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张毓津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美军“战斗相机”分队战场取证实践简析——兼谈对我军未来战时舆论斗争力量建设的启示和借鉴

作者:周 洁 李 波

摘 要:广泛存在于美军各军种部队中的“战斗相机”分队,是美军完成战场取证的重要力量。聚焦其在历次战争和军事行动中的战场取证实践,分析其取证力量、取证装备、取证方式和取证运用,可以对我军未来战时舆论斗争力量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战斗相机”;战场取证;舆论斗争

取证最初作为法学概念,是指在刑事侦查中对证据进行固定的过程。引申进入军事领域后,战场取证主要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手段,对与战争冲突相关的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进行固定,并作为开展舆论和法理斗争重要素材的过程。近年来,在叙利亚战争、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等战地实践中,证据运用逐步成为抢占舆论制高点的关键筹码,战场取证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军队的高度重视。本文选择美军承担战场取证任务的专业力量—“战斗相机”分队作为样本,分析其战场取证实践,并提出对于我军的借鉴和思考。

一、取证力量多元支撑,能力要求全面

“战斗相机”(combatcamera)是美军承担战场取证任务的专业分队的特定称呼,最早出现于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自成立以来,“战斗相机”分队成为美军利用专业技能美化其霸权行径的工具。

力量编成覆盖主要军种。经过长期发展,美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4大军种都编设了自己的“战斗相机”分队。美军各军种的“战斗相机”分队采取的是现役与预备役互补、集中部署与配属部队相结合的方式,除部署在本土军营外,海外基地也有配置。这种力量编成方式,使得“战斗相机”分队能够根据任务需要深度嵌入部队,并跟随部队快速行动和记录。其职能也从最初的战场摄影摄像不断拓展,逐步成为美军公共事务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记录美军作战行动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拍摄作战视频和图像,向国防视频和图像机构提供素材,制作基于图像和影像文件的信息产品等。

技能要求强调通专并重。在取证人员的能力素质上,美军“战斗相机”分队强调必须同时加强军事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军事技能方面,美军“战斗相机”分队成员都是现役军人且以军士为主,因此要求成员无论男女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以胜任各种自然环境和各种极端恶劣天气。除通用军事体能外,各军种“战斗相机”对军事技能要求略有区别,如空军要求队员掌握直升机绳索悬挂技术,具有空勤人员资格;海军要求部分队员具备潜水资格,以完成水下搜救、爆破拆除等水下拍摄任务。专业技能方面,美军要求每名队员都要完成视频记录和制作训练,并接受其他专业技能的交叉培训。除学习通用摄影摄像知识,还要重点针对夜间微光条件、水下等特殊场景进行拍摄技巧训练。此外,队员还必须具有完成后期信息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能力。

能力生成注重梯级培养。以美海军“战斗相机”分队为例,队员首先需要接受4个月的摄影训练,课程涵盖媒体工作流程的所有方面,重点是熟悉现代传播技术、掌握完成战场取证的基本技能。摄影课程结束后,一些表现优秀的士兵会被挑选出来进入雪城大学,接受为期1年的学习和实战化训练,这一阶段会进行许多特定取证场景的训练。完成学习后,他们将获得海军士兵等级认证,随后被分派至不同的“战斗相机”分队工作。接下来,这些队员还需要参加被称作“快速射击”的实战检验训练,该训练每年安排2次、每次时长2周,训练场地贴近真实的战场环境,旨在使队员增强战场取证能力。

着眼未来开展国际舆论斗争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战场取证队伍建设。在取证力量编成上,要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依托战地记者队和部队新闻舆论骨干,建成专业化的战场取证队伍;在行动部署上,要研究取证人员深度融入任务部队的使用机制,伴随部队机动快速取证;在职能任务上,要逐步从单一的战场摄影摄像,向证据采集、舆论引导、信息产品制作等方面拓展。与此同时,还应当形成军队院校培训、基层部队实习、岗位轮换锻炼、重大任务检验的闭合培养链路。

二、取证装备体系配套,强化技术引领

伴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进步,美军“战斗相机”分队在装备建设上呈现出军民并进和技术引领的特点。

主要装备军民通用。由于战场取证任务的特殊性和艰巨性,美军“战斗相机”分队认为装备必须能够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目前,美军各军种“战斗相机”分队器材大多是军民通用型,不同军种会各有偏重,便于快速更新补充。同时,美军对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装备进行针对性改装,如为了完成夜间拍摄任务给摄像机和照相机加装夜视和红外成像系统,为了在特定的运输载具上拍摄加装防跌落套件,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斗相机”分队会针对海洋、近岸滩涂等特殊自然环境,为摄影摄像器材加装防水套件等。

着眼任务体系配套。除摄影摄像器材,美军“战斗相机”分队还面向战场,配备了数量和种类繁多的配套器材。这其中,既包括为了完成视频剪辑和信息产品制作配套的电脑、存储卡、编辑软件等,也包括在野外条件下进行对外联络的通讯器材,如单兵卫星系统、星链卫星终端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军除为队员配备完成任务所需的设备器材外,还配备了自动武器、防弹背心、野战生存等装备,每年针对性开展名为“生存、逃避、抵抗和逃跑技能”训练,以确保“战斗相机”分队队员如与部队失散依然有较强的战场生存能力。

技术引领不断更新。近年来,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战场取证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军用侦察技术的快速演进迭代,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无人化和智能化的特点。美军“战斗相机”分队也在不断拓展原有的取证手段,除摄像机、照相机等取证范围有限的传统器材外,增加了无人机、无人车、无人潜航器、侦察卫星等新型战场取证工具,从而推动战场取证从平面向立体、从短时向全时转变。整体看,美军“战斗相机”分队在装备建设上,技术发展引领取证手段变化的特征越发明显。

装备支撑对于完成战场取证任务极为重要。考虑未来遂行战场取证和其他重大军事任务需求,应紧前推进我军战场取证装备体系建设。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方向遂行任务需求,购置适应高温、高湿、高盐、高原、高寒等极端条件下的专用装备。还要同步推进通信、传输、个人防护等装备建设和训练,提高取证人员的战场生存能力。同时,必须重视先进军事技术应用,逐步加大依托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实施战场取证的比重。

三、取证方式不断规范,服务主导叙事

美军“战斗相机”分队的战场取证工作规范不仅详细,且强调服从于美军主导的叙事需要,以期达到改变或者影响受众认知、美化自身军事行动的目的。

强化顶层法规设计。美军开始战场取证的时间较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证工作呈现出规范、严密、细致的特点,注重在顶层法规上进行设计。美军《战争法手册》中就有对战场拘留行动的详细取证程序。同时,美国国防部制定的《可视化信息》和《可视化信息产品》等指令中,对战场取得相关图片、视频等证据材料的程序、内容和要求等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在“战斗相机”分队的使用上,美军定期出版《多军种战术技术和联合战斗摄影操作程序》,用以指导各军种“战斗相机”分队的专业训练和取证工作。

优化取证原则细节。经过实践积累,美军验证提出了“战斗相机”分队实施战场取证的“5C原则”:相机角度、连续性、剔除、特写和构图。这5个方面的英语表述都是以字母C开头,核心在于保留对美军形象和话语有利的影像,控制和删除不利影像。在具体的取证实施上,美军将“战斗相机”分队的取证区分为空中行动取证、运输行动取证、弱光行动取证、敏感地点取证等不同作战场景,对取证的整体要求、实施准则、现场控制、细节特写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从而便于“战斗相机”队员能够按照预设方案进行取证。

清晰划分证据类别。美军将战场证据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甩锅型证据”,即通过所谓的证据运用,将责任归因于对方。近年来,美军多次通过“战斗相机”分队拍摄的照片或视频来展示对方的所谓“不专业、不安全”。二是“扣锅型证据”,即通过提供片段性视频、图片等证据,宣称某种特定情况的存在,以凸显美军行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美军发起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前,都通过展示所谓的证据为军事行动提供借口。三是“揭锅型证据”,当对方有充足证据表明美军行动违法时,则通过提供证据承认较小的罪行来逃避更大的责任。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发生虐俘丑闻后,即通过公布部分证据的方式,来转移公众视线逃避国际社会的谴责。

着眼未来国际舆论斗争中更好使用战场取证获得的证据,我军应加大对战场取证工作规范和针对性培训。在取证规范上,要在出台相应的取证规范手册、取证指南基础上,对证据类型、证据形式、取证要求、报送方式等进行统一,同时结合不同部队特点、不同作战地域和不同作战场景进行细化。在取证培训上,要定期组织承担取证任务的专业力量,围绕取证用证规范和取证实施展开培训,增强证据采集质效。

四、取证应用灵活多样,搭建完整链路

美军“战斗相机”分队拍摄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往往会被快速整理后送至战场指挥官、国防影像管理中心以及五角大楼“战队相机联合中心”供其选择使用,作为对外发声的重要素材。

有效配合军事行动。美军“战斗相机”分队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形成了战场取证与军事行动密切配合的协同方式。梳理发现,往往美军军事行动正在进行或刚刚结束,其采集的所谓“证据”就已经出现在国防部和其他新闻媒体的网页上。如2018年9月30日,美舰“迪凯特”号冲闯我南海岛礁,我海军兰州舰依法依规进行驱离警告。两天后的10月2日,美国新闻网站上就推出了多张美海军“战斗相机”分队拍摄提供的照片,试图给中方舰船贴上“不专业”“挑衅者”的标签。

灵活实施证据传播。美军在证据传播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发布新闻,采取截取视频附带解说的方式,增强证据的所谓“在场感”,以此引导受众形成预期的认知,如近年来美军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所谓“中国军机危险接近”视频。二是采取借口传声,将取证获得的照片、视频等材料投送给特定国家和媒体,通过第三方发布所谓的证据材料,以提高证据的“可信度”。如近年来美军舰多次穿航台湾海峡,其海军“战斗相机”分队就将我海军军舰的跟踪监视情况,提供给西方媒体炒作使用。

善于利用“灰白”地带。由于《武装冲突法》等国际法在一些原则上存在边界模糊性,这就为美军凭借其军事实力和话语体系,游走在法律“灰白”地带,利用战场取证为其军事行动“正名”提供了可能。如2021年8月29日,美军在撤离阿富汗期间,声称摧毁了一辆“载有多名自杀式袭击者的汽车”,但实际上这是一辆载有10名平民的民用车辆。尽管后来迫于舆论压力,美军在公布无人机影像证据时承认了所谓的“误炸”行为,但同时又通过所谓证据强调其是在行使“自卫权”,拒绝承担战争罪行。

从美军对证据的应用看,战场取证和战场反取证将是我军未来开展战时舆论斗争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要增强战场取证与军事行动一体筹划意识,依托战场取证为军事行动正名、倍增军事行动质效;要加强取证骨干对《国际法》《战争法》和《武装冲突法》等法理的学习,在取证中有效规避法理盲区,积极利用证据赢得法理主动;要提高战场反取证意识,加强对敌方取证行动和取证方式的预先学习与研判,防止我军事行动落入敌预设的取证陷阱。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