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张毓津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提高全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剪辑质效探析

作者:巩丑兰

摘 要:剪辑被称为电视纪录片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剪辑水平直接影响着纪录片质量。着眼提高全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剪辑质效,本文结合电视纪录片剪辑实践提出,电视编辑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厘清楚“为什么而剪辑”;要钻进素材库里找灵感,想明白“要剪辑出什么”;要瞄准制作链路谋创新,解决“怎么样剪辑好”。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剪辑;质效

如果说纪录片脚本撰写是一度生产,素材拍摄是二度生产,那么剪辑就是三度生产。作为电视纪录片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剪辑质效高低直接影响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逻辑性、结构严谨性、情节故事性、情绪准确性、思想表达性。着眼提高全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剪辑质效,本文结合电视纪录片剪辑实践提出,电视编辑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厘清楚“为什么而剪辑”;要钻进素材库里找灵感,想明白“要剪辑出什么”;要瞄准制作链路谋创新,解决“怎么样剪辑好”。

一、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厘清楚“为什么而剪辑”

全媒体时代对电视纪录片剪辑水准提出更高要求。电视编辑要提高政治站位、关注民生动态、研判舆情形势等,厘清楚“为什么而剪辑”。

提高政治站位。电视纪录片承担着彰显国家意志、传递时代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的使命任务,具有较高的政治要求。如《永远在路上》全景式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反腐败斗争历程,《大国外交》展现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均从不同角度阐释国家重大发展举措,获得受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说明,电视纪录片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电视编辑要提高政治站位,学会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要从政治高度思考剪辑内容,确保准确性、有效性,达到脚本、素材、剪辑的最强表达;要正确领会主题立意,防止出现“低级红”“高级黑”。

关注民生动态。以人民为中心是电视纪录片始终坚持的生产导向。近年来,《人间世》《生活万岁》《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记录普通人生活百态,为大众呈现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成为爆款。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要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电视编辑就必须跳出剪辑本身,要俯下身沉下心,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寻找灵感;要了解民生动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走进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要熟知大众语态,用普通人看得懂乐意看的剪辑手法,剪辑出接地气、冒热气的作品,引起受众共鸣。

研判舆情形势。面对风云激荡的舆论场,电视纪录片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发出中国声音。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录片《永动的战争机器》选用美国一手资料素材还原事实,揭露“地球上最好战的国家”的真实面目,借力打力,直击要害。该片播放量达830万,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这启示我们,电视编辑要具备国际思维和战略视野,认清严峻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态势;要研判舆情形势,熟知哪些内容易被解读攻击,哪些内容易被炒作孵化,哪些内容易被丑化黑化;要准确把握斗争原则,提升影像叙事能力,对“能剪”与“不能剪”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钻进素材库里找灵感,想明白“要剪辑出什么”

对于电视纪录片生产来说,脚本素材是明线,视频剪辑是暗线,双线合一,才能准确表达意图。这就要求电视编辑钻进素材库里找灵感,确定剪辑的思路和方式。

描摹细节,剪出故事性。被誉为我国影视界“第一把剪刀”的著名剪辑师傅正义,剪辑了《青春之歌》《红楼梦》等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他一直把“剪出戏来”作为剪辑标准,这对电视纪录片剪辑很有启示意义。“戏”就是故事,讲故事是电视纪录片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而细节是故事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实践证明,电视编辑在剪辑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并应用能够反映人物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细节素材,如眼神、表情、动作、语气、语态等;要强调情节因素,在内容呈现上注重人文世界的深度挖掘;要以小细节见大情怀,如用故事化的口吻解读国家大事,反映普通人的多彩生活。

勾勒节奏,剪出思想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新时代中国人权》集故事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金句”展开理论阐释,有机融入人物采访、故事讲述和史料数据,通过节奏明快的剪辑手法,将抽象的人权理念具象化,吸引上亿人次观看。该片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一等奖。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要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电视编辑就要避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的剪辑手法,要通过起承转合的节奏强化内容的层次感、氛围感;要善于借助画面暗含的隐喻、转喻关系和象征性意义来阐述抽象的思想等;要突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化主题和思想内涵。

渲染意境,剪出艺术性。湖南卫视等出品的电视纪录片《中国》再现华夏历史,为观众呈现了悠悠千年古国的精神图腾。该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视觉上呈现出极致的写意风格,如秦始皇立于礁石、面朝大海的画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波涛汹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境激荡人心。实践证明,电视纪录片不能虚构,但可以运用艺术手法创造含蓄的意境。电视编辑要合理运用长镜头展现不同的时空、环境、人物关系,体现纪录片独有的艺术气质;要通过跳切等剪辑手法渲染情绪,呈现人物的内心状态,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要注重素材组接背后的表意性,留给观众想象、回味的空间。

三、瞄准制作链路谋创新,解决“怎么样剪辑好”

从确定主题、取景拍摄到后期剪辑、发行播出,一部电视纪录片的诞生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制作流程。对于电视编辑而言,要想剪辑出一流的作品,仅专注于剪辑远远不够,要瞄准整个制作链路谋创新。

工作前置,从幕后走到台前。电视纪录片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电视编辑应尽早介入前期工作,以便于快速寻找合适的拍摄素材。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两弹结合风云录》,电视编辑参与了大量前期调研工作,查阅百余份史料资料、走访百余位亲历者,真实再现了老一辈航天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风貌,获得较高收视率。这启示我们,电视编辑要将工作前置化,通过参与策划拍摄等前期工作,从而更深入了解作品的构思立意;要建立导演、编剧思维,运用景别、角度、光色、焦距去构建影响观众视听感受与情绪的故事;要打破脚本的束缚,赋予镜头语言鲜活的生命。

精准取材,构建剪辑的“四梁八柱。“四梁八柱”原本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结构术语,指的是建筑的主要支撑结构由四根梁和八根柱子组成。这个建筑类术语包含的道理也体现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一部时长15分钟的电视纪录片,通常需要300-600小时的拍摄素材,后期剪辑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应融入“四梁八柱”理念,即拍摄素材和主题思想一一对应,分门别类、建档立卡,从而提高剪辑速度,赢得制作时间。实践证明,“四梁八柱”理念不仅能使电视编辑精准把握内容整体框架结构,还能对与之相匹配的素材了然于心,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找到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拍摄素材和资料素材。

技术赋能,突破传统生产边界。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AR/VR、A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视纪录片。如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录片《超时空寻找》第一集《望·重逢》中,为帮助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田威弥补和已故战友韦加民在河南汝南城擦肩而过的遗憾,该片借助“实时动捕+VR”技术还原韦加民样貌,虚拟两位老人再遇叙旧的场景,令观众动容。由此可见,新兴技术与电视纪录片的有机结合,可以突破传统纪录片生产的边界,电视编辑要紧跟智能化发展趋势,始终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和前瞻性;要善用技术提高剪辑质效,实现“1+1>2”的效果;要活用技术带动呈现形式的创新,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电视台)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