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张文婷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三个坚持:让新时代强军文化号声更加激昂嘹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八一”特别节目《向着胜利》传播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杨 丽

摘要:军事文化只有与时代同频,才能把握时代、反映时代。军事文化传播只有贴近受众需求,才能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不竭精神动力。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八一”特别节目《向着胜利》传播实践提出,坚持把准坐标定位、坚持恪守内容为王、坚持不断创新表达,让新时代强军文化号声更加激昂嘹亮。

关键词:强军文化;《向着胜利》;传播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一支强大的军队所迸发出的战斗力,一定是军事力量“硬实力”与强军文化“软实力”共同催生出的“制胜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凝聚思想舆论共识、汇聚强军正能量,要求强军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充沛的动力源泉。

2023年金秋,习主席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对于军队来说,繁荣发展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既是历史传承、时代所需,也是强军事业的召唤。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化的生产机制格局、产品传播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发挥强军文化为战育人、助力强军的价值功能,就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贴切的表达、更为开放的格局,努力生产和传播更多为官兵所认可的文化产品,展现军事文化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八一”特别节目《向着胜利》(以下简称“该节目”)。该节目以鲜明的思想主题、浓郁的战斗气息和新颖的表现形式,不仅为官兵送去了节日慰问,也收到了良好传播效果,节目总触达人次约1.8亿。本文结合其传播实践提出,坚持把准坐标定位、坚持恪守内容为王、坚持不断创新表达,让新时代强军文化号声更加激昂嘹亮。

一、坚持把准坐标定位,找到新时代强军文化的时代方位

军事文化体现着军队及社会对待军事的价值取向、观念意识和精神风尚,更深刻影响着民族和国家对于安全威胁的因应方式。从战火硝烟中孕育出的我军军事文化,历来是时代最刚强的音符。新征程上更好发挥强军文化砺志铸魂作用,必须坚持把准坐标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发挥好强军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赋予人民军队自信自强、奋进奋发的精神气质。

(一)在历史进程中找准定位

该节目策划之初即思考节目的定位问题。2024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距离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只剩3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的意志决心和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每一名军人的使命职责。该节目将主题确定为“向着胜利”,并打破编年体叙事模式,按照品味胜利、渴望胜利、追求胜利的逻辑依次展开。有观众表示,整台节目让人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由此可见,新时代强军文化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坚定地传播国家意识和国家情感,激励官兵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披荆斩棘;要以人民军队的核心价值观为内核,贯彻忠诚、务实、创新等价值理念,为培养战斗力强、作风优良的现代化军队服务;要紧跟时代步伐,借鉴先进文化理念和经验,提高强军文化影响力、渗透力,不仅为战斗力建设凝聚精神力量,也为弘扬中国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提供精神滋养。

(二)从时代发展中把握定位

2016年11月,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该节目紧紧围绕强军兴军这一主题,分为《青春战歌》《山河铭刻》《逐梦强军》3个篇章,既突出展现新时代人民军队团结奋斗的昂扬风貌,又集中体现官兵在强军新征程中的生动实践。以开场为例,选定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龙年春晚歌曲《决胜》作为开场曲目,伴随着歌声,无人机、无人车等和全副武装的战士共同展现人民军队探索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的“智胜”之路和崭新风貌,场内外掌声雷动。这启示我们,鲜明的时代性是提升强军文化吸引力传播力的关键。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要紧贴时代,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在强军实践中捕捉创新灵感,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打造精品,用鼓舞军心士气、兵味战味浓厚的精品力作激励官兵精武强能。

(三)从使命任务中把握定位

高尔基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该节目坚持发挥文化育人核心功能,旨在让官兵在文化熏陶浸润中由感性升华到理性、从外在渗透到内在,立起中国军队、中国军人好样子。以歌曲节目为例,集中展示我军各个历史阶段的经典军歌,让官兵感受到一代代革命军人不同的使命和不变的初心。节目中,主持人还以部队正在开展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为绳,串联起青年官兵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的奋斗足迹,把“祖国放心,强军有我”的奋斗观浓墨重彩地体现在节目中,进一步点燃了革命军人的血性豪气。该节目生产传播实践表明,优秀的强军文化要聚焦官兵,发挥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二、坚持恪守内容为王,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文化就是讲故事。一方面,故事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生动的故事,人们能够理解和记住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和历史;另一方面,故事是文化认同和社会传播的强大工具,通过故事,文化得以跨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传递和理解深层次精神内涵。因此,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要用更多更好的新时代强军故事激发官兵斗志、抒发官兵心声、温润官兵心灵。

(一)彰显新时代革命军人精气神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需要用新的形、新的色来表现中国人、中国事以及中国向来的魂灵。该节目以海军81舰和516舰为背景,参演人员大多为军人,节目创作素材也源自演训一线,彰显新时代革命军人精武强能的拼搏精神和逐梦强军的使命担当,既真实自然又充满时代感。不少观众评价,节目展示了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和使命担当,让人振奋、震撼,给人带来满满的安全感。这启示我们,军人的精气神是强军故事的思想内核,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首要的就是要反映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向广大官兵和全社会传递忠诚、血性、责任等价值理念;要紧扣强军兴军的时代脉搏,着力塑造新时代革命军人形象;要以丰富多元的艺术手法,立体呈现官兵坚定的理想信念、旺盛的战斗意志、严明的作风纪律,凸显永葆忠诚奉献的军人品质。

(二)把镜头对准基层官兵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认为,向生活和习俗里去找真正的范本,并且从那里吸收忠于生活的语言。这是其对艺术创新方法的总结,对于提高强军文化吸引力传播力有启示作用。该节目策划之初,将重心下移,把镜头对准基层官兵。节目没有专门的舞美道具,军港、甲板、训练场、驻训地等都是舞台,官兵的戎装即为演出服,道具也都来自日常训练生活。前期调研时,导演组偶然听闻一位当了12年侦察兵的军士提起,军旅歌曲《三层皮》的每一句歌词都是他和战友海训生活的实录,于是带着摄制组来到海训场,记录官兵海训日常作为歌曲背景,节目播出时引起官兵共鸣。由此可见,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是军队文化工作的光荣传统。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从火热的训练场和官兵之中提取真情,讲官兵真正能共鸣共情的故事,给观众呈现真实质朴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

(三)把故事讲新讲活

生动、有温度的故事最能吸引人、感染人。该节目中小品《生日》改编自武警“猎鹰突击队”野战生存训练中的真实故事。讲述新兵第一次在军营过生日,恰巧赶上“魔鬼周”训练,而这场“重生之旅”让这个生日有了更深的意味—“勇士诞生之日就是战士生日”,这句血性阳刚充满战火硝烟味的台词,很快成为台前幕后官兵口口相传的“金句”。有观众留言,真实鲜活的军营生活、质朴热烈的军人情感、新颖多彩的艺术呈现,让人领略到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其实践表明,准确反映新时代官兵的精神世界,是当代军事文化创作的着力点。把新时代强军故事讲新讲活,要求我们在讲好先进典型故事的同时,还要讲好广大官兵的故事,把那些看起来习以为常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真实呈现给受众,在润物无声中感染人、打动人。

三、坚持创新表达,不断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

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内在规律,是必须适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新时代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全新的理念、丰富的资源、健全的机制,推动强军文化与使命任务适应、与强军实践呼应、与官兵需求对接、与部队实际统一。

(一)通过雅俗兼具强化亲民特征

为了让节目更贴近基层官兵,该节目导演组不仅将歌曲、舞蹈、乐器演奏、情景互动融为一体,而且打破舞台局限,让演员走到官兵中间,把画面延伸至火热的练兵备战一线,在增强节目兵味战味、拉近与官兵距离的同时,强化了演出的整体感与观赏性。与此同时,精准提炼出“拉歌”和“军号”等军营特有意象符号,利用军营文化中最常见的形式,既展示了军人的气质,也体现了节目的互动性、群众性。这启示我们,强军文化需要高雅,也需要通俗。一方面,我们要紧贴提升文化自信、繁荣发展强军文化需要,精心打造具有丰富内涵、反映时代精神、彰显强军力量的专业性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要求和青年官兵特点,大力创作反映和表现广大官兵的生活及情感,易于接受、引发共鸣的群众性文化作品,使强军文化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深入人心、传承久远。

(二)通过年轻表达实现破圈效应

策划节目期间,正值电视剧《海天雄鹰》在央视热播,节目组邀请该剧主演现场演绎诗朗诵《战士与祖国》。同时,邀请军旅歌手、影视演员、网络歌手等共同构成青春组合,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军旅歌曲,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其实践表明,一个受官兵欢迎的强军文化产品,除了要深挖思想内核,还要聚焦时代热度,提高“好看指数”。要积极吸收时尚因子、艺术手法,努力将艺术创造力、时尚引领力与文化价值融合,提升强军文化的认同度、接受度和转化度。

(三)通过深度运营打造传播矩阵

该节目播出后,总触达人次约1.8亿,除电视端外,相关视频、图文等新媒体产品在各平台账号传播总量超1.4亿。亮眼成绩单的取得,一方面靠节目自身的高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媒体融合共同发力的结果。该节目播出前,央视军事微博等新媒体就密集展开宣传,为节目预热:发布“给人民子弟兵送祝福”节目征集令;发布《军港之夜原型老兵,时隔44年重聚》短视频;开展“向着胜利75厘米正步走挑战”活动,等等。节目播出当天,各军兵种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发挥“互联网+”“新媒体+”“智能+”等传播优势,凸显话题性、互动性,有效打破信息茧房,占领官兵朋友圈。这启示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流量之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提高强军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主流媒体必须将好的内容与好的运营相结合,强化渠道传播上的矩阵思维,突破圈层,创造裂变,从而促进平台与用户互通共融。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