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张毓津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新”“文”融合:让强军文化助推战斗力提升——从《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强军文化”专版传播实践谈发挥军队报纸副刊特殊功能

作者:袁丽萍

摘 要:全媒体时代给强军文化传播带来新机遇、提出新挑战。本文结合《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强军文化”专版传播实践提出,要通过新闻故事化、语言风格文学化、提升思想性等,实现“新闻”与“文学”的融合,充分发挥军队报纸副刊特殊功能,助推战斗力提升,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关键词:《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强军文化;创新传播

强军文化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保证,是滋养官兵的精神沃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这一重要论述,既指明了强军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又为军队报纸副刊提高强军文化质效提供了根本遵循。军队报纸副刊作为集新闻性、思想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重要阵地,在传播强军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的《解放军报》,其长征副刊(以下简称“该副刊”)自1975年11月9日创刊以来,始终视传播强军文化为重中之重。毛泽东同志多首诗作首先在该副刊与读者见面。朱德、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开国将帅的作品,也曾在该副刊发表。同时,刘白羽、廖沫沙、徐怀中、李瑛、林默涵等一大批军内作家、艺术家也为该副刊提供了精品力作,该副刊成为服务备战打仗的重要精神源泉。

全媒体时代给强军文化传播带来新机遇、提出新挑战。该副刊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提高强军文化传播质效的新路径,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本文结合该副刊“强军文化”专版传播实践提出,要通过新闻故事化、语言风格文学化、提升思想性等,实现“新闻”与“文学”的融合(以下简称“新”“文”融合),充分发挥军队报纸副刊特殊功能,助推战斗力提升,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一、“新”“文”融合让强军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

“副刊不副”是新闻媒体的共识和追求。所谓“不副”,即体现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的统一,与时代同频共振。该副刊近年来围绕强军文化传播实践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使用文学化的表达方式与叙事技巧,增加故事性与生动性,提升新闻可读性和感染力,是实现“副刊不副”的重要路径。该副刊2022年11月28日推出的《播火者》一文,记录“时代楷模”、陆军工程大学“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真心感悟真理魅力,用真情传播创新理论,用真爱教育感染官兵的感人故事。业界专家称,选题紧跟时事,积极回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声;将新闻性、思想性、针对性等政治性特征,和文学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社会性特征相结合;文笔流畅,夹叙夹议,感情自然流露,描绘出可理解可共情的“时代楷模”,向受众传递了高尚而深刻的人文情怀。文章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获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一等奖。类似的创新实践贯穿了该副刊近年来强军文化传播始终。如2023年3月23日推出的《融合·契合·联合》一稿,将辩证思维、发展观点、知行合一的理念等融入文字,让稿件呈现出深邃的思想性、指导性。稿件经过中国军网二次传播后,引起网民广泛关注,有网友称,“新”“文”融合让强军文化熠熠生辉。

该副刊强军文化传播实践充分证明,一件好的文学性新闻报道产品,除了要具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外,还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鲜明特征。同时启示我们,提高强军文化传播质效,要善用文学表现手法中的白描等呈现方式,生动形象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细节或新闻事件现场,增强新闻的真实性;要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语言艺术等,使文本字里行间渗透着鲜明的情感倾向,激发受众的同理心,使新闻发挥出潜移默化的功能;要通过深层挖掘报道人类共有的人性价值、人文关怀等,影响受众,滋养官兵,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为服务备战打仗发挥积极作用。

二、“新”“文”融合让强军文化凸显真美深

“新”“文”融合,“文”是方法、手段,“新”是目的、结果。 “新”保证时效性与接近性,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文”彰显文化底蕴和人本关怀,增加报道的感染力。两者结合,让稿件更有温度、深度、高度。该副刊通过“新”“文”融合让强军文化凸显真美深。

(一)让强军文化凸显“真”

巴尔扎克曾说过,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真实是文化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也是新闻的生命线。该副刊在强军文化传播实践中始终秉持这样一个理念,即文学性新闻报道依然是新闻,要恪守真实性这一新闻的最基本属性,不仅报道的事实有据可查,而且新闻中的组成要素、细节等等都必须是真实准确的。如2019年3月7日推出的《敢驾铁马走天涯》一文,其中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描写,新战士杨宏达首次踏上川藏线翻越觉巴山时,看见一面是峭壁,一面是纵深百米却没有护栏的悬崖,不由紧紧拽着车门把手,额头冒汗。当他第六次执行任务再上川藏线时,已毫无畏惧……网友称,新战士杨宏达的这一组镜头,折射出的是一个个年轻士兵在雪域高原磨砺成长的不凡历程。有专家称,寥寥数笔,赋予了强军文化“真”的时代内涵。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有的文学性新闻报道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存在表达方式过度文学化问题,对故事细节、人物情感等进行臆造式推测与过度阐释。该副刊强军文化传播实践充分说明,任何以虚构代替深入发掘材料的做法,都会使事实失去真实的光泽,而且受众可能会因一个虚构的细节来质疑整个事实。同时启示我们,军队报纸副刊传播强军文化,一定要避免想象、虚构等文学艺术加工手法,要把“真”贯穿始终,既要宏观的真实,也要微观的真实;既要反映部队火热的练兵备战实践,也要反映官兵丰富多彩的生活;既要做到个体细节的真实,也要确保环境、数据等整体的真实。

(二)让强军文化凸显“美”

美是文学性新闻报道追求的朴素标准。“新”与“文”要实现自然而然地融合,防止生搬硬套、生拉硬拽。如前所述的《播火者》一文,没有过多反映“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的工作,而是通过教授俞红、郭幼茂等人的“播火”经历以及学员刘一鸣等在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下跨过一道道难关、不断接近自己梦想的故事,反映教员们将党的创新理论从经典文字化作可感可亲的智慧真理之火、点燃官兵心灵世界的实践,深受官兵喜爱。这启示我们,让强军文化凸显“美”,要注重情节和细节,要多写细节,多讲故事;要善用“软”的方式阐述“硬”的事实,让思想“软着陆”;要精雕细琢出精品,兼顾标题的风味和意趣、正文的通俗和平实、叙事的逻辑和合理等。

(三)让强军文化凸显“深”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性新闻报道融报学形态和文学形态于一体,既要在选题时注重即时贴近,有时效性和新闻性,又应在呈现上具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具有一定深度,满足受众审美要求。如前所述的《敢驾铁马走天涯》一稿,在讲述完杨宏达的故事后,以“我爷爷曾在这里战斗过,而且还立过功。川藏线就是我的精神‘加油站’”的真情告白,无形中升华了“先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的主题。由此可见,军队报纸副刊传播强军文化,要紧紧展示时代趋向,传达时代脉搏,反映改革强军的最新政策、最新变化、最新成就;要展现新时代的新精神、新思想,展示对传统的赓续传承和官兵的新风新貌等;要报道新时代军营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让文章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当下进行时的接近感。值得注意的是,文风一定要新,要减少陈旧、老套的表述,减少材料式的总结概括语言,多用基层官兵活泼、清新的语言。

三、“新”“文”融合让强军文化既当好时代的瞭望哨,又做好社会的晴雨表

新闻是时代的瞭望哨,副刊是社会的晴雨表。“新”“文”融合目的是提升传播力,更好发挥春风化雨、教化人心的独特作用。该副刊在新闻故事化、语言风格文学化、提升思想性上进行积极探索,既当好时代的瞭望哨,又做好社会的晴雨表。

(一)新闻内容故事化,以细节和冲突增加吸引力

有业界专家认为,文学性新闻报道是用文学武器来讲述新闻真相的“现实的戏剧”。如果说新闻是讲故事,那文学性新闻报道则可以将新闻背后的内容讲得更从容、更饱满、更生动,更具艺术性与思想性。该副刊2019年5月30日推出的《世界屋脊上的“精神磁场”》一稿对此进行了探索。该稿反映的是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将部队建设中凝聚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精神灌注到强军文化建设中,激发官兵扎根高原履行使命的动力。这样的大主题,写不好就容易枯燥、乏味。该稿通过讲述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当年率部修筑青藏公路的故事;汽车兵张千千驾车行驶至唐古拉山,因严重高原反应引发急性脑水肿,坚持履行使命的故事等,将官兵对传统的传承写得生动、感人。由此可见,新闻故事化,以细节和冲突增加吸引力是文学性新闻报道的常用技法,而越是宏大的主题,越需要用细节、用故事去呈现。要用有情节、有起伏、让人具体可感的故事将报道主题和内容精彩浓缩并真实呈现,将其中蕴含的力量传递给受众;要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展现情节,使稿件像脚本一样,能够让受众产生画面感;要在谋篇布局时贴近受众心理,用设置悬念、对比对照等手法,让受众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二)语言风格文学化,精心遣词造句增强可读性

全媒体时代,受众在满足基本信息需求后,往往会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文学性新闻报道在语言风格上对文学手法的借鉴与运用,可提高新闻的生动性、趣味性,带给受众更多“悦”读体验。如前文所述的《世界屋脊上的“精神磁场”》一稿,开篇即用《西部好儿郎》歌词“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体现官兵精神风貌,并将受众一下子拉进青藏高原,拉到一群热血儿郎之中。稿件中频现“在亘古不化的冰雪中燃烧着火热青春”“演奏锅碗瓢盆的交响乐章,烹调逐梦军旅的兵味人生”等修辞手法和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有网友称“让人不忍释卷”。这启示我们,军队报纸副刊要提高强军文化传播质效,应以灵动的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新闻信息的文学意趣、文化审美;要通过环境渲染与气氛烘托,凸显事物主要特征,营造新闻的立体感;要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稿件充满新鲜的、亲切的、活泼的魅力,提升强军文化传递和交流效果。

(三)注入强烈情感,以情动人,提升感召力

作品能否具有长久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决定于其中蕴含的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较之消息等新闻体裁,文学性新闻报道可以更多地在写作中运用和体现情感以及思想。该副刊近年来在以情动人上下功夫,字间有味、笔端传情,给受众以理性启迪和情感慰藉。如前所述的《敢驾铁马走天涯》一稿,其中有一段饱含深情的描述:“车队行驶到折多山一处悬崖边时,汽笛长鸣。军医马敏跳下车,点燃3支烟放在路边的青石上……”。网友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个活脱脱的充满血性担当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向无私奉献的高原军人致敬。而在《融合·契合·联合》一稿中提出的“任何形式的军事文化建设,最终都要落到真刀真枪的实战化训练中,落实到部队执行的各种军事任务中”等观点,得到专家和官兵的好评。上述两个案例充分说明,军队报纸副刊传播强军文化,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既要有军事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和理性,又要有文学创作者的文笔与感性;要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未写,呈现出别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佳作,表达对事物独到的见解、感受和认识;要从“心”的角度,用“新”的视野,聚焦部队中心工作,在副刊阵地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发出强国强军更强音。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