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张和芸

文字编辑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倪晓丽


本期值班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冷 梅陈国权

陆绍阳陈昌凤赵云泽

隋 岩陈飞虎丁玉宝

赵贵存顾宝祚邹维荣  

肖一沙刘绍勇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双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 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100832

发行电话010-6858789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叙事“三化”:让军事新闻报道吸引更多受众——从《解放军报》等军队主流媒体传播实践谈军事新闻叙事方式创新

作者:卢东方

摘要: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叙事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创新新闻叙事方式成为主流媒体面临的一道课题。本文结合《解放军报》等军队主流媒体传播实践,围绕叙事故事化、叙事多维化、叙事移动化三个层面,探讨军事新闻叙事方式创新的方法路径,以期为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闻叙事;军事新闻报道;创新传播

按照传播领域的普遍认知,新闻叙事是指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具有正统性、严谨性、单向性等特征的传统新闻叙事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创新新闻叙事不仅是提高新闻产品吸引力的技术性课题,更是带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创新的战略课题。近年来,军队主流媒体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叙事手段、叙事框架、叙事模式,增强军事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本文结合《解放军报》等军队主流媒体传播实践,围绕叙事故事化、叙事多维化、叙事移动化三个层面,探讨军事新闻叙事方式创新的方法路径,以期为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叙事故事化—将新闻内容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述,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新闻报道,可以说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优秀的军事新闻报道也应该是生动的故事。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因其形象、生动,注重细节呈现、人物刻画以及场景再现等,拉近了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一)注重挖掘新闻事实的故事细节

新闻报道的感染力、穿透力往往体现在新闻主体事件的故事性上。新闻事件的故事性,包括且不限于人物、环境、事件等细节。细节可以让讲述变得生动、可触可感,也可以让抽象变得具体充实饱满。比如,《解放军报》2024年10月22日“军营观察”版刊发的稿件《一堂教育课“火”了》,将荒漠中倔强生长、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沙棘与扎根基层的官兵们作类比;《解放军报》2024年10月19日“双拥视界”版刊发的稿件《高原子弟兵的“阿妈啦”》,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确吉为岗巴边防营送去的十几件毛衣说起;《解放军报》2024年10月6日“长征副刊”版刊发的稿件《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老人的梦为开篇:“我又梦见他们了,他们还是那么年轻,我在梦里给他们讲,咱们的祖国强大了……”沙棘、毛衣、梦等细节描写,让故事更有质感、更加生动。实践证明,细节是故事情节的“细胞”。军事新闻报道要注重挖掘具有形象性、趣味性、贴近性的细节,丰盈文章层次,提升作品的可读性。

(二)注重运用个体情感的叙事表达

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一定能够引发受众的深度共情与共鸣。军事新闻报道中,不乏个体情感化叙事表达的运用。一类是纵贯古今式的恢弘叙事,将报道视野向时空深处延伸,从而增加内容的厚度。比如,《解放军报》2024年10月10日“长征副刊”版刊发的稿件《长征的河》,从江西于都红色舞台剧《长征第一渡》写起,将红军在于都河、湘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的战斗故事串联起来,按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时间顺序,暗合生命、永恒、光明、胜利的主题,歌颂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表达方式唯美且大气磅礴。另一类是通过细致的白描,将故事情感融于字里行间,在潜移默化中向受众传递信息,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解放军报》2023年10月31日“长征副刊”版刊发的稿件《雪域高原来了“白求恩”》,用充满温情的话语讲述了敬老院义诊、边关哨所送诊、幼儿急救与保健三个故事,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新一批援藏医疗队送诊活动融入民族团结、边防建设的大背景,同时埋入藏区人民对解放军的感激之情这条暗线,个体叙事与时代背景、主题价值等相互交融,传递出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由此可见,军事新闻报道中适当运用情感化语言,可以使内容更加生动和真实‌,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三)注重把控语态节奏的张弛度

语态节奏是广播电视新闻播报时的常用术语,通常指停连处理、重音处理、语气把握、节奏与气息控制等。在军事新闻报道中,语态节奏同样适用于故事化表达,即反映在文章节奏的张弛度、思维逻辑的跳跃感、矛盾冲突起伏设置等方面。比如,《解放军报》“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专栏刊发的系列稿件中,《奋进的铁流》一文从开头便扭住“飞兵”的速度感,以冲锋姿态、奋斗状态、接续精神为主线,将科尔沁草原比武的“制胜密码”、火炮技师等骨干的“行进间整队”以及“技能卡”背后的迷思等多个故事穿插其中,全篇弥漫着紧张感和硝烟味,读来充满酣畅淋漓之感;《突降的尖兵》一文则将矛盾、解决矛盾的逻辑一环接一环紧扣到底,用换装改革时间紧任务重、红蓝对抗“扭亏为盈”、新装备新战法意味着“新长征”路上的“勇士精神”等故事,在节奏起伏与拉扯之间,将“模范空降兵连”的血性、胆气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军事新闻报道中主体事件的选择、分类、罗列,其节奏安排对新闻表达的内涵指向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叙事多维化—将新闻故事通过多角度的技巧呈现,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在确保真实、理性和深度的基础上,新闻叙事能否引人入胜,与讲述视角、讲述结构、语言风格、呈现形式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对于军事新闻报道而言,适时运用多维化的叙事方式讲故事,即视角多维、形式多维、媒介多维,将呈现出更加满意的传播效果。

(一)视角多维,采用多重视角解读宏大主题

视角决定了报道宽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故事讲述的“坐标”。军事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指导性、思想性,采用转换人称的方式进行叙事表达,以微观视角、平视视角解读宏大主题的深层内在价值,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解放军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系列稿件中,记者充分发挥“媒体是受众感官的延伸”效用,不断地“借”普通受众眼睛去观察、去参与、去调研,分门别类后用一个个小故事嵌套发展理论、历史背景、产业数据的方式,恰当地切换人称视角,以倒金字塔的结构形式,将问题梳理表述清楚,满足受众好奇心,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由此可见,在军事新闻报道采编过程中,适时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视角的叙事方式,会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察体验。至于叙事过程中如何使用视角转换的方式,发现并合理呈现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和情感嵌入等,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形式多维,可视化叙事丰富受众观感

全媒体时代,随着新闻生产的日趋数字化,可视化新闻叙事逐渐从边缘走向前台,其感官化、当下性等特征极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大数据推送算法的加持下,各类图表化、图片化、视频化、虚拟化的视觉应用类新闻在各圈层舆论场内产生不俗的传播当量。比如,解放军报连续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可读、可听、可视、可互动、可分享的“全息军报”,运用短视频、长视频、VR视频、MV等视觉化叙事方式,沉浸式、交互式呈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崭新风貌,极大丰富和提升了用户体验;中国军号“八一杠一动画工作室”创作的军营知识系列解读,以年轻读者喜闻乐见的萌感、幽默的表达方式讲解军队知识、传播军营文化,渐渐树立起品牌效应,收获了不俗的播放数和转载量。实践证明,军事新闻报道运用多维的叙事形式,会大大丰富叙事话语,使得新闻既可以“看”、可以“听”还可以“感”,显著提升传播效果。

(三)媒介多维,形成同一新闻事件矩阵式传播

媒介生态布局的立体化,意味着同一新闻事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播渠道,而是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矩阵。这种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可以全时、全方位覆盖受众,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比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在2024年6月组织的“送英魂返乡,接先烈回家”活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学习军团、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站等多家军地主流媒体共同配合,制作并播发了3篇文字报道和18篇融媒体新闻作品,在短时间内将“英雄精神传承”的话题推向高潮,引起社会各界对战斗英雄后续安抚工作的重视。由此可见,多媒体、多维度、多时空对某一军事新闻事件进行大量、集中、矩阵式的报道,可以实现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汇聚整合,丰富内容输出的渠道和样式,助力精品内容影响力全面“破圈”。

三、叙事移动化—将新闻完整链路的移动扩散优化升级,增强报道的影响力

作为媒体融合的实践主场,移动端将传统的新闻叙事带入新的话语方式。在有限的注意力、碎片化的时间中,如何让受众关注军事新闻报道成为一道现实课题。军队媒体将新闻链路优化升级,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报道的流转速度和点击率,从而优化传播效果。

(一)将“现场感”变成“在场感”

在移动化可穿戴设备上播放新闻作品,呈现给受众的观感影响着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接收程度。比如,手机屏幕曲屏、大屏甚至裸眼3D屏幕上的视觉呈现,环绕声、杜比音效等耳机对现场的还原,以及不同地域受限于网速所能接收到不同比特率播放速度对呈现效果的影响等等。相较于传统新闻叙事营造的“现场感”,当下的用户更青睐“进入”到新闻事件现场,体现自己的“在场感”。比如,新华社解放军分社2021年7月26日刊发的融媒体稿件《接过你的钢枪,我驻守在康巴高原》,综合运用了微观表达、图文结合的移动化叙事方式。其中,视频制作采用VR技术、三维跟踪拍摄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模拟互动、情景交融中打通了受众思维与文本内容适配链路,让受众“亲眼”看到官兵们驻守雪域高原实战训练的真实场景,家国情怀有了具化的视觉呈现。由此可见,军事新闻报道要精准对接受众需求,构建场景化传播思维,用新技术手段将受众“带回”新闻现场。

(二)以“碎片化”呈现“整体性”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使受众往往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这就要求军事新闻报道在极短的时间内,聚焦于主题或事件的一个纵切面,以最快的节奏形成新闻高潮或亮点,以点代面呈现新闻的整体意图。比如,在近两年的抗洪抢险报道中,军队主流媒体抓取到部队官兵火速驰援抗洪一线、地方群众给人民子弟兵送粽子、送水等瞬间,生产制作的《民兵哥哥抗洪现场偶遇陆军弟弟!》《百姓“投喂”式感谢抗洪武警》《太有爱了!抗洪官兵为孩子们留下别样“开学礼”》等几秒或十几秒的短视频实现网络刷屏,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巨大流量的背后,我们也不能放松碎片化传播可能带来浅表化、片面化问题的警惕,在抓取事件切片的同时,善于运用标题、字幕、弹幕等形式实现“碎片化”信息的“整体性”呈现,构建故事连贯性和内容整体性,处理好新闻细节与主题、个例与群体的关系。

(三)以“多形式”提高“参与度”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由单纯的“接收者”转变为“参与者”,双向互动成为新闻叙事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中国军网推出的《一生一次的青春选择》《胜利的号角已吹响,测一测这些军号你熟悉吗》《山河无恙 英雄不朽》等情景互动H5,《沉浸式互动体验大学生军训》《燃!天山脚下擂响百面战鼓》等VR全景视频,以其个性化、互动性、趣味性的鲜明特色,吸引众多受众参与,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军事知识、了解军队历史、传播主流价值。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报道要善用短视频、Vlog、H5、AR/VR等新技术丰富叙事形式,带给受众全新的阅读体验;要利用新兴媒体的社交属性,通过直播、在线问答、话题互动等形式打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壁垒,在互动中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要通过多平台的协同运作,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有效扩展新闻叙事的传播渠道,提升多媒体叙事的传播效能。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