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夏云龙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提高口述军史传播质效探析

作者:周详 岳昶

摘 要:口述军史不仅是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爱国主义和全民国防教育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当前口述军史传播面临的困难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把住政治关和史实关、融合典型性和贴近性、对接存史为证与创新传播,提高军史传播质效。

关键词:口述军史;创新传播;传播质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军史学习教育”。军史承载着国家记忆和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因密码,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经验和启示,加强军史研究和教育传播,是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的应有之义。

口述军史,是以音视频访谈的方式采集记录重大军事历史事件亲历者口传记忆。它不仅延伸了历史研究的空间,也因其还原历史细节的丰富鲜活、原汁原味以及语言的生动,为爱国主义和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拓展了新的道路。本文在分析当前口述军史传播面临的困难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把住政治关和史实关、融合典型性和贴近性、对接存史为证与创新传播,提高军史传播质效。

一、口述军史传播的重要意义

口述军史丰富了军史传播的形式和风格,使得宏大的军史事件变得更具体多元,更具吸引力。

(一)口述军史是对史实内容的充实印证

中国现代军事历史的编纂研究,主要依据官方层面的军事文书、人物传记等文字、图片、影像材料进行整理。口述史料是历史参与者的第一手材料,既能丰富社会记忆,也能全景式观察人们的认知和态度。如2015年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新闻节目《长征故事》中,老红军王玉清介绍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险过程,特别提到吃草根、啃树皮的细节,不仅有力回击了当时网络上关于“红军长征伙食很好,没那么艰苦”的恶意炒作,也展示了红军官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战斗作风。正如中国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所说,让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直接讲述历史,既弥补了文献史料的不足,又可以矫正可能出现的认识偏差。

(二)拉近严肃军史与普通受众的距离

2022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英雄张富清生前一段34秒的短视频在新浪微博被热追,引发3000多万的话题量—“我比起他们(牺牲的战友)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在人民面前去摆……”直白又饱含情感的表述,展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吸引了更多受众对解放战争时期壶梯山战役、永丰战役等历史的关注。实践证明,口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作为信息的载体传达核心观念,更在于它能够通过调动人的听觉引发情感层面的共情,继而转向精神层面的共鸣。口述军史让原本严肃的军事历史更具感染力,也更具传播力。

(三)丰富拓展了军史呈现方式

口述军史多以音频、视频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个人观点,这些素材具较强可塑性,有利于二次传播,特别是辅助以影视、音乐等传播技术,更贴近全媒体时代受众审美需求。如驻香港部队展览中心“香江卫士”展区内,1997年进驻香港时不同岗位官兵的口述军史素材被制作成微纪录短片展陈。这些由普通官兵讲述的历史从其自身的经历、心理、行为和情感等角度出发,具个性化和亲和力,加之呈现方式贴近受众,使得历史更加亲切、生动、鲜活。

二、口述军史传播面临的困难挑战

口述军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契合大众的思维模式,在丰富拓展军史传播的同时,也面临不少矛盾困难。

(一)稀缺性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军史不只是一场场战事,更是无数个亲历者的故事织就的历史画卷。随着时间推移,亲身经历这些重大军事历史事件的人越来越少,亲历者记忆也在衰退。统计显示,至2023年5月31日,抗战老兵健在人数已经不足2000人;抗美援朝老兵也仅剩万余人。上述都是有终点的数字,资源的减少是口述军史传播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真实性

同一件事,不同的见证者,或因受教育程度不同,或因记忆不全等,所做的描述也不同。同时,军事历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采访者对部队编制沿革、武器装备、军事背景等知识储备是否充分,也会影响口述军史传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同质化

随着红色文化热度提升,近年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口述军史产品,然而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存在同质化问题;有的桎梏于“回忆下战斗”“唱一首军歌”等套路式采访,缺乏故事细节和人物特点;有的制作敷衍,截取采访画面、穿插历史照片、渲染背景音乐,有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没弄明白,几十秒的视频已经结束,影响军史产品教育传播效果。

三、守正创新,提高口述军史传播质效

口述军史为拓展军史教育传播、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从理念与实践层面均提供了新的叙事策略。要将老故事讲出新味道,需要守正创新。

(一)把住政治关和史实关

存真求实,是军史传播的基础。历史是客观的,但口述历史却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如何把好史实关,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保留采访全貌,以方便历史专家、研究学者进行核校纠偏;二是减少采访预设,尊重受访者的表达风格和生活习惯,切忌掺杂过多采访者的历史理解;三是做实军史调研,提前了解时代背景,甄别口述内容中夸大、遗漏甚至虚构臆想的部分。陆军政治工作部近年开展“红色家底守护工程”,连续寻根多支荣誉连队,采访几十位战斗英雄,每位老英雄的口述都全文存档、仔细对照。如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楼建伟时,为了核实“架桥英雄连”首创架设“看不见、冲不垮、打不断”的“水下钢铁运输线”事实的准确性,采访团队专门赴军史档案馆查阅抗美援朝工程兵三年作战总结,并到鸭绿江畔实地勘察,核准战斗时间、架设地点、编制沿革等问题。同时,口述军史传播必须强化政治引领,把握好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把主题聚焦在反映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和继承发扬革命光荣传统上,聚焦在历史与新时代强军实践的现实关联中,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客观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杜绝歪曲、丑化、抹黑军队历史的现象发生。

(二)融合典型性和贴近性

典型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的基础。口述军史的受访者本身就具备特殊性,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感受观点都有很强的典型性,其背后的精神内核极具教育意义和传播价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节目《吾家吾国》中,106岁的“听风者”、老红军胡正先讲述他利用电波与敌人作斗争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很有吸引力。口述军史吸引受众,还源于其贴近性,讲述者和讲述内容、形式贴近受众。中国军视网“寻访英雄”栏目在开栏之初即发出征集启事,通过网络互动,邀请受众推荐身边英雄,记录身边英雄,寻找英雄足迹,传播英雄故事。在寻访老战士丁朝忠时,不仅聚焦其“彭德怀司令员警卫营长”“20余枚军功章”等,更用3天时间,完整回眸老人烽火岁月。在老人娓娓道来中,今日的风轻云淡岁月静好,与曾经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形成鲜明反差,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传播力。整个寻访英雄活动采访军队老英雄30人,拍摄存档超10T的口述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进行故事化剪辑,生产成“重逢”“圆梦”“时空对话”等不同主题的32期节目,全网曝光量达到8.1亿次,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对接存史为证与创新传播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口述军史既要重视存史为证,又要关注传播使用。要建立数字化口述军史资料库, 将口述军史素材进行编目整理,方便二次生产;要创新手段,结合热点,有意识设定话题、舆论引流;要丰富形式,除了依托图文、短视频等方式外,还可以加强电影嵌入、纪录片推介、广播舞台剧以及互动式展览等形式呈现;要科技赋能,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术,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将口述军史呈现给受众。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