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受众:让时政微纪录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提高全媒体时代时政微纪录片传播质效的思考
摘 要:全媒体时代,微纪录片已成为主流媒体发布时政新闻的报道形态之一。本文结合当前主流媒体时政微纪录片传播实践提出,通过报道视角、叙事语态、情感表达等多维度创新传播,让时政新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关键词:时政新闻;微纪录片;创新传播
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应时而生,受众对轻量化、碎片化、多元化媒介的选择偏好愈发凸显。作为短视频的一种特殊形态,微纪录片因其短小精悍且凸显人文性、艺术性等鲜明特点,成为主流媒体发布时政新闻的报道形态之一。本文结合当前主流媒体时政微纪录片传播实践提出,通过报道视角、叙事语态、情感表达等多维度创新传播,让时政新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一、时政微纪录片创新传播的必要性和需要坚持的原则
时政微纪录片是时政新闻的可视化表达手段之一,既可以传递重要的时政信息,又能满足当下受众的视听需求,让时政“硬新闻”传播实现深度与温度并存。
时政微纪录片创新传播的必要性。一是“硬新闻”实现“软着陆”的需要。时政新闻的政治性、专业性、严肃性较强,涉及重大理论和大政方针等严肃话题的发布,需要兼顾不同受众对象。主流媒体对时政微纪录片的探索实践,可使“硬新闻”实现“软着陆”,让时政新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新闻话语权不再被媒体所垄断,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微传播正在改变并重塑着媒介生态环境,时政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创新融合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三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需要。面对网络上的海量即时信息,受众也会产生阅读疲劳,对“深厚专”的时政新闻需求正在攀升。时政微纪录片不仅能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实现内容的生动呈现、深刻表达,还能够产生“长尾效应”,提升受众的参与感。
时政微纪录片创新传播需要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热度和尺度相统一。时政微纪录片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热度和尺度相统一。既要以故事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表达方式软化“硬新闻”,又要守好时政新闻的边界底线,不能为了追求热度流量偏离了自身媒介定位和新闻语境。二是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结合。时政微纪录片要坚持厚重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有机结合,两者不能顾此失彼,因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内容本质。主流媒体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题材和平台,依托重大节庆日推出主题联名作品,持续吸引流量,实现各终端综合传播效果最大化。三是坚持局部与整体相呼应。时政微纪录片要坚持局部与整体相呼应的原则,先以微小主题为切口,抓住受众网页浏览的“3秒法则”,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再转换叙事步调,将宏大主题娓娓道来,从而实现精准捕获、有效传播。
二、时政微纪录片创新传播需要遵循的规律
全媒体时代,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短视频的生产传播也在加速变革。主流媒体要从报道视角、叙事语态、情感表达上守正创新。
以“小微切口”反映宏大主题。作为宣传发布国家新近要事的重要形式,时政微纪录片正逐步摒弃灌注式、单向宣讲方式,用同期声代替画外音,以小切口深入大主题,用小细节凸显大情怀,让立意深远、主题宏大的时政新闻充满故事感、人情味。以央视推出的时政微纪录片《人民就是江山》为例,片中选取大量紧贴人民生活的真实场景,包括受访群众的方言口音、生活用具、穿着服饰等,重点以“人”为表现对象,将我党为人民办实事的实践历程转化为一个个“好故事”。习主席的原声作为同期声贯穿始终,表达了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人民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带给受众亲切温暖的感受,深入浅出,提升了传播效果。
以“平民语态”扩大传播范围。微纪录片受众范围广、触达终端多、互动频率高,其将镜头聚焦人民,以“平民语态”创作具有感染力的产品,能够扩大传播范围。一方面,采用多主体辅助表达手法。央视制作的时政微纪录片《习近平的文化情缘》中《鹭岛瑰宝》一集,邀请多位不同年龄的文保工作者,从亲历者的视角讲述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八卦楼修缮保护的艰辛历程,减少由大量叙述性旁白带来的距离感,让受众切身感受到习主席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突出受众个体情感表达。新华社推出的时政微纪录片《共产党人的幸福》,通过微观个人境遇变迁的全新视角,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让受众对共产党人的幸福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体会。
以“虚实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全媒体时代,时政微纪录片借助人工智能、虚实结合的空间营造等手段构建沉浸式叙事环境,让受众在科技、文化、艺术、创意的交融体验中完成从感官震撼到思维认同的转化。新华社推出的首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动人》运用了互动视频技术,让受众自主选择剧情,大大提升了受众的参与感;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生产的全景式微纪录片《这十年·幸福中国》以“技术+艺术”的叙事方式,运用装置艺术、XR等前沿技术,将特定剧情与纪实故事有机交融,让古今农作人在预设的情境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帮助受众在思想碰撞中寻求幸福的答案。
三、时政微纪录片创新传播需把握的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时政微纪录片要克服体量不足的短板,找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坚持转变理念、内容优先、多元融合,提高传播质效。
转变理念,提升社会效益。时政新闻因其“高大上”的特点,给人“板着面孔”的固有印象。全媒体时代,时政微纪录片想要赢得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主流媒体就要转变理念,精准对接受众需求,提升社会效益。人民网在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开设官方账号以来,发布的时政新闻屡次火出圈,其成功之处在于以用户思维指导内容生产,为解决社会问题“铺路搭桥”,既收获了流量,又凭实力“圈粉”。由此可见,主流媒体不仅是宣传发布新闻资讯的平台,还可以扩展为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为公众建立起“媒体+X”一体化服务窗口,为治理社会问题提供有效途径,更好发挥舆论引导、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作用。
内容优先,塑造品牌形象。当前,微纪录片正处于质的提升阶段,只有提高内容品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市场收获稳定流量。比如,新华社推出的微纪录片专栏《国家相册》,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国家珍贵历史影像,为受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史教育课。该专栏凭借精良的制作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形成了品牌效应,被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这启示我们,主流媒体要建立内容标签,充分解读重大时政活动背后的主题深意,让受众形成独家品牌印象;要明确品牌定位,或追求时效,或深挖内容,或多集连载,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要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提升播出平台覆盖率、提高受众参与度等形式,扩大品牌知晓率。
多元融合,创新视听编码。随着“网生一代”逐渐成为网络视听用户的主体,时政微纪录片更需要在多元融合上发力,创新视听编码,做出新意与深意。比如,中国文物报社出品的微纪录片《烈火,鲜血与旗帜》采用“动漫+文物片”的形式,呈现中国人民革命历程中重要的事件、转折点等瞬间,片中斯诺与周恩来第一次会面的场景令网友直呼“八分钟不过瘾”。实践证明,流行元素与家国大事的巧妙融合,既能够吸引年轻受众的注意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具有深厚内涵的新闻信息。主流媒体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品牌意识,及时捕捉受众兴趣点,将说唱、动漫、角色扮演、沙画等形式应用到时政微纪录片制作中。
参考文献:
邹菲,周舟.“三个需要”:让时政类短视频鲜活呈现[J].军事记者,2022(05):07-09.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