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刘正瑜 王 超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跳出“高冷”:让航天报道与受众贴得更近——从《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航天报道实践谈增强军事新闻亲和力

作者:张艳 巩丑兰

摘 要:航天报道是军事科技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航天知识普及、航天精神文化传承、航天创新成果推广、全民航天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航天报道实践,从创新叙事方式、丰富呈现形式、强化互动体验三个层面,探讨增强航天报道亲和力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为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航天报道;亲和力;贴近性;创新传播

“要坚持面向部队、面向基层、面向官兵,坚持以广大官兵为中心,结合部队强军实践,讲好强军故事”“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习近平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启示我们,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新闻报道,必须强化受众思维,在传递权威信息的同时,不断增强亲和力。以航天报道为例,其作为军事科技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航天知识普及、航天精神文化传承、航天创新成果推广、全民航天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航天报道具有政治性强、专业性强、保密性强等特点,往往自带“神秘面纱”,给受众“高冷”之感。全媒体时代,如何让航天报道贴近受众成为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航天报道实践,从创新叙事方式、丰富呈现形式、强化互动体验三个层面,探讨增强航天报道亲和力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为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创新叙事方式,让受众“读懂”航天

全媒体时代,航天报道要创新叙事方式,从小切口、小人物、小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展现航天事业的宏大主题、深厚情怀、深刻内涵,引导受众“读懂”航天。

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航天报道的对象往往是足以载入史册的重要事件,涉及政治、经济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如何让硬新闻软着陆,需要在报道角度上下功夫。比如,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电视台以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为切入点,策划制作电视新闻长消息《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从神五到神十六:中国载人飞天梦圆二十年 载人航天事业阔步前进》,记者选择“航二代”严昊和奋战航天一线28年的“航天老将”李兵作为采访对象,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生动讲述了20年来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其实践表明,航天报道要把握时代脉搏,利用发射纪念日、中国航天日等重要节点,主动策划选题;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切口反映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活动的宏大主题;要站在全局高度、宏观视野下思考微观问题,让报道充满时代感和亲和力。

以小人物折射大情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人物是新闻的核心要素。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航天报道要聚焦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挖掘其身上的大情怀。比如,嫦娥六号返回任务期间,《解放军报》于2024年6月27日刊发深度报道《接力守护“嫦娥”回家》,另辟蹊径选取气象分队、地面分队、测量分队、通信分队的工作人员为报道对象,以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展现接力守护“嫦娥”返回地球的艰辛和不易,折射出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让读者深受触动。由此可见,人是时代的缩影。航天报道要把“人”摆在突出位置,要关注航天员、零号指挥员等公众人物,通过典型人物展现航天人的别样风采;要聚焦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用见微知著的“小”,唱响时代旋律的“大”;要挖掘鲜活的人物故事,通过具象的表达展现抽象的意义,进而形成航天大事件的“家国记忆”。

以小细节反映大内涵。著名记者穆青曾说:“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细节是吸引受众关注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航天报道而言,细节里蕴藏着航天人的精神内涵。比如,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央视军事频道推出微纪录片《飞天铸梦人》,在采访拍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杨静俭过程中,编导敏锐捕捉到主人公每天早上起来习惯性打开窗户“看天”这一细节,正是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气象预报员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成为该纪录片的一大亮点。这启示我们,航天报道要从细节着手,发现和捕捉贴近航天人职业特点、生活状态、内心变化的小细节,以细节见全貌、显情怀、表主题;要善于把大主题凸显在小细节里,让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的时代内涵;要走近基层一线,走进航天人的内心,从而让报道具有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的力量。

二、丰富呈现形式,让受众“融入”航天

全媒体时代,AR/VR、AI、5G、4K等新技术手段赋能航天报道更多呈现形式,全景展现新时代航天事业发展,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

全方位直播营造在场感。对于普通受众来说,鲜有机会亲临火箭发射场,而直播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航天报道通过可视化的技术手段,不仅能直观地阐释航天技术原理,更能营造真实的在场感,点燃受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和热情,提高航天报道传播质效。比如,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出征仪式直播中,央视直播团队采用一镜到底形式呈现现场画面,让身在各地的观众通过镜头和航天员共赴太空。在航天员登舱时,直播团队采用实景航拍与数字动画“无缝衔接”,让观众通过第一视角感受登舱过程。当天,央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直播平均收视率达到0.59%,较常态提升119%,形成明显的收视高峰。这启示我们,航天报道要多采用现场直播方式,结合转运、加注、发射等重要任务节点发布最新消息,提高受众的关注度;要在直播过程中,通过采访技术专家,配合使用三维动画解读技术难点,让受众更好理解航天任务流程及技术原理;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隔离,从不同角度展现航天人在轨工作的点点滴滴,拉近与受众距离。

虚拟演播室营造真实感。航天报道中经常涉及月球、火星、空间站等太空场景,借助虚拟技术可以实现天地双画面完美整合,让受众有机会“走”进太空。比如,嫦娥六号发射任务期间,央视团队依照真实场景建模,设计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虚拟场景。当火箭起飞时,整个演播室随着火箭“一同起飞”,伴飞全程。通过空间感官的改变,受众能真实感受到火箭飞行的速度以及庞大的月球从虚拟太空演播室擦身而过的情景。此外,央视团队还通过AI智能生成月球的虚拟环境,制作了《月球上的嫦娥之路》短片,让受众在月球上看发射,感受星际穿越的浪漫。这启示我们,航天报道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知识科普,让“高冷”的航天变得“生动”起来;要借助AI技术模拟还原月球、火星等太空场景,赋予航天报道鲜活的生命力;要注重场景还原、现场体验,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意短视频营造沉浸感。全媒体时代,航天报道趋向视觉化,对短视频的需求量激增。尤其是具有创意的短视频,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新闻爆点,还可进行二次传播,扩大报道的影响力。比如,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短视频《独家视角!揭秘神十八发射直播幕后》,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呈现航天科技人员和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紧张工作的场景,带给网友全新的观看体验。其中,摄制组使用4K技术拍摄的神舟十八号点火升空瞬间,带给观众沉浸式感受,一度登上微博话题榜,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此外,该发射过程还被剪辑成动图进行传播,使用率也很高。由此可见,航天报道要强化融合思维,突破传统文字报道框架,形成图片、文字、短视频、动图联合的传播新模式;要强化创新意识,通过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剪辑手法等呈现多元内容,让报道出圈出彩;要强化视觉体验,通过沉浸式、戏剧化、故事化的视觉语言表达,延长报道的热度周期。

三、强化互动体验,让受众“参与”航天

全媒体时代,沟通的交互性是提高新闻报道传播质效的重要途径之一。航天报道要加强情感连接、构建虚拟“人设”、策划创意活动,让受众在互动中参与航天事业发展。

加强情感连接。从“阅读航天”到“体验航天”,从“信息主体”到“情感主体”,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传播地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航天报道从“入眼入耳”走向“入脑入心”,就要丰富受众情感体验,建立情感连接。比如,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前,新华社记者面对镜头与网友亲切对话,打卡东风航天城的诗意路牌,“我在东风,为你守候每个春夏秋冬”“树把根扎在土壤,我把根扎在东风”“向太空许愿,在东风相见”……一个个富有诗意的路牌与记者饱含深情的讲述完美融合,短视频推出后很快刷屏了航天人的朋友圈。这启示我们,传播是价值观的输出,也是思想心灵的交融。航天报道要以情动人,挖掘能够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内容,以情感深度提升作品温度;要转变文风,说真话、写真情,用受众喜爱的个性化、诗意化的生动语言传递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情怀;要心系受众,以受众的关注点为落脚点,形成持久稳定的情感连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

构建虚拟“人设”。航天新闻的科学性、专业性浓厚,面对科技素养水平、专业文化层次都不尽相同的受众,要多用通俗化、大众化的创意方式拉近距离,构建虚拟“人设”是一个与受众进行长期、深度互动的方法。比如,随着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微博在2024年6月3日以第一人称发表了第一条推文:“大家好,我是嫦娥六号,现在我正在月球挖土。”挖土的打工人形象瞬间博得了受众的好感,数万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你努力挖土,我努力搬砖,我们顶峰相见”,与“嫦娥六号”积极互动。仅2天时间,“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微博粉丝量就增加了10万人,转评赞逾50万次。由此可见,航天报道要跳出“高冷”的藩篱,就要走近受众,与受众平等对话,为受众答疑解惑,向受众提供知识服务;要利用社交平台的互动属性,引导受众主动参与航天叙事;要搭建情感交流的空间,以“朋友”等拟人形象吸引受众注意力,以趣味化的表达提升网感,增强受众黏性。

策划创意活动。当前,信息传播形成了多向、立体、交叉的流动状态,渠道更为丰富多元。航天报道要以互联网思维设置主题,策划创意活动,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闭环,实现内容的快速扩散,激发受众的广泛参与和讨论。比如,在嫦娥六号发射任务的宣传报道中,央视“空天逐梦”团队以“月亮之上”为主题,设计了线下“航天主题派对”地摊活动,与线上新媒体直播遥相呼应,用轻松的方式传播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在淇水湾海滩活动现场,独特的创意设计和丰富的互动体验吸引众多用户关注,一度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全网直播总播放量超872万次,极大地提升了央视“空天逐梦”品牌的知名度。由此可见,航天报道不仅要靠自身发力,更要学会“借力打力”,形成用户与媒体、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强化互动传播,精心策划线上线下活动,激发受众对航天话题的关注热情;要紧跟时代潮流步伐,挖掘独具特色的中国航天元素,勾起受众对航天文化的强烈兴趣;要强化服务意识,准确把握不同场景下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内容与用户的匹配度,从而触达更多用户,形成传播裂变效应。

(作者单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