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书写无愧时代的新闻华章——萧乾战地新闻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摘要:萧乾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地新闻实践,启示新时代军事记者要有强烈的一线意识,在“行万里路”中捕捉最前沿新闻,记录时代风云;要不断寻求突破,在求新求变中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提升文学素养,努力实现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萧乾;战地新闻实践;军事记者;能力素养培塑
萧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和翻译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新闻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是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中国战地记者之一,以《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身份,亲历了诺曼底登陆、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历史时刻,写出了众多直抵人心、在国内外引起积极反响的战地报道。萧乾的传奇经历和卓越成就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仍然有重要启示借鉴意义。前瞻新时代军事记者能力素养的培塑,本文重点围绕萧乾的战地新闻实践,探讨军事记者如何强化一线意识、突破思维、文学素养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军事记者要有强烈的一线意识,在“行万里路”中捕捉最前沿新闻,记录时代风云
纵观萧乾的战地新闻实践,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一线意识的深刻理解,即身体要抵达一线,心灵更要抵达一线。
作为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中国战地记者之一,萧乾采访报道过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要事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全过程。其自称是“未带地图的旅人”,形象地道出了他足迹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笔墨写尽人生百态的传奇人生。在亲历二战全过程中,他发回国内的战地报道,如《血红的六月》《银风筝下的伦敦》《到莱茵前线去》等,愤怒控诉了希特勒的法西斯暴行,热情讴歌了欧洲人民反法西斯的英雄业绩,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军民。战后,他又相继报道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等重大历史性事件。他的作品被称为“欧洲发展史重要的见证”,因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难以磨灭的文学光辉,1986年萧乾荣获挪威王国政府颁发的国家勋章,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老作家纪念牌”。
奠定萧乾在中国新闻史上名记者地位的,是抗日战争初期他写的林炎发的《林炎发入狱》和反映民工抢修国际公路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等新闻特写。滇缅公路全长1147.4公里,穿行横断山脉之间,地形复杂,又是战时,公路西段的修筑就只能以人力来对抗时时威胁着民工生命的酷热、潮湿、饥饿、疟疾等各种困难。淳朴的百姓,虽每天徘徊在死亡边缘(据粗略估计,每修筑一公里公路,死亡5至6人),但依然日夜赶工,争分夺秒,一尺一寸开山平路,用不到9个月的时间,完成公路初步建设。为记录下这条从诞生起就肩负着民族兴亡重任的公路的诞生经过,萧乾在1939年的春天从香港经河内赶到滇缅公路,穿行于水流湍急的漾濞江、澜沧江和怒江,无惧可能夺人生命的瘴雾,沿途采访近3个月。他看到筑路民工的壮烈献身和华侨支援抗战的动人事迹,饱含激情、生动逼真地记录下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写出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文字,如“有谁还记得幼时初初涉足‘罗汉堂’的经验吗?高耸的石级,崇丽的堂宇……旅行在崭新的滇缅路上,我重温了这感觉。不同的是,我屏息,我微颤,然而那不是由于沉甸,而是为那伟大工程所感动……九百七十三公里的汽车路,三百七十座桥梁,一百四十万立方尺的石砌工程,近两千万立方尺的土方,不曾沾过一架机器的光,不曾动用巨款,只凭二千五百万民工的抢筑……”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体现出萧乾强烈的一线意识、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扎实的采访作风。他后来驰骋欧洲战场是对形成《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文的理念和实践的延续,是他作为战地记者对于“报道前线”的使命责任的践行。对今天的军事记者来说,尽管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但“一线观”是不变的,要在“行万里路”中捕捉最前沿新闻,记录时代风云。要把个人的命运同党、国家和军队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笔为枪,勇敢斗争,保卫正义,让笔下的文字、相机里的图片等成为时代的注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军事记者的优良传统,离战场近些、离炮火近些、离官兵近些,深入一线、沉下心来,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不畏艰难、实事求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官兵最需要的地方去,真实记录强军征程的一道道航迹,使军事新闻作品深入人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二、军事记者要不断寻求突破,在求新求变中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不断寻求突破是萧乾战地新闻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他作品的鲜明特色。
“粗”中有“细”。萧乾的战地新闻记录的都是时代风云,书写的都是宏大主题,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用战争大场景、历史大事件、时代大变迁等来传递信息,而是“粗”中有“细”,以形象化的描写为手段,以深入观察、准确把握、巧妙捕捉、集中再现现场最有典型意义和最具新闻价值的精彩瞬间为特色,通过报道将受众“带”进现场。如他在《血肉筑成的滇缅路》里写龙潞段上一位年近六十、带着儿孙三代同来修路的老人,“放工时,老先生盘膝坐在岩石上,捋着苍白胡须,用汉话、白族话对路工演讲这条国防大道的重要,并引用历史上举国反抗暴力的事迹”“到了保山,我才知道连这位老头儿也为瘴气摄去了”。由此可见,要写活军事新闻,就需要有发现好精神、选取好事例、讲述好故事的能力;要有把时代风云寓于典型事件和人物故事中、把抽象的道理融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的能力。比如,近年军队主流媒体持续宣传的“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这一典型,就很有借鉴意义,其中“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体现出的就是其舍生忘死的高尚品德。
“小”中见“大”。以小见大,是新闻讲活故事的关键。萧乾深谙此道,他在伦敦期间的大量报道,专写小人物、小事情。如在《银风筝下的伦敦》一文里,这样写一位警报纠察员:“他巡街回来,自己的房子炸完了,妻同一个孩子受伤,另一个孩子丧了命。悲痛自是当然,但第二天罗伯逊先生又去值班了,吹着哨,催人们掩蔽。”悲痛自是当然,可是战争期间谁不悲痛呢?小小一段就充分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以罗伯逊先生为代表的普通民众令人肃然起敬的坚忍。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启示我们,要凸显军事新闻人物的形象,增强军事新闻的时代价值,就要细致观察、深入描写,从细节入手,如采用词语元素的重复叠加,强化事物、人物特征;要突出群体中的个体,避免典型事例和人物脸谱化、模式化;要善用网言网语、兵言兵语等。
“画”中有“诗”。新闻特写讲究“叙事如画”。萧乾的新闻特写堪称“叙事如画”的经典。他娴熟运用素描、白描等手法,常常寥寥数笔,就使所写环境与人,跃然纸上。如《流民图》里的灾民群像:有饿得忘掉妈妈的孩子和不敢认领孩子的母亲,有怀里揣着长满脓疮的孩子的中年妇女,有仰头只是“天哪,天哪”叹息着的“80岁的老翁”……还有一位老妇人:她闭着眼,抖着,嘴里念着:“我七八十岁的老太婆,受这个罪。”分发的黑馍馍放到她怀里时,她用枯柴般的手牢牢抓着,死命地向嘴里塞,胸脯的瘦骨即刻起了痉。她恨不得一口全都吞下去。全景勾勒与个别典型场景相结合,灾民的悲苦命运犹如一首苦难叙事诗,令人悲痛欲绝。类似的表现形式,在萧乾的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萧乾作品“画”中有“诗”所达到的情感超越,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和谐,个人情思与家国天下的统一,也是笔下人物内心情感和理想志向的真实写照。这启示我们,国与家、公与私,这两方面的关系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新时代军事记者来说,一方面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表现官兵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另一方面要具有人本主义关怀,深入了解官兵的所思所想,合理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作品才能“上承天宇,下接地气”,更具生机活力。
三、军事记者要提升文学素养,努力实现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
纵观萧乾的战地新闻实践,其诸多作品之所以历久弥新,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写作中借鉴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升华了主题,这对新时代军事记者有重要借鉴意义。
采用小说笔法,设置悬念、转换视角,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如在《南德的暮秋》中,他借用“裁缝女”的口吻,讲述了战败后的德国女性想要借助美国大兵离开德国,最后被欺骗的故事。抛开文本新闻性,故事的起伏曲折甚至与英国电影《控方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此同时,萧乾还善于切换视角,灵活采用横式、纵式、以及纵横交错式手法讲故事。《南德的暮秋》这篇逾4万字的作品分为“军事政府”“公审之前”“女裁缝的自述”等11个小节,各节既是整篇的组成部分,又能够独立成章。在纵向上,以时间为主线依次报道了举世瞩目的纳粹战犯审判等重大新闻事件;在横向上,既通过宏观层面介绍战后临时政府所做的各方面重建工作,又通过微观层面描写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表现战后德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多视角的结构把同一时间内不同地方的多个事实组织在一起,让受众了解事件的整体面貌。这启示我们,巧用文学表现手法能增强军事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军事记者要探索语言和文体的创新运用,借鉴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要针对当前受众青睐的非虚构写作,探索以随笔散文笔法报道人物和重大事件;要在尊重新闻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等。
擅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形象。萧乾的战地新闻注重抓主要特征,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情景,使作品既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又呈现出行文简洁、叙事直白、语言凝练的风格特点。如在《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文这样描写带着妻子一同打炮眼的金塘子汉子,“他啐了口唾沫,沉吟一阵。来,再打一个吧!”又如,在《南德的暮秋》中,莱茵河畔难民安居的画面颇为温馨:“窗口都晾着衣裳。大人打着排球,小孩在玩压板,孕妇坐在台阶上望着……”。上述案例中,简单几句话就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坚忍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启示我们,白描在报道中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军事记者要在强化报道感染力上下足功夫。要通过对人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举止和生活场景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态度和生活习惯;要抓住令受众感兴趣的典型事例、精彩细节等,写出报道对象的与众不同;要以多彩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展现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担当、追求、情感等。
注重借景抒情讲故事。萧乾的战地新闻常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血红的九月》是萧乾在伦敦遭到空袭时完成的作品,文中写道:“这是噩梦的开始……八号那天晚上,房东太太费了好大工夫才为我泡出半壶茶,煤气微得像个临终病人的呼吸。当晚是一个地狱般的夜晚,炸弹三次掉在附近,人几乎被震下床去。”用亲历感受再现了伦敦遭到轰炸的场景。又如,《银风筝下的伦敦》一文中,面对伦敦抗敌的海量事迹,萧乾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高射炮手、气球管理员、黑暗中吹哨的纠察员等,截取最能表现他们特征的场景片段,构成一幅战时伦敦速写图。借景抒情不同于托物言志。萧乾的战地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军事记者要带着真情实感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之中;要通过叙事聚焦既回答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更揭示出“怎么办”,凸显报道主旨;要善用反差、对比等,将抒情和写景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诗与“画”融为一体,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升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