议题。

以问题导向提升思想解释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评论关注的靶标。找到问题的靶子,评论才会有对抗性,文字才会有箭在弦上的动感和力量。该系列评论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提升思想解释力。例如,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一文中指出,“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生态等多方面的土壤和条件”;旗帜鲜明地表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还开方子、指路子“要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贯通起来”“丰富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工具箱”等等。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归根结底是拼思想,不仅要解释好理论,更要解决好问题。评论不能孤芳自赏、自说自话,在追求“一炮打响”的同时,也要继续“一追到底”,在推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实现评论指导思想价值的最大化;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链式延展,一环紧扣一环,以严密的论证彰显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厚度;要主题鲜明、视野宏阔、论证严密,有高度、有深度、有锐度,兼备指导性、权威性、可读性。

以扎实调研提升思想感染力。全媒体时代,多元价值信息和各种社会思潮涌现碰撞,人们思想活动多样化、差异性增强,评论只有既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又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才能有穿透力。该系列评论能够在官兵中产生强烈共鸣,正是源于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和生动刻画。例如,《提振干事创业精神状态》一文尖锐地指出,“提振干事创业精神状态,还需要最大限度消除影响担当作为的各种消极因素。”“现在,追责问责泛化、简单化,关心关爱缺温度、无实感,是影响党员干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官兵留言,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由此可见,评论的力量源于实践的土壤。“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来自基层一线、带着露珠和泥土的评论,有感而发、言之有料的语言,自然比没有亲身体验、切身体悟的文字,更加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更加具有冲击力和生命力。正如一位资深评论员所说:“亲尝苦乐悲欢,才能道出悲欢苦乐;体察生活艰辛,才能说出艰辛生活;经历英勇悲壮,才能写出悲壮英勇。”相反,靠闭门造车、胡编乱造,绝对不可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章。

三、既紧贴时代创新表达,又着眼讲好故事增强亲和力

评论是阐释、更是说服。说服需要鲜活表达。

时代语言,说没人说过的新话。“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独到见解是话语新鲜的底色。该系列评论注重对新思想新论断加强阐释,摒弃生硬的官话、空洞的套话、正确的废话,用权威论述与“草根”语言结合,研机析理、娓娓道来,既有思辨性、哲理性,又有很强的感染力、亲和力。例如,《恢复和弘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一文中鲜明指出,“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好信念坚定、党性坚强的‘党代表’样子,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指挥员’样子,传播真理、启人心智的‘播火者’样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老实人’样子,以过硬作风和形象感召带动部队……”有官兵表示,这些话语朴素平实,让人耳目一新。梁启超主张政论文章要做到“耐驳”和“动听”,“耐驳”即道理讲得透、观点立得住,“动听”即文章生动引人,让人爱看爱听。这启示我们,表达创新是评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评论传播质效,既要善于结合当前的社会趋势提出与时俱进的观点,也要深谙流行文化,让表达更活泼简洁贴近受众;既要善于使用最新的数据、研究结果支持观点,确保评论的准确性,也要能够结合新的时代语言,用网言网语、兵言兵语提高评论的吸引力。

善用比喻,说一看就懂的白话。“直告之不明,假物以彰之。”假象取耦,以相譬喻,历来是写文章着意于深、落笔处浅的好办法。该系列评论巧妙地运用比喻等手法,让文章兼具形象感和可记忆性。例如,在《增强思想改造的自觉性和彻底性》一文中提出,“思想改造的过程,既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又是锤炼党性、提升境界的过程。共产党人应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思想就会生锈,灵魂就会受到腐蚀。”有专家评价,“旁征博引、文风平实、显而不浅、深而不涩、明白顺畅,让人一看就懂。”由此可见,提高评论传播质效,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让无生命的物体显得灵动,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要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为受众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理解议题的新思路,让评论不仅深刻而且生动,不仅有思想而且有韵味;要通过多种呈现方式的探索,增强评论的新鲜感和趣味性,使其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想的渗透、文化的感染。

情感因素,说直抵人心的真话。评论的说服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论点的合理性、论据的充分性以及表达方式的有效性。该系列评论在以理性与受众沟通的同时,注重寻求情感共鸣,达到说服思想引领行动的目的。例如,在《提振干事创业精神状态》中提出,“很多官兵讲,不怕一线任务重、战备训练累,就怕没有意义的瞎折腾。”有官兵表示,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启示我们,心灵和情感应深深地卷入评论的对象之中,评论不仅要成为党的政策理论的准确解读者,也要成为生动阐释者;要放下姿态、转变语态、创新形态,把宏大的理论、深刻的思想转变为生动、易于传播的大众话语,增强信息传播的鲜活性和亲近性;要力求少结论和概念、多事实和分析,少空泛说教、多真实情感,少抽象道理、多鲜活语言。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