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匠心: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精品意识探索——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谈军事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追求
摘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具有主题重大、针对性指导性强、社会效果好等鲜明特征,是正能量大流量相统一的范例。着眼军事新闻创新发展,本文总结近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成功之道,围绕强化时代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意识,探讨军事新闻工作者如何打造精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新闻品牌;军事新闻工作者;精品意识
2015年12月25日,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明确指出,“军报姓党,就要爱党、护党、为党,为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竭尽全力,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要善于观察,在众多材料中发现好材料,找到反映时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这些重要论述为军事新闻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提高能力素质提供了根本遵循。军事新闻工作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媒体时代,随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新闻传播版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给军事新闻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国新闻奖是中央批准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具有主题重大、针对性指导性强、社会效果好等鲜明特征,是正能量大流量相统一的范例。着眼让军事新闻品牌更加亮眼,本文总结近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成功之道,围绕强化时代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意识,探讨军事新闻工作者如何打造精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强化时代意识,紧扣时代脉搏,引领舆论方向
综观近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大多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新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军事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反映时代精神,满足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
(一)凸显时代性,密切关注具有全局视野、反映时代风貌的重大选题
新闻是时代的见证。好的新闻选题紧密契合党和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心工作以及社会热点话题,既具时代性,又富含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例如,第25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稿件《生命线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闪耀》,系统深刻阐述了习主席建军治军的重要思想初步实践成效,记录下新时代军队政治工作的铿锵步伐。此稿既是对我军优良传统的回溯,更是对现实挑战的回应,起到良好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首要的是生产出符合时代发展、契合时代价值的优秀产品,发挥新闻的思想引领作用。军事领域是新闻富矿,军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要立足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与战略部署,精准捕捉时代脉搏,挖掘具备全局视野与前瞻性的重大选题;要深度挖掘军事领域的系列重大成就,诸如航母列装、新型战机首飞等,讲好这些成就背后的感人故事与战略意义;要密切关注国际军事动态与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以专业的视角与权威的声音,为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
(二)凸显时新性,及时抓取具有前瞻导向、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热点选题
时新性是决定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之首,指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例如,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稿件《13名军长首次接受战役指挥能力大考》。2018年,陆军首长机关组织集训并对集团军军长指挥能力进行现场考核。这是陆军体制编制调整后,各集团军军长接受的首次战役指挥能力大考,记者敏锐捕捉到这条硬核新闻,通过生动的笔触与深入的剖析,真实记录新时代官兵在提升指挥效能、强化实战准备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实际行动,彰显了军事新闻在展现军队风貌、引导社会认知方面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精准捕捉热点事件与社会焦点,激发受众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是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的有效路径。军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要深耕军事新闻沃土,以扎实的专业素养、敏锐的洞察能力,从纷繁信息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与深远影响的报道选题。特别是在报道国际军事演习等新闻时,要超越表层的规模与成果展示,深入剖析演习背后的战略考量、军事意图及国际影响,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报道策略,为公众构建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信息框架,从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公众对国家安全与军事动态的理解与认同。
(三)凸显针对性,精准捕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选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好的新闻选题还要紧紧盯住问题展开。例如,解放军报记者从某炮兵旅按照实战标准抓训练入手,推出稿件《准备打仗,先向“和平积习”开刀》。该稿打破时空维度,既截取水平面,又截取横断面,灵活调用9个耐人寻味的训练细节,打开了第一现场的广度,拓展了第一时间的深度,撞响了全军官兵乃至国人“心中有、口中无”的警钟,振聋发聩、意味深长。稿件刊发后,被300多家国内新闻媒体转载,彰显了军事新闻在问题导向下的深刻批判力与社会影响力,获评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成功实践表明,抓住问题就抓住了新闻。1881年,恩格斯在写给爱德华·伯恩斯坦的信中说,对于编辑报纸来说,学识渊博并不那样重要,重要的是善于从适当的方面迅速抓住问题。社会总是在破解各种矛盾问题中不断进步,适当反映矛盾问题,剖析其根源,寻找解决路径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也是新闻产品吸引受众的秘诀。这对军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同样有借鉴意义。
二、强化受众意识,聚焦共情共鸣,深化传播效能
全媒体时代,情感驱动带来新闻业的新形态成为当代新闻活动的突出表现。多年来,不少新闻凭借浓郁的情感赢得受众共鸣,斩获中国新闻奖。这就要求军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要在“情”字上下足功夫,拨动受众心弦。
(一)以情叙事,深化报道意蕴
通过故事化叙事,将宏大的军事议题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腻情感之中。例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稿件《统帅的深情牵挂》,通过一连串紧凑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片段,细腻的情节铺陈与鲜明的人物刻画,展现统帅对官兵的深情厚爱和对国防事业的深切关怀。有专家评价,故事化叙事的美感与温度并存,赋予内容更为丰富的情感色彩与人文温度,激发了受众共鸣与认同。由此可见,在信息洪流之中,受众对于传统直白且枯燥的信息传递方式已渐显疲态,转而青睐于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来探寻真相、体验情感。以情叙事,能有效深化报道意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军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要在采访上下足功夫,深入挖掘军人军属感人故事;要广泛借鉴文学创作中的故事化叙事策略,以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细腻的情节描绘,展现军人的英勇形象与无私奉献;要注重情节的合理构建与内在逻辑的紧密衔接,使复杂的军事信息在生动的故事框架内得以有效传达,在受众心中激发对国家安全的深刻认同与强烈共鸣;要基于价值观与情感立场,把握好新闻传递信息这一鲜明特征,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把情感传播、情绪传播与事实传播有机结合起来,以情感传播助力信息抵达。
(二)分众传播,贴近受众审美
贴近受众才能赢得受众。爆款产品、人民日报客户端互动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即为例证。该产品通过融合人脸识别与成像技术,为用户打造个性化军装照的沉浸式体验,浏览量突破十亿大关,充分满足了公众的参与感,获评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成功实践表明,受众是媒体传播力的承载者、引导力的实现者、公信力的见证者、影响力的检验者。军事新闻工作者只有找准受众需求、了解受众心理、贴近受众审美,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受众关注,采写出更多精品力作。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融合,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要针对专业受众,深化分析维度,提供专业且权威的解读,满足其深度信息需求;要及时收集受众反馈,动态调整选题与报道策略,持续优化军事新闻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三)平等语态,增强传播效力
军事新闻有一定的专业性,语言风格直接影响传播效果。例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打卡!中国军队》,主持人以第一人称视角带领受众近距离感受强军脉动,激起受众对军事话题的兴趣与关注。业内人士评价,这种贴近受众的语态选择,减少了传统军事报道的“距离感”,生动阐释了习近平强军思想,有效拓宽了军事新闻的传播边界。又如,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生动诠释了平等语态在传递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优势。作品以老红军余新元的传奇经历为主线,穿插其与“两代雷锋”及战友间的深情厚谊,展现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其中,“我把放羊的鞭子一扔,当了兵”等语言,质朴动人。由此可见,平等语态与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是提升军事新闻亲和力与传播力的关键。军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要多采用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复杂的词汇,助力受众轻松理解新闻内涵;要注重现场感,用细致生动的笔触,将受众并不熟悉的训演场展现在受众眼前,提高新闻的吸引力;要通过比喻、点面结合、夹叙夹议等方式,构建与受众更为贴近的沟通桥梁,提升信息传播效率。
三、强化创新意识,技术深度赋能,拓宽新闻疆域
中国新闻奖2018年起专门增设“媒体融合”奖项,2022年更是将之优化为“融合报道”和“应用创新”,鼓励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军事新闻工作者要顺应这一趋势,强化创新意识,以技术深度赋能,拓宽新闻疆域。
(一)强化新闻互动
全媒体时代,强化互动性以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与传播动力成为媒体的重要课题,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2021,送你一张船票》即是一次成功探索。作品将动画、声音和H5技术巧妙结合,受众填写出生年份后,后续情节中即显示受众与事件发生年份之间的关系,历史大事与个人命运产生关联,让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换成历史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完成专属的个性化新闻叙事,甚至还能生成独一无二的定制新闻界面,新闻理念的传递在不断交互点击中完成,有效提升了传播效果。有鉴于此,军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要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丰富报道形式。要学习掌握AR/VR等技术,善用直播平台,实时转播阅兵盛典等重大活动,并结合弹幕评论、在线问答等互动环节,拉近军事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要开发军事新闻App或小程序,提供个性化资讯推送与深度解读服务,满足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
(二)创新报道形式
有传播学者指出,只有35%的传播是用语言来进行的,所提供的信息有65%是语言之外的形式传递的。助力信息有效触达对创新报道形式提出更高要求。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数读中国创新—从海底15250米到高空3.6万公里》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该作品采用的CG动画制作手段,串起了中国十年科技发展足迹,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这一实践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提供了宝贵借鉴。要积极引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呈现体系;要积极探索数据可视化技术,将专业的军事新闻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与动画,助力受众快速把握军事动态,深刻理解国家安全形势。
(三)多元融合创新
全媒体时代,多元融合成为提高传播质效的重要路径。第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请记住这个年轻人,他叫“云贵川”》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作品聚焦长征途中一名普通红军战士的故事,融合手绘、实拍、动画等多种媒介资源,以新颖的视角重现历史,激发了年轻受众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共鸣。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工作者打造精品要持续探索技术创新,利用电视直播、广播讲述、报纸评论、网站互动及社交媒体更新等多平台联动,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同时,积极探索无人机航拍、AI虚拟主持、区块链认证等前沿技术,提升军事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