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张文婷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拓展空间:努力塑造新时代退役军人良好形象——从央视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改版谈军事类访谈节目创新

作者:潘志尧 汪 涛

摘要: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电视访谈节目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央视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改版实践提出,拓展话语空间,增强贴近性、亲和力和时代感,努力塑造新时代退役军人良好形象,营造尊崇军人、关心退役军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

关键词:“老兵你好”;军事类访谈节目;传播实践

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节目的生存业态正在被重塑,曾风行电视平台30余年的访谈节目也面临着受众流失风险。作为国内首档以退役军人为聚焦对象的电视访谈节目,央视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以下简称“该栏目”)自2019年8月1日推出以来,通过讲述老兵故事、传承老兵精神,塑造新时代退役军人良好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关心退役军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收到良好社会和传播效果,2020年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创新创优节目。面对受众越来越高的视听需求,该栏目于2024年进行调整,通过改版有效拓展话语空间,增强节目的贴近性、亲和力和时代感,提升节目影响力。分析其探索实践,对提升军事宣传质量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一、军事类访谈节目拓展话语空间的重要性

所谓话语空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文化空间等。访谈节目中,话语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场所,更是一个交流思想、表达观点、传递信息的平台。该栏目以话语空间的拓展,实现其节目质量的提高及影响力的延伸。

(一)扩展访谈对象,既关注新闻人物也聚焦身边典型

作为一个受访者身份同质、节目类型细分垂直的访谈节目,避免同质化是提高传播质效的首要问题。该栏目拓展访谈对象范围,既关注新闻人物也关注身边典型。例如,《韩啸:“登峰造极”的挑战者》呈现的是老兵韩啸成长为一名极限运动员、独立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传奇经历;《贵州“村超”:老兵踢出“世界波”》讲述的是一群贵州老兵凭着在部队历练形成的强大执行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组织参与“村超”足球比赛的故事;《马怀龙:46把钥匙串起的温暖》讲述的是一位走上民警岗位的退役士兵助人为乐的故事。有网友留言,“看到平凡人并不平凡的选择,更看到军营大熔炉的印记,让人不禁期待下一集。”这启示我们,贴近受众是赢得受众的基础,军事类访谈节目政治性强、社会敏感度高,军营生活与地方受众距离较远,要通过人物类型和话题的拓展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既要选择新闻热点中、特殊岗位上的人物增加新闻性,也要遴选百姓身边有故事的普通人,增加节目的贴近性;既要把军营话题生动形象地讲深讲透,也要增加与其他领域交叉话题的探讨,呈现多样态的军营文化。

(二)扩展物理空间,有“仪式感”出场也有“自然光”呈现

物理空间包括演播室、户外访谈场景、跟随拍摄现场等物理环境,是访谈节目最直接的话语空间。这些环境为访谈提供一个可见背景,影响着节目氛围和受众感知。该栏目一直关注物理空间打造,通过舞台布置、背景处理等环节设计,以强烈的仪式感凸显尊崇致敬老兵主题。但固化的“主持人+受访者+演播室”模式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为此,从2024年开始,该栏目进一步扩展物理空间,变“请进来”为“走出去”,改“舞台光”为“自然光”,主持人走进老兵生活,展开邻里拉家常式的对话,不仅让老兵在熟悉的环境中呈现出更自然本真的状态,也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例如,在《李端:用跳跃冲破黑暗》中,主持人与点燃北京冬残奥会雪花火炬的老兵、视障跳远运动员李端的对话,就是在李端生活的城市场景中完成的,紧密贴合谈话内容。又如,在《守护徽州山水间》中,主持人与黄山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老兵胡晓春从黄山上一直走到山下村庄,两人边走边谈,人物与所处的环境相互映衬,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老兵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真实和贴近的信息对受众更具吸引力。军事类访谈节目在做好保密等工作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寻访、体验等环节,让受众身临其境,提升沉浸式体验;要通过深入核心现场、突出细节呈现等方式,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军人精神内涵;要挖掘和讲好军人成长奋斗故事、情感经历,引发情感共鸣,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扩展价值空间,让节目影响力渗透军营内外

访谈节目的话语空间还包括社会文化层面的意义,它反映社会价值观、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该栏目通过拓展访谈价值空间,探讨社会问题、传播文化知识、引导公众舆论。例如,《邹凌:天津老兵映秀“支书”》中,主持人与参加过“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10多年持续援助映秀乡村建设的老兵邹凌对话,展示出新时代退役军人的价值观;《田应平:高黎贡山守护者》节目中,主持人跟随老兵田应平等人巡山,一路上,退役军人的职责意识、环保意识和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自然流露;《白雁:我与警犬的黄昏之约》里,老兵白雁与警犬30多年的情感触及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泪目,也使收视率达到高点。这启示我们,清晰的定位和受众细分能够支撑起传播基本盘,但要持续增强受众黏性、挖掘新的增量,还需要在拓展价值空间上下功夫。军事类访谈节目大多聚焦军人、退役老兵等群体,历经军营锻造,他们一般具有爱党爱国真挚情怀、坚韧不拔顽强斗志、雷厉风行工作作风、甘于奉献吃苦精神等,要深入挖掘其身上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动人故事,呈现缤纷多彩的时代面貌,并于娓娓道来中润物无声,实现核心价值传播的全方位落地。

二、军事类访谈节目拓展话语空间要把握的时代要求

话语空间的拓展,能够丰富电视节目的创作向度,实现节目的多元化。但军事类访谈节目聚焦对象和价值导向上有其特殊性,拓展话语空间需把握时代要求。

(一)增强现场感,更要坚持聚焦主题

增强现场感是拓展话语空间的重要手段,但在此过程中需防“乱花迷眼”问题,确保聚焦主题。例如,在《张兴伟:老兵侠影映青山》中,主持人与数十年致力野生长臂猿保护的老兵张兴伟的对话在原始森林中展开,移步换景中,不仅让受众感慨自然的神奇伟大,也对老兵精神有了更深感悟。由此可见,军事类访谈节目在生产中,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深度纪实拍摄,来实现场景的流动性,拓展拍摄的空间性,通过强烈的现场感增强观众的在场感,更好地诠释节目主题,达到更好传播效果。

(二)体现多元化,更要坚持向军而行

多元化能够产生新鲜感,增强节目吸引力,但军事类访谈节目的多元化必须坚持姓军为军。以该栏目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特别节目《以青春的名义》为例,访谈对象是青春飞扬的大学生退役士兵,讲述他们从军报国、挥洒青春的故事,突破人们对“老兵”这一概念的固有印象,同时也与当前“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的价值导向完美契合。《王正坤:无限风光在险峰》中,空降兵退役老兵王正坤以“伞兵视角”和军人情感拍摄祖国大好河山,成为闻名业界的高空摄影师,让受众感慨军旅经历的树人作用。这启示我们,军事类访谈节目要紧扣“军”字释放多种可能,要聚焦军事热点、普及军事知识,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提高国防和军事素养;要呈现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官兵、退役军人多姿多彩的训练工作生活,展现军人风采、普及全民国防教育;更要突出反映军旅生涯对人政治思想、意志品质、身体素质的培塑,营造“一次服役终身受益”的社会认同和“一人从军全家光荣”的良好氛围。

(三)凸显真实感,更要坚持保密要求

电视节目呈现是众多信息传递和交互的过程,这种“一目了然”带来的真实感是其吸引受众的关键,但军事类访谈节目必须坚守保密要求。以《黄昌立:边境线上的缉毒英雄》为例,老兵黄昌立从事缉毒工作,很多经历具有传奇色彩。节目组在拍摄和后期剪辑中,严格按保密要求对素材进行取舍,尽量对个人信息和相关行动细节进行模糊处理,兼顾保密和节目要求,起到良好效果。由此可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能够直抵人心,拓展节目情感空间。但军事类访谈节目在通过凸显真实感来拓展话语空间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涉密场景、敏感信息的处理,要与有关部门密切沟通,严格审查,达到真实感与保密要求的有机平衡。

三、军事类访谈节目拓展话语空间的创新着力点

军事类访谈节目话语空间的拓展,不仅是选题策划等方面的延伸突破,更是生产理念、传播分发模式等各个维度的创新。

(一)注重情感,引发深层共鸣

情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而抵达人心是传播效果的检验标尺。该栏目致力于通过情感共鸣,拓展节目表达空间,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警号012642,欢迎归队!》讲述的是老兵宝力格牺牲后,妻儿分别继承他的警号、传承他的精神的故事。访谈中,妻子和儿子将对亲人的思念娓娓道来,主持人在烈士陵园面对烈士照片深情说出“老兵你好”的问候,将节目情感推向高点。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故事的重要元素,节目传播效果与观众情感共鸣密不可分。军事类访谈节目要吸引受众关注,要在嵌入情感上下功夫,让受众能在节目中寻找到情感释放的窗口,并打破对传统军事类访谈节目的刻板印象,进而使节目获得更多的表达空间。

(二)增强互动,延伸节目边界

互动,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电视节目的互动包括屏幕中人物的互动,也包括屏幕外受众与节目的互动。该栏目以有效互动为节目增色。例如,在《樊建川: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中,主持人与建川博物馆馆长、老兵樊建川深入交流互动。樊建川带着主持人来到了尚未开放的博物馆库房,见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藏品,节目也进而展现了主人公办博物馆的心路历程。节目播出后引发网友热议,纷纷向老兵表达敬意。《指尖流沙绘英雄》中,海南老兵何素丹是一名沙画师,她想完成“用海南的沙来画海南的兵”的心愿本身就包含着老兵群体之间的多重互动。主持人加入其中,和她一起选沙、烘沙、染沙并寻访老兵。从这些实践可以看出,互动是节目拓展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军事类访谈节目要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同时,洞察受众的需求和关注,进而升级调整节目内容,增强互动,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实现屏幕内外的交互。

(三)融合传播,开拓网络空间

2024年,该栏目调整转型之后,自觉运用全媒体策划思维,贴近网络热题热点,打通大小屏壁垒,增强网络端传播能力。例如,2024年春节,伴随着特别节目《老兵新春会客厅》的播出,同步打造的系列新媒体产品在中国军号平台推出。其中,“花花的认养者去看花花也要排队”短视频,讲述老兵与大熊猫花花之间的故事,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7名。2024年4月,该栏目制作的“98岁烟台老兵挂满军功章迎接烟台舰回家”短视频产品,被多家媒体转发,点赞量超100万。在节目《诸鸣:弘扬传统文化的导游小黑》中,访谈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位拥有1600多万粉丝的抖音网红导游。这位职业导游、兼职网红,在网络平台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防知识,深受网友喜爱。节目将小黑诸鸣请进大屏接受访谈,成就了一次大小屏媒体融合的创作实践,制作的新媒体产品在中国军号以及小黑诸鸣个人的抖音号同步推出,实现了传播联动,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军事类访谈节目需要整合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在网络空间开拓深耕。在策划日常节目的同时,同步策划融媒体产品,不断向网络空间延伸,构建军事内容的全媒体生产运营链路,实现由“1托1”“1托2”向“1托n”的输出转化,进而与电视节目形成互补,并反哺大屏,拓展大屏节目的话语空间。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