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张毓津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善用资源:发挥场域空间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特殊功能——从扎西会议纪念馆传播实践探析红色场馆传播创新

作者:柯 穴

摘 要:红色场馆因其联结时空、见证历史的特性,在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云南省扎西会议纪念馆传播实践提出,全媒体时代要灵活利用红色场馆场域空间,创新展陈、讲好故事、丰富活动,多元、多维、多样传播红色文化,推进红色场馆育人功能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扎西会议纪念馆;红色场馆传播;爱国主义教育

2024年6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在陕西延安召开,习主席带领军委一班人瞻仰王家坪革命旧址寻根溯源,凸显对红色场馆教育传播功能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史馆、军史馆、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联结时空、见证历史,在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云南省扎西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威信县召开的扎西会议而建立的历史类专题博物馆。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发展和完成,它解决了遵义会议提出但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红军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部署,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并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原则。扎西会议被列为红军长征34个重要事件之一。2020年1月21日,习主席考察云南时指出,“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这是对扎西会议历史意义最新最高最权威的政治定位。着眼提高红色场馆传播质效,本文结合扎西会议纪念馆(以下简称“该馆”)传播实践提出,全媒体时代要灵活利用红色场馆场域空间,创新展陈、讲好故事、丰富活动,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把习主席用好红色场馆的指示精神落地落实,推进红色场馆育人功能向纵深发展。

一、创新展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红色文物“活”起来

红色场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播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实证阐释历史、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责任。该馆创新展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红色文物“活”起来。

(一)突出主题,以鲜明特色提升吸引力

“见物见精神”是博物馆语境表达中最内核的东西,“物”即展陈是基础,“精神”即特色是灵魂。纵观当前一些红色场馆的成功经验,有一个鲜明特征,其建设不是千馆一面,也不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而是在展出内容上保持自身特色。该馆紧紧围绕“‘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为主题布展,利用厚重的党史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再现当年如火如荼、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吸引了大批受众,2023年赴该馆参观者超800余万人次,收到良好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红色场馆传播要改变传统展陈观念,突出主题,将教育功能有机融入展陈内容设计;要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注重突出展品的个性化特征,创新展陈方式,让受众置身历史场景氛围中;要善用科技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打破传统展陈的“距离感”,调动受众观展情绪,引发共鸣。

(二)扩展时空,网上布展提高传播力

全媒体时代,打开大门、网上布展,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不少红色场馆提高传播质效的有效手段。该馆一方面建好网上展馆,对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互动展示,打造红色“掌上博物馆”;另一方面培养吸纳更多传播主体,通过直播等方式,让红色场馆、红色文物、红色故事更多地出现在受众屏幕上、朋友圈。以《镜头里的故事·云岭红色地标巡礼》大型直播走进扎西会议纪念馆为例,当天,全网总阅读量达88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7611万。其实践说明,红色场馆提高传播质效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全媒体时代知识传播和信息获取的发展趋势,加强数字化建设,通过网上布展等方式,为受众提供“永不落幕”的展览;要利用直播等新形式让历史从静止的实物陈列转向动态的线上“展演”,借助专家解说或讲解员的介绍,深化网络用户对历史的认识;要打造“超级链接”的线上传播体系,突出话题参与,通过整合网友、专家、媒体等渠道,建立不同层次的推广矩阵。

(三)还原历史,沉浸体验增强感染力

红色场馆通常依托故居、旧址、遗迹而建,利用多种手段还原历史,帮助受众跨越时空,是提高传播质效的有效途径。该馆协助地方政府抓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机遇,打造花房子会议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江西会馆会议会址展示园,建成红军长征过云南情景体验馆、红军长征标语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展陈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展陈馆,修缮“四渡赤水”长征历史步道、环山览胜文旅观光体验步道等,形成“三园五馆两道”教育传播矩阵,为受众提供沉浸式参观体验服务。有参观者留言,“触摸到了历史,感受到了红军的牺牲奉献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由此可见,红色场馆提高传播质效要树立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研究受众参观的动机、需要、期待和体验;要善用建筑、灯光、声效、影像技术等创造实境,让受众有穿越时空的历史现场感,实现精神和情绪的同频共振;要有融合意识,将相邻相近的红色场馆串点成线、以点带面,通过线路联动,打造更大场域空间,让受众在持续浸染中强化对红色历史的感知感悟。

二、讲好故事,让文物“说话”,打造红色文化传播“内容引擎”

讲故事,即“叙事”,是最古老、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该馆挖掘和讲好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将红色底蕴转化为多感官、多层次、具体多样的文化内容,提高传播质效。

(一)以“大光圈”聚焦最具代表性的故事

“精简大整编,连长下到班,班长黄荣贤,率领一个团……”在该馆“中央红军扎西缩编后序列表”前,讲解员讲述的“十个连长一个班”故事吸引大批受众驻足。依托这个故事,不仅将扎西整编的原因、内容、目的具体鲜活呈现出来,为“中央红军扎西缩编后序列表”提供了生动诠释和补充,也让受众对红军官兵严格遵守党中央的纪律要求和组织安排留下深刻记忆。在经典叙事理论看来,叙事是对大脑中的认知模式进行建构与更新的过程,人们正是通过叙事,借由故事的搭建,将所发生事件的要素加以组合,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关系、形成想象,由此传达并巩固文化价值系统。这启示我们,每个红色场馆都有自己的独特资源和比较优势,讲好最能体现独特性背后的故事,是提高传播力的关键。红色场馆要立足自身特色和资源、根据当前的社会议题和公众期待,设定展品故事的主题;要深入剖析展品背后的信息,通过故事线的提炼建构叙事的布局与节奏,引导受众在展览中理解自我和他者;要合理使用现代展示技术,营造“讲故事”的氛围与情境,让受众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带出展区,传播更广。

(二)以“连续剧”讲清红色血脉与传承

红色场馆传播的目的是引导受众体悟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该馆在讲解“十个连长一个班”时,通常会以兄弟单位展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团第一营之印”为佐证,介绍红军长征过程、湘江战役等,让受众对扎西会议的历史意义有更深刻认识。同时,利用一旁展出的“扎西整编时红军留在威信的X光机”,讲述卫生部长贺诚忍痛精简装备,将包括X光机在内的17箱医疗器械留置当地的故事……在多个故事的共同建构下,中央红军在扎西精简缩编,卸下了背上的“包袱”,甩掉了思想上的“坛坛罐罐”,轻装踏上胜利坦途的完整故事呈现受众面前。由此可见,历史有沿革,红色场馆讲好故事要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通过生动形象、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再现事件的本来面目,让受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深层意义,让记忆、经验、才智得以更好地传承。

(三)贴近受众让故事喜闻乐见

红色场馆传播,文物是本体、故事是载体、影响受众是目的。不同受众对故事的喜好不同、理解不同,为此,该馆挖掘丰富红色故事库,创新讲故事的形式。在展馆内文物前,讲解员声情并茂宣讲“殷禄才拖枪闹革命”“李乡长救出六红军”等故事,带领参观者追寻红色足迹;在景区和村(居)民小组,该馆工作人员教唱“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整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展红军三千几”等民谣;在中小学校,开展“教师讲榜样故事”“学生讲英雄故事”等红色故事大赛活动,将扎西会议的故事传得更广。这启示我们,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红色场馆传播要研究受众、区分受众,借助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红色精神,讲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情怀与担当、牺牲与奉献,让红色场馆红色资源真正成为受众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的教科书。

三、丰富教育活动,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滋养更多受众

博物馆资源包含藏品资源、展览资源、教育资源和场域资源等。博物馆场域资源的利用直接影响博物馆传播效果和服务效果。该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更多受众进入红色场馆场域空间,以贴近性提高传播力。

(一)创新红色研学,服务立德树人

2023年10月,云南省公布第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该馆名列其中。该馆注重搭建平台,以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纪念日为契机,设计推出青少年参与便捷、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打造“行走的课堂”,包括走进扎西会议旧址、走进烈士陵园、重走红军长征路等,引导青少年在交流体验和融情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欢迎。这启示我们,青少年教育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中之重。以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立德树人强磁场是红色场馆面临的时代课题。为此,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等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红色场馆要不断挖掘和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运用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赋能,增强红色研学感染力;要针对青少年,利用馆藏资源,设计能够让学生同时体验旅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活动,让研与学得以有机融合,提升教育效果;要开展红色研学精品课程建设,完善红色研学实践教学机制,推动红色精神入脑入心。

(二)助力红色旅游,传播红色文化

近年来,各地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持续升温,已成为地方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该馆协助地方政府深入挖掘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特别是云南游击支队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的感人事迹,修缮一批红色革命遗址、遗迹,通过有机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策划推出创意独特、极具文化内涵的特色文旅产品,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扎西会议”“四渡赤水”“乌蒙回旋战”等红色文化故事;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通过“会说话”的红色遗址遗存、纪念设施等,让游客触摸历史、追思先烈,将红色精神植入心灵深处。2024年,扎西会议红色研学线路被确定为云南省昭通市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实践证明,红色文化的价值回归是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是红色精神传播与人民生活需求的统一。红色场馆传播,需要传播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力,需要传播手段渠道的与时俱进,需要传播者素养提升的久久为功。要深挖红色资源“富矿”,在培育红色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推出年轻态文旅产品,持续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红色旅游体验项目;要依托红色场馆与文物,精心策划主题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红色资源吸引力,让人们在红色之旅中砥砺精神、凝聚力量;要让记录革命先辈战斗历程的红色场馆,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补给站”,让红色场馆成为城市名片,让为一座红色场馆奔赴一座城成为人们的选择,发挥场域空间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特殊功能。

(作者单位:云南省军区)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