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优化突围的思考
摘 要:全媒体时代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受到更多关注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分析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坚持内容为王、强化“用户优先”思维、多屏融合传播,推动形成军事主流舆论新格局。
关键词:融合传播;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突围
当前,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新型战争形态的发展和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国防军事前沿热点的关注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梳理点评全球防务资讯、热点军情动态,解读评析新型作战装备等内容的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备受广大受众的喜爱和关注。纵观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新闻频道“军情时间到”、国防军事频道“防务新观察”“军事制高点”、中文国际频道“今日关注”“今日亚洲”等,自开播以来,均在权威性、新闻性、专业性等方面不断凸显自身价值,在传播军事信息、普及装备知识、剖析热点局势、展现中国军队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坚持内容为王、强化“用户优先”思维、多屏融合传播,推动形成军事主流舆论新格局。
一、做强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的意义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做好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意义重大。
引导形成良好涉军舆论生态的需要。由于事关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军事信息具有专业性强、敏感度高、保密性强等特点,世界各国公开对外发布的军事信息往往语焉不详,受众需要借助评论等深入了解新闻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军事评论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与此同时,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出现浅表化、碎片化趋势,加之部分传播主体片面追求流量,选择性呈现内容,导致受众难以对新闻事件有客观、完整的了解,身处信息茧房而不自知,甚至为虚假信息所误导。在军事领域,放任杂音噪音的存在,不仅影响受众对是非真伪的辨别,更可能影响军心士气。强化专业优势、做好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是主流媒体回应社会对复杂信息的需求,引导受众客观、准确地看待国情军情及国际局势的需要,是平时教育引导部队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的现实需要,是战时对内凝魂聚气、对敌攻心夺志、对外争取舆论主动的迫切需要。
媒体自身创新融合发展需要。伴随着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平台的全面应用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更多选择。特别是新媒体发布的新闻内容多元、形式丰富、传播迅捷,深受民众喜爱,也对主流媒体的传统新闻报道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创新融合发展迫在眉睫。实践证明,创新是媒体的内在气质、本质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要遵循传播规律,深入推进“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以优质内容为王牌,用敏锐的触角、严谨的判断,借助多样化的呈现手段与新颖的话语表达,追踪军事热点,传递权威声音,解读军情局势,回应官兵关切,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的权威性与不可替代性,依托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优势,推动实现品牌高质量发展。
二、对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现状的剖析
纵观现有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主流媒体不断求新求变,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话题多元的新格局。但用发展的眼光看,也不同程度存在节目同质化、时效性不强、互动性不够等问题。
节目同质化。有的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习惯于采用“主持人引导+新闻背景短片+嘉宾评论员解读点评”的模式,形式呈现相对单一。此外,专家面孔重复,存在多个频道、多档节目邀请同一批军事专家参与话题讨论的问题。同质化的形式、观点,无法吸引和拴住受众。
时效性不强。全媒体时代,新闻的发生与发布几乎实现了“零时差”,新闻报道和评论的第一落点往往被新媒体掌握。而有的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受运作方式及播出时间限制,在时效性上相对滞后,让受众有“炒冷饭”的感觉。
互动性不够。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移动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多元化的交互体验成为受众的日常。综观当前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有的节目的受众依然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参与渠道,致使受众感兴趣的观点和问题不能与嘉宾形成良好互动。
三、探寻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突围路径
全媒体时代,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亟需提质升级,从深耕选题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深挖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等层面找寻破局之道,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一)坚守内容为王,筑牢核心根基
无论媒体生态环境如何发展变化,“内容为王”依然是支持原创节目生产创新的“铁律”,凸显着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只有坚持输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价值独特的优质内容,才能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塑造有影响力的节目品牌。
精准把脉,凸显前瞻性。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应切实保障选题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可借助新媒体,透过大数据了解当下的信息市场,通过各个平台的热搜功能及热点话题、热门关注等模块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民众所关心的热点事件,从大量的新闻素材和评论素材中找寻更有价值、更具代表性的选题及观点,从而精准把脉,精心设置选题,加强对热点新闻事件的全面梳理和细致呈现,以此增强节目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坚守主流媒体权威、专业形象的同时,凸显前瞻性,当好“侦察兵”。以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周播栏目“军事制高点”为例,其运用“互联网+”思维,融合“大数据+云计算+融媒体”技术,在节目中借助大数据精心设置选题,精准定位内容,准确把握观众的心理和行为,感知社会情绪,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多元评论,强化权威性。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除了要紧跟热点、扩充信息量,还应形成独到新颖的评论内容与风格,展现对热点事件的多角度观察和观点碰撞。专家评论员的专业解析及理性阐述,加之富有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差异化表达,可以消除公众心中的疑惑,有效发挥舆论引导力。未来可着力拓展多元化的专家评论员队伍,可邀请国防、科技、国际关系、外交等多领域专家和资深媒体人作为评论员、观察员,也可邀请驻外记者、资深军事爱好者作为点评人,在节目中通过演播室访谈或现场连线、记者观察等形式,就相关问题听取多方评论,使观点在碰撞中更为全面深刻,使节目内容更加立体丰满,为观众立体构建对新闻事件的多方位解读,从而打造权威评论、独家解读,展现评论员的个人魅力,凸显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的特色与影响力。
(二)树立“用户优先”思维,提升用户体验
对大多数受众来说,由于军事设备、武器、作战策略等离现实生活较远,难以亲身体验与感受,但又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表达以及增强互动性、参与度方面提供了广阔空间。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取胜,要树立“用户优先”思维,提升用户体验。
融入新技术,升级视觉体验。科技元素的加入让新闻节目的呈现更加智能化,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特别是军事类节目,可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将战争场景、武器装备等生动呈现出来,给军事爱好者带来酣畅淋漓的视觉享受。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可借助虚拟演播室技术,在节目中增设场景再现环节,探索军事新闻与虚拟场景应用的创新融合,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如东南卫视“东南军情”、广东卫视“全球零距离”、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等节目,运用动画演示、虚拟特效等技术,在演播室集中展示各种武器装备模型、战场地图、作战场景等三维动画,并搭建武器装备与主持人交互的高级虚拟场景,让主持人、军事评论员“登上”航母等装备,“穿越”进虚拟战争场景中,模拟推演作战过程,讲述并展示相关武器装备的特点,以此来更好地渲染氛围,强化节目的军事色彩,满足受众获知需求的同时,吸引了受众注意力,使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沉浸式感受“战场”“训练场”。其探索值得借鉴。
增强互动性,提升受众黏性。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媒体需要通过介入性、互动性更强的表达方式带给受众更深入的互动体验。军事节目受众多为军人或军迷,对节目的选题制作、评论员的解读等都有很高的期待,一些资深军迷对军事新闻和武器装备的见解也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更希望能够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来。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可依托新媒体,在节目中与受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有效互动,在节目之外收集受众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节目生产与传播,提高节目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匹配度。可学习借鉴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在电视端、网络端和手机端搭建三屏互动的有益探索。该节目邀请专家学者、知名教授等担任嘉宾,对社会热点、时政新闻以及民生热点进行评论与分析,并以直播的形式在电视和网络平台同步播放,观众可以实时参与话题讨论,演播室大屏幕上实时呈现观众的留言和评论,节目嘉宾现场回答观众所提出的问题。此外,节目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信息,开展场外互动,补充节目内容的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相应的沟通渠道,使受众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问题、想法、意见,双线程的节目直播及场内外的多元互动有效满足了受众的互动需求。
(三)多屏融合传播,打造全媒体矩阵
全媒体时代,移动优先已经成为被主流媒体广泛认可的先导理念,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要寻求多屏融合传播,打造全媒体矩阵。
当前,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不再局限于电视,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军事评论类电视节目在守住大屏阵地的同时,要快速布局小屏阵地,构建多元传播平台,创新培育更多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和品牌。要着力打破平台限制,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等方面主动寻求变革,将大屏精品化制播与小屏融合化传播相结合,统筹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以及各种不同产品之间的关系,多屏联动发力,驱动融合表达,拓展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构建“矩阵化”与“跨屏化”一体联动的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以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为例,在2021年10月第十三届中国航展的报道中,“军情直播间”结合不同平台特点设计报道内容,从动态报道到专题呈现,从短视频传播到实况直播,从电视大屏深度直击到手机移动端新鲜推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格局。同时,继续沿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将武器装备“搬”到演播室,使军事内容更加活泼生动。如前所述“中国舆论场”节目则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介,拓展传播渠道,在电视端、网络端同步直播,直播结束后,根据网友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每期安排一名专家作为嘉宾专门为网友解答疑惑,以此来弥补因节目时长限制,无法在直播中对更多网友的问题进行解答的遗憾。该节目除在央视影音客户端直播外,还在每周一进行重播,并把按问题分类剪辑好的视频上传到微博、网易等,方便受众查找。
值得注意是,跨屏传播还要针对不同的用户,加大二次生产力度。要将专家核心观点、独家精华内容等进行提炼和再生产,设计制作契合B站、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特点的订制化短视频产品,让新媒体元素有机交融,打造多样化评论产品,多平台联动推送,构建全媒体评论矩阵,实现内容传播效果最大化,从而提升品牌力,拓宽受众群体,增强舆论主导权,实现融媒体裂变式传播。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