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军事评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特殊功能——从战争年代红色报刊言论谈军事评论舆论引导
摘要:全媒体时代,重大事件发生后往往易引发各类舆情,对军事评论发挥特殊功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着眼提高军事评论引导力,本文结合战争年代红色报刊言论实践提出,要迅速澄清事实,提高评论的及时性;要坚决驳斥谬论,提高评论的战斗性;要讲清内在逻辑,提高评论的说理性。
关键词:军事评论;特殊功能;光荣传统
全媒体时代,重大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对手有意隐瞒、曲解、误导,往往会出现脱离事件本身的“猜想”。主流媒体能否及时“发表党的意见,发表评论”,以正视听,既影响重大事件的走向,也考验其“喉舌”和“耳目”功能。战争年代,面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红色报刊都及时用评论做好舆论引导,起到了定音鼓、定盘星、压舱石的作用。着眼提高军事评论引导力,本文结合战争年代红色报刊言论实践提出,要迅速澄清事实,提高评论的及时性;要坚决驳斥谬论,提高评论的战斗性;要讲清内在逻辑,提高评论的说理性。
一、迅速澄清事实,提高评论的及时性
“兵之情主速。”一篇评论的力量有多强,既取决于评论的观点篇幅,也取决于其刊登的快慢。特别是重大事件中的恶意流言,比流感蔓延的速度还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还大,如果不能快速刊发评论予以澄清和纠正,既会让受众对重大事件人云亦云,也会削弱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徐向前同志曾说,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的争取,有时比几营几团的兵力都顶用;反之,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的丧失,用几营几团的兵力也无法补救。这样的说法同样适于重大事件应对。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一时间,“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在幕后操纵”等谣言四起,中央红军创建的《红色中华》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及时发表言论,宣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通过我党报刊的及时发声,让国统区的各界人士了解了我党的民族大义,粉碎了南京政府及国民党媒体散布的谣言,有力引导了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舆论风向。
1942年,解放区开展大规模减租减息运动,为夺取抗战胜利、巩固解放区以及后续革命发展奠定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基础。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起初对减租减息重视不够,严重挫伤了农民抗日积极性。针对减租减息运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1942年5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了《纪念五一,切实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的社论,揭开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大规模减租减息运动的序幕。5月10日,《大众日报》又推出社论《如何打开减租减息的大门》,深入剖析原因,提出了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在《减租减息实行土地政策发动广大抗战力量》的社论中,提出“顾及地主与农民两方面的利益,要顾及债权主与欠户双方的利益”“不能减太多,不应算老账”等鲜明观点。从1942年5月1日至7月4日,《大众日报》根据运动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17篇社论,在短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及时集中发声,汇聚起舆论合力,迅速掀起了减租减息群众运动的高潮。
上述实践启示我们,重大事件发生后,各类信息往往多元混杂、真假难辨,及时澄清真相至关重要。作为观点生产的主力军,军队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军事评论的特殊功能,第一时间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传递党的声音;要用权威信息及时抢占舆论制高点,挤压不实消息的传播空间;要及时澄清虚假信息,坚决切断传播链,有力引导舆论走向。
二、坚决驳斥谬论,提高评论的战斗性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批评必须“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军事评论是舆论斗争的利器,对于重大事件中的错误观点,必须旗帜鲜明、激浊扬清,敢于交锋、勇于亮剑,把战斗性贯穿其中。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以后,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以群众性游击战有力牵制华北日寇兵力,粉碎日寇屡次扫荡。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日寇挑拨离间的毒计和其四处散播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新华日报》(华北版)刊发《三年抗战与八路军》《我军收复辽县》《庆祝华北各地的大胜》等多篇社论,用全面且精确的数据、具体详细的战斗胜利成果、八路军与日寇作战的真实场景予以严厉回击,向世界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抗战宣言的事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抗战到底的正义形象。
1942年3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由胡乔木同志撰写、经毛泽东同志修改的社论《教条与裤子》,批评某些领导干部和留苏知识分子在整风运动中不能触及自己,“他们高叫道,大家要洗澡啊,大家要学习游泳啊,但是有些什么问题发生在他们的贵体下,他们总是不肯下水,总是不肯脱掉裤子”。文章文风犀利、语言直白,借“裤子”比喻遮羞布,批判当时的“教条主义者”,在延安整风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我党的实践充分说明,坚决驳斥重大事件中的错误言论,提高军事评论的战斗性,最关键的是要在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敢于碰硬。“和风细雨”不一定管用,“疾风骤雨”才能灭火。要强化斗争意识,针对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唱衰中国等错误言论主动亮剑,着力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发挥斗争功能,态度坚决地与复杂的问题斗,与狡诈的敌人斗,与错误的思潮斗,与不良的现象斗,与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斗;要凸显文风的战斗性,不允许拖泥带水、欲说还休,要成为斗争的、辩论的利器,成为媒体的“匕首投枪”。
三、讲清内在逻辑,提高评论的说理性
“言之无物,行之不远。”评论的目的是说服人、教育人、引导人,靠的就是讲道理,以理服人。面对重大事件,评论必须体现说理性,通过摆事实、剖原因、析危害,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战争年代,红色报刊的各类言论之所以影响深远,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较强的说理性,做到了靠哲理、哲思、道理引导人、说服人。比如,1942年4月16日,《解放日报》刊发陶铸撰写的言论文章《谈精兵简政》,从一些人对精兵简政的误解说起,正反对比、旁征博引、观照现实,从停与缩、裁与减、撤与并三个方面入手,对下一步如何精兵简政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又如,1946年底,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有的人对中国共产党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缺乏信心。面对战争中出现的困难,《解放日报》于1947年1月1日刊发新年献词《艰苦奋斗 迎接光明》,在充分分析敌我双方的现状后,又从国际变化、国内形势、人心向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得出结论:“我们的艰苦奋斗,将要换得新中国的实现。我们的胜利信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我们的胜利是一定要来到了。”
实践证明,评论不讲理就没人理,说理的目的是让人认理。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老生常谈、“填鸭”式灌输等文风,不仅难以引发共鸣,还会让人生厌。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军事评论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在高度、深度、力度上下功夫,把所讲的道理讲透,告诉受众对的为什么是对的,错的又错在哪里,多回答几个“为什么”,给受众答案;要转变文风,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使评论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受众在润物细无声中认可道理、接受道理、遵从道理;要讲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让思想的力量直抵人心。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