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着眼:努力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淮海战役纪念馆创新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全媒体时代对红色场馆创新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淮海战役纪念馆传播实践提出,着眼“特”,增强辨识度,提高红色场馆吸引力;着眼“近”,搭建桥梁,提高红色场馆亲和力;着眼“新”,拓展传播渠道,提高红色场馆影响力,努力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
关键词:淮海战役纪念馆;红色场馆;教育功能;创新传播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教育是博物馆的第一功能和发展要点,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以博物馆为窗口和媒介,让历史“开口说话”,可以启迪民智、传播知识、促进交流,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有着积极作用。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运用好红色资源,红色场馆教育功能的有力发掘、有效发挥是题中应有之义。
全媒体时代,传播呈现多元、多维、立体、快速等特点,给红色场馆传播和教育功能发挥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以下简称“该馆”)坚持“研究型、教育型、体验型、创新型”的发展定位,以历史的视角、全局的高度、人民的情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全面展示淮海战役的胜利进程、历史内涵和革命精神,起到良好教育传播效果。本文结合该馆传播实践提出,着眼“特”,增强辨识度,提高红色场馆吸引力;着眼“近”,搭建桥梁,提高红色场馆亲和力;着眼“新”,拓展传播渠道,提高红色场馆影响力,努力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
一、着眼“特”,增强辨识度,提高红色场馆吸引力
博物馆发挥教育传播功能,吸引受众有效传播是基础。着眼提高红色场馆传播质效,该馆在“特”字上做文章,确立特色主题、丰富时代内涵、形成理论体系,增强“近悦远来”吸引力。
(一)确立特色主题,立起传播内核
对于博物馆来说,无特色不传播,无特色难“长虹”。淮海战役是人民战争不朽丰碑,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基于对淮海战役的历史本质特征的认知,形成价值命题,该馆确立“人民的胜利”这一主题,所有展陈均围绕此展开,突破原有展览战役史、战争史格局,突出“人民至上”理念,展示人民领袖、人民将领、人民战士、人民群众、人民干部等五大人民群体的历史贡献、智慧能力和精神作风。有观众留言,“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有了更直观地认识”。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有6565家,其中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如何让红色场馆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确立自己的特色特质是基础。传播学中强调“内容为王”,之于展览,“内容为王”主要体现为对历史深刻精准的研究阐释和价值挖掘。该馆实践表明,红色场馆提高传播辨识度要立足地域挖掘红色资源、把握本土历史文化探寻红色基因,找准定位明确主题;要持续开展理论研究、主题阐释,立起教育传播的政治方向、精神指向、传播意向;要不断丰富完善藏品体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二)丰富时代内涵,扩大传播范围
时代性是传播的生命力所在。该馆在展示淮海战役历史的同时,建起双拥展览馆,展示“海军徐州舰”“铜山路双拥模范街”等徐州军民同心新实践、“推小车支前”新探索。有参观大学生留言:“深切体会军民鱼水情深,更感赓续红色血脉的责任。”全媒体时代,博物馆已从以收藏、整理、展览为主旨的公共场所转化为一个传播历史文化的媒介。红色场馆要不断创新,丰富时代内涵,扩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要将红色文化主题和新时代思想有机结合,引导受众提升主体意识,强化身份代入,引发情感共鸣,增强思想认同;要让受众在认同中成为最广泛的传播载体,推动红色历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生生不息。
(三)形成理论体系,强固认知支撑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多深,信息的传播就会有多广。该馆注重历史叙事与精神弘扬相结合、宏观认知与微观解读相结合,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资料挖掘,先后编写《淮海战役史料汇编》《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文集》等各类图书20余部500余万字;抢救性采访淮海战役亲历者780余人,梳理形成300余万字的口述历史史料;编撰《数说淮海战役》等大众读本,形成了一批具有历史厚度、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教育传播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启示我们,红色理论是红色场馆发挥教育功能、创新传播的根和魂。随着人们文化程度和理论认知水平的提升,红色场馆传播要高度关注学术研究和理论转化,以完备的理论体系、通俗的解释解读、朴素的表达方式,设计观众“看得懂的展览”、讲述人们“带得走的故事”,引导人们主动感悟革命精神,自觉弘扬优良传统,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让每一个参观者成为红色理论的传播者、传承人。
二、着眼“近”,搭建桥梁,提高红色场馆亲和力
根据传播学的选择性原理,受众优先接触、理解和接受那些与个人接近的信息。接近包含地域接近、心理接近、审美接近等。该馆积极搭建桥梁,拉近红色场馆红色文化与受众的距离。
(一)送展上门、区域联展拉近空间距离
2024年6月,“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文物展”完成在中国矿业大学的巡展,继续在常州大学设展。展览期间,数千名师生近距离观展,体悟淮海战役的生动故事和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与此同时,该馆还协调河南、山东、安徽等淮海战役战斗遗址所在地纪念场馆,联合搜集历史资料,联动开展理论研究,联袂组织展览展示,形成了主题鲜明、行动一致、传承一贯、覆盖广泛的“传播带”,扩大了传播区域。由此可见,红色场馆传播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特点,打破区域界限,扩大范围。一方面,要关注受众需求,通过送展上门、巡回展览等方式,送教上门,打破“信息茧房”,提高传播辐射面和教育精准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各方的互动联动,建设关系密切、协调顺畅、特色鲜明、共建共享的传播联盟,积聚合力,将散的集中、小的做大,努力形成协同效应,提高传播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二)讲好故事、注入情感拉近心理距离
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该馆注重讲好展品蕴藏的故事,“数说淮海战役”展示数字背后的故事,“66个瞬间”展示了战役66天发生的66个感人故事,“亲历者说”展示了老兵的故事,解放军的战地日记展示了指战员们最刻骨铭心的故事,整个展览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故事多达300余个。文物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情感。母亲的针线、儿子的家书和寄给母亲的钱这样的文物组合,不仅使文物信息叠加,更赋予了展厅内手拿牺牲通知书于村口盼子归来的“母亲”雕塑生命和灵魂,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在传播实践中,善用故事化情感化叙事传播策略可以提高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度和记忆深度,增强传播效果。红色场馆传播要注重宏观认知与微观详细解读的结合,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展示蕴藏在其中的故事;要通过展品的优化、靓化和细化,融合“物”“史”“理”“情”,增强历史的厚重感和精神的质感,增强展览的张力和表现力;要善用情感,以具有丰富情感内涵或强烈视觉冲击的信息引起受众共鸣进而影响认知。
(三)科技助力、沉浸体验拉近审美距离
触摸门板以感受冰水中架桥战士的顽强意志力、对照解放军行军数据采集观众跑步速度信息感受我军指战员长途行军的艰辛……受众在与故事中人物的角色转换中,激发出深切的共情和深刻的记忆;“为什么人民群众选择了共产党”“今天的我们用什么再创辉煌”……地面上,一个个问题引人思考;“我们就是要好好地守住这个江山,好好地回报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坚决地去捍卫我们人民的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纪念馆时重要讲话的同期声循环播放,带给人思考和启示。该馆以沉浸式观展体验吸引受众的实践说明,红色场馆提高传播质效要从空间、体验、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表达,让历史与科技同频共振;要用好全息影像、多媒体触摸屏、传感器、互动游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受众提供更好观展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应适度理性,始终关切内容表达和功能需求,追求真正的体验、代入和情感的共鸣、心灵的交互。
三、着眼“新”,拓展传播渠道,提高红色场馆影响力
将红色正能量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是红色场馆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该馆着眼“新”,拓展传播渠道,推动传播工作走进寻常百姓家、融入日常工作中、渗透社会各领域,潜移默化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一)打造IP,赋予红色文化传播新的突破口
2024年1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与徐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共同深挖和传播淮海战役英雄事迹,这是该馆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同打造IP、推动红色场馆创新传播的又一举措。该馆通过与演艺单位合作,以史实为依据生产红色文艺作品;与文旅集团合作,将红色场馆宣传纳入文化旅游推介;开发红色文创纪念品,提升红色场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博物馆的吸引力不仅源于馆内收藏展示的物品,传播场域也不只限于场馆内。要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以宣讲、情景剧等方式,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助力红色场馆红色文化走出去,进入受众视野;要从藏品中汲取红色基因,深入挖掘创意设计潜力,创制更多富涵历史意义、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让受众“将博物馆带回家”,扩大传播范围;要以文化助推、文艺赋能,使红色场馆传播与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旅品牌创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形成传播合力。
(二)多样研学,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教育服务
“常胜将军—粟裕战役指挥艺术展”走进部队,“廉政教育专题展”面向党员干部展开,“红领巾心向党”等中小学生思政课、“奋斗青春 强国有我”大学生思政课等研学课程广受师生欢迎……该馆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推出个性化“观展服务”,不仅丰富和深化了传播主题,更推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其实践证明,高质量传播中的“质量”指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高质量的传播模式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提高红色场馆传播质效,要贴合时代需求、把握传播节点、深耕展览内容、拓展传播维度;要研究传播对象,关注对方想看什么、听什么,针对不同受众进行差异化、精准化、订单式传播,让受众感受传播的温度;要拓展传播途径,以多元有趣、掷地有声的方式输出信息,提升传播广度。
(三)融合传播,打造全天候“无围墙”红色场馆
在央视军事频道推出“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直播,在省、市级媒体推出系列评论淮海战役革命历史和讲述革命故事的节目,在网上打造“云课堂”“云展览”……该馆把全媒体思维和信息技术运用贯穿于传播全程,拉近了展览与受众距离,提高了传播质效。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为红色场馆多元化、广域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视角、新工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传播方式的大背景下,红色场馆应加速推进表达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让主流媒体扛起传播主责,让网络系统担当传播重任,通过网络媒介把想要表达的内容迅速、直观、全面地传播出去,用受众喜欢的打开方式开拓创新传播的广阔空间,增强红色场馆的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军分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