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让主旋律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解放日报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等重大主题报道谈传播创新
摘 要:全媒体时代,创新重大主题宣传叙事、提高传播质效,对于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解放日报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等重大主题报道提出,主流媒体要整合平台、力量、智慧,通过以小见大、旧闻新报、讲好故事,让主旋律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解放日报社;重大主题报道;融合传播;方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重大主题报道指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重点工作、重要事件进行的宣传活动,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抓手,一直是我党我军宣传工作的“重武器”,也是主旋律传播的重点。2022年起,中国新闻奖专门将“重大主题报道”作为一个类别单立,凸显其重要性。全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使之更好发挥凝聚民众共识、巩固主流思想作用,是主流媒体面对的时代课题。近年来,解放日报社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推动所属《解放日报》和上观新闻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深度融合,有效助力了传播质效的提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信仰之路”等重大主题报道广受好评,实现正能量的大流量,还获评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等。本文分析其实践提出,主流媒体要整合平台、力量、智慧,通过以小见大、旧闻新报、讲好故事,让主旋律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以小见大让重大主题报道落细落实
重大主题报道通常“重、厚、长、大”,与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浅显化、快捷化趋势不相适应。推动重大主题报道落细落实,需要在增强时代感和贴近性上下功夫,解放日报社强化受众意识,通过以小见大提升宣传的触达率。
(一)小切口彰显大主题
重大主题报道多集中在政治领域,表达上要求准确稳妥,如何让报道更加接地气有人气是个难题。《解放日报》2022年1月7日稿件《一条刀鱼背后的长江大保护》进行了有益尝试。时值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6周年,稿件没有罗列长江大保护的辉煌成就,而是通过长江刀鱼的消失与重现这一小切口娓娓道来,用动人场景、生动故事、翔实数据,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认同。稿件获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其实践表明,重大主题报道的意义在于通过持续、有效的传播,将政治议程变为公众广为接受的公共议程,建构新的社会共识,赋予人民新的观察理解中国和世界的认知框架和价值系统。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练就透视全局的目光,把握时代脉搏,强化议题设置;要善于发现能够体现大主题的小切口,写出“人无我有”的好新闻;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站在宏观视野下思考微观问题,利用微观角度反映宏大主题,让报道体现时代性,更具吸引力。
(二)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人是新闻的主体,有业界专家甚至将“记者”定义为“寻找和讲故事的人”。重大主题报道也只有以“人”为桥梁,才能让思想走近受众影响受众。解放日报社庆祝建党百年“信仰之路”重大主题报道中,注重以小人物承载大命题,融媒体产品《奶奶是开国元勋,孙子在井冈山做保安》聚焦江西干部学院保安石草龙,通过他对祖母、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曾志的回忆,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信仰、大爱和家风,产品获得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推送。回顾新闻史,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讲清大道理是党报开展重大主题报道的传统。1941年5月创刊的延安《解放日报》曾是中共中央机关报。1942年,为鼓舞边区工人劳动热情,推动边区工业建设向前发展,该报刊登劳模赵占魁的新闻和“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取得良好效果。这启示我们,人是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重大主题报道要把“人”摆在突出位置,要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经历和行为的报道,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时代精神;要通过对有温度的人物的透视,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要通过对身边人的细描,串联起中国人砥砺奋进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三)小体量焕发大能量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这不仅要求水晶莹剔透,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2023年,解放日报社推出的手绘动画《H5|上海手拎马桶消亡史》获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一个反映上海中心城区房屋改造成果的重大主题报道产品,由报社记者、美术编辑、新媒体运营团队联合生产,融合了包括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实地采访和社交媒体等数据源,生动形象展示不同年代的上海人与马桶的故事,新颖有趣,被广泛转发。其实践说明,重大主题报道中以小见大推动宣传落细落实,不仅需要表达策略、话语方式的创新,更要将全媒体理念贯穿指挥全程,推动机制、流程、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创新。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找到适合的视角,还要善于技术赋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元素,为受众提供丰富立体的阅读体验;不仅要整合媒体资源力量,通过项目专班或融媒体工作室,跨部门“柔性组合”,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拳头产品,还要及时通过在线评论、社交媒体等,加强与受众互动,动态调整传播策略。
二、旧闻新报让重大主题报道走进贴近
时新性是新闻的特性,也是宣传吸引受众的关键。作为重大主题报道的有机组成,党史军史等重要纪念日报道少不了对历史旧闻的重温,解放日报社等主流媒体探索通过旧闻新报让重大主题报道走进受众、贴近时代。
(一)旧闻中找新亮点新价值
历史是新闻的迭代,找准切口,关联当下,旧闻新报同样能打造流量爆款。如“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中,《解放日报》推出整版特稿《中国明月高悬世间》,通过梳理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前夕《解放日报》报道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带领受众回到70年前的“那一天”,“目睹”当天朝鲜战场上一幕幕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有网友留言,从中了解到这场胜利的深远意义以及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让众所周知的党史军史具备生动活泼的传播效果,主流媒体要在时代主题下挖掘旧闻的新价值,找到助讲历史的新的信物和证明;要突出本地元素与重要人物、事件、场景的结合点、共鸣点,增强报道的接近性;要吃透主题、把握主调、突出主线,开掘历史宝库,讲述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新中国故事、人民军队故事,帮助受众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温故而知新”。
(二)旧闻与新闻巧嫁接强关联
将旧闻与新闻相嫁接是提高党史军史类重大主题报道传播质效的有效途径。如前所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中,解放日报社记者追踪正在松江烈士陵园进行“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通过报道大学生为生前没能留下照片或画像的烈士还原形象的新闻,记录大学生志愿者与烈属的互动和感悟,将70年前的战火和故事带到受众面前。包括视频《手书动画|重现英雄的模样》在内的系列报道获评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其实践表明,历史碎片的重拾,可以看作重构新闻的一次尝试。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要策划先行,把握重大节点顺势而为,用生动灵活的笔触展现时代进程,回应受众对旧闻中新闻人物的关切;要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相关点,将受众注意力从新闻延展至旧闻,助力旧闻再次传播;要通过仪式传播等方法,吸引受众注意力,触发其积极的情感态度,留下深刻的情感记忆。
(三)创新表达实现旧闻跨界传播
受众面广是影响力大的基础,重大主题报道提高传播质效要以“广覆盖”推动实现“深触达”。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报道中,解放日报社除推出“信仰之路”系列报道外,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审美需求,选取李大钊、蔡和森等革命先驱的9首红色诗歌,推出由知名艺人朗诵的《百年之诗·志在为民》、说唱MV《百年之诗·燎原》以及手绘作品。耳熟能详的党史知识、红色诗歌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受众眼前,很快刷屏朋友圈,登上热搜榜,微博阅读量接近4亿。这启示我们,受众在哪里,传播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提高传播力必须重视互联网传播,要将互联网思维贯穿重大主题报道策、采、编、发、运营的全过程;要将旧闻通过再利用、再生产重新展现给世人,实现旧闻的“再新闻化”,进而在新时代凸显这些宝贵资源的价值;要重视历史和现实的关联性,在再生产中加入创新性、艺术性、带有时代感的元素,将旧闻讲出新意,满足受众审美体验,引发更深思考和共鸣。
三、讲好故事让重大主题报道走心贴心
对于重大主题报道来说,善讲故事,可以让高大上的报道更可信可敬可亲。
(一)突出亲历,以真实性吸引受众
亲历者见证者讲故事,不仅可让报道更生动,还能带给受众强烈的沉浸感,提升传播力。《解放日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稿件标题中都有一个“我”字,如《在长津湖我也差点成了“冰雕”》《有一次子弹贴着我后脑勺飞过》……老兵的亲历讲述吸引了众多受众,每天都有网友在后台催更。无独有偶,第33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获奖作品、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强军足迹》系列产品回访习主席视察过的部分基层单位、一线战位和回信勉励过的部队官兵,回顾式采访再现鲜活场景,网友留言“感受到强军的铿锵步伐,让人激情澎湃。”这启示我们,主流媒体在讲故事过程中,要尊重时代特点、新闻规律、认知要求,通过亲历者说、有照为证、数据化叙事等,提高可信度;要善于借助高校、党史军史馆、研究机构等资源,找到最有力最直接最生动的故事和数据;要将内容创新与技术引领结合,营造在场感,以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情、真实的人物吸引受众。
(二)突出细节,以冲突感打动受众
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要有悬念和冲突才吸引人。《18位女工从上海参军,成为抗美援朝英雄,70年后她们怎么样了?》是解放日报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记者聚焦一张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合影照片,追踪寻访照片中的人物和故事,文中满满都是细节:“从上海来的她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开始还觉得有趣,哈哈大笑,后来就笑不出来了”“早上,一个女兵哇哇大叫,原来天黑时她倒头就睡着了,醒来才发现枕着一个美国兵的尸体睡了一夜”……强烈的冲突感、生动的细节和接地气的语言增强了稿件的吸引力。这启示我们,重大主题报道讲故事要既重权威性也重年轻态,以简洁新颖的方式将有意义的故事讲得有意思;要既重声势也重效果,坚持内容为王,把故事讲清道理讲透,让受众有所感有所悟;要既重流量更重留量,树立互联网思维,贴近受众审美回应受众所需,不断增强用户黏性。
(三)突出情感,以共情共鸣留住受众
情感是打开受众心门,引发心灵共鸣的“密钥”。如前所述视频产品《奶奶是开国元勋,孙子在井冈山做保安》之所以广泛传播,在于其中情感动人:石草龙小时候收到奶奶曾志寄来的礼物时的憧憬;求奶奶帮助安排工作被拒后不理解;看到奶奶留下的遗言后的震撼……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受众缺少的不是理性和信息,而是一种“听得进去”的情感共鸣。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除了立意有高度、内容有厚度之外,还要情感有浓度,推动硬新闻软着陆;要通过在报道中巧妙而适时地打出情感牌,在议程设置中有意识地设计“燃点”“泪点”,让更多受众找到自身的代入感,产生情感投射,能够感同身受、同频共振;要善于用软表达讲硬道理,以具体生动的故事作为载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解放日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