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求新:让全民国防教育走深走实——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行走大国防”系列报道的传播实践与思考
摘 要: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着眼让全民国防教育走深走实,本文结合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行走大国防”系列报道的传播实践,从创新报道方式、拓宽报道视野、扩大合作范围三个层面,探讨军队主流媒体提高全民国防教育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全民国防教育;“行走大国防”;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是牵系国家安危和民族兴衰的重要精神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军队在抓好自身国防教育的同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对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给军队主流媒体做好全民国防教育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2023年推出的“行走大国防”系列报道(以下简称“该系列报道”)是军队主流媒体的一次有益探索。该系列报道突破了以往常态化国防教育类新闻报道模式,通过记者的亲历式、行进式采访,展现了陕西延安、江西南昌等地推进全民国防教育走深走实的新举措,目前已播出的《行走大国防·延安行》(八集)和《行走大国防·来自红土地上的调研报告》(七集),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着眼让全民国防教育走深走实,本文结合该系列报道的传播实践,从创新报道方式、拓宽报道视野、扩大合作范围三个层面,探讨军队主流媒体提高全民国防教育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
一、创新报道方式,凸显现场观察
“动”是电视报道的优势,也是提高全民国防教育传播的有力抓手。该系列报道紧扣“用脚步丈量壮美山河,用真情讲述家国情怀”的主题核心,采用行进式报道方式,以记者的第一视角进行动态、连续性地观察体验,带给受众沉浸式的现场感。
报道主题与采访路线环环相扣。主题和行进路线是否具有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进式报道的成败。该系列报道围绕“怎么走”和“报什么”两个问题下足功夫,实现了报道主题与行进路线的环环相扣。比如,《行走大国防·来自红土地上的调研报告》之《赣鄱好儿郎 从军报国有担当》,反映的是新时代江西征兵工作的崭新面貌。要揭示革命老区崇军尚武热的成因,就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寻找答案。采访中,记者率先在乐安县红军标语博物馆抛出“扩红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的问题,随后转场至闻名全国的“中华烈士第一县”兴国县,探寻“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的深层原因,最后将镜头对准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军的抚州职业技术学院,讲述该校征兵宣传的典型做法。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江西征兵热的内因一目了然。实践证明,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为牵引,在行进式报道中寻找对应的新闻切入点、侧重点、闪光点,不仅能确保内容逻辑的清晰完整,更增强了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这值得其他军队媒体借鉴。
记者视角与受众观感高度统一。作为行进的主体,记者第一视角所呈现的现场内容与真实感受,直接影响着受众的观感,唯有两者双向奔赴才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比如,《行走大国防·来自红土地上的调研报告》之《“红色民兵”在前行 革命热土谱新篇》,展现的是新时代民兵队伍转型奋进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的新风貌。作为国防体系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兵队伍的能力素质始终备受关注。跟随记者的视角,受众看到了赣西某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内百余名民兵参加实战化训练以及在无人机侦察、气象勘测、水文观测等领域展现的综合能力,直观感受到“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深刻内涵。有网友称,民兵的社会知晓度、关注度和美誉度随之提升。由此可见,只有记者视角与受众观感高度统一,行进式报道才能更具现场感、实地感、代入感,让受众产生更多想象和期待,进而增强热爱人民军队、支持国防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有机结合。行进式报道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必须在动态的行进过程中实现和完成,二是必须在主题集中、内容连续的报道中进行传播。由于记者处在一种行进状态,所见所闻多了一些偶然因素。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结合,带给受众更多的真实感、现场感。比如,《行走大国防·延安行》之《安塞腰鼓舞动新时代 信天游唱出新风采》,通过民歌、腰鼓、剪纸等民间艺术,展现陕北这片黄土地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安塞当地,人人都会打腰鼓,连小学生都舞得铿锵有力、气势如虎。但对记者来说,打腰鼓是新鲜事物,节目中临时加入记者现场表演,无形中增添了报道的不确定性。从呈现效果来看,记者打腰鼓的动作略显僵硬生涩,甚至有些手忙脚乱之感,但这份真实恰恰成为一大看点,让节目真正“动”起来。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报道既要打好演播室播报、演训场出镜等“阵地战”,也要敢于尝试采访主题、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的“游击战”,在变化中寻求突破,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新鲜感。
二、拓宽报道视野,丰富故事内涵
让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活”起来是当前主流媒体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该系列报道把大国防观贯穿策划、采访、制作、播出全过程,拓宽了报道视野,丰富了故事内涵,使内容优势实现最大化。
树立大国防观。一个国家强大的国防,有待于全体公民对国家安全的全面认识和有效维护。军队主流媒体要在全民国防教育报道中突出大国防观,打破原有的仅报道部队官兵、军事训练等内容的思维定势,结合地域特点、本土文化、受众需求,拓宽报道视野,丰富故事内涵。比如,《行走大国防·延安行》之《追寻新时代的张思德踪迹》,没有局限在部队官兵如何学习传承张思德精神的传统报道角度,而是选取了延安的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张思德医疗服务队等群体,通过讲述他们爱岗奉献的故事,展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浸润寻常巷陌、走入万家灯火的喜人景象。虽然张思德来自部队,但其精神的传承者不限于军人,而是涵盖了电力、公安、消防、医疗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这启示我们,大国防观下的军事新闻报道要将目光从“营区内”拓展到“营区外”,在保持国防特色和军事属性的同时,凸显全民性、全面性、全域性,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
故事兼容“军”和“民”。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该系列报道把镜头对准“军”和“民”,实现内容和受众的扩源增量。目前已经播出的《行走大国防·延安行》八集节目,分别聚焦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景点发展、典型人物事迹、乡村振兴推进、军地双拥共建等内容,全方位立体式展现革命老区延安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走深走实的经验做法。采访中,记者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点位、内容、事件等,使报道的传播面能够跨越军地,覆盖多个年龄段受众。由此可见,“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动”方能开拓视野,让节目“活”起来。大国防观下的军事新闻报道不仅要关注军事、军人、军属等与部队相关的内容,更要讲好百姓与国防的故事、弘扬新时代军民鱼水深情,推动更多人关注国防,积极参与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小细节彰显大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全民国防教育报道反映的虽然是军政军民团结的大主题,但也要化大为小、拉远为近,用故事来说理,靠细节打动人,传递出时代最强音。比如,《行走大国防·延安行》之《再唱一曲南泥湾 奋斗精神代代传》,记者抓取老歌传唱、老镢头变小两个细节,追寻南泥湾精神的传承之路。“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80多年前,陕北民歌《南泥湾》唱响大江南北。如今,在南泥湾镇的稻香门,一位头戴白羊肚手巾的老农民每天还会唱起这首老歌。时光流转,熟悉的旋律早已化作一种精神象征,伴随一代代南泥湾人成长,见证南泥湾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在革命后代侯秀珍老人家中,记者围绕老镢头磨损变小的细节,展现当年八路军第359旅官兵用老镢头刨出个“好江南”的壮举。锈迹斑斑的老镢头不仅是时代的军功章,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这启示我们,大国防观下的军事新闻传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于细微处见功夫,于微言中见大义,以微视角阐释中国梦强军梦大主题,让报道“活”起来,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扩大合作范围,军地全媒联动
全媒体时代,军事类信息已不是稀缺资源,全民国防教育内容的特殊性,给吸引受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该系列报道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拓宽传播平台和路径,加强军地媒体联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该系列报道在选题策划之初,即坚持军和民的有机结合。在深入挖掘军队这座全民国防教育新闻富矿的基础上,充分用好地方资源优势,讲好强国强军故事。《行走大国防·来自红土地上的调研报告》实现了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领域的合作,《行走大国防·延安行》呈现了军民同心一家亲的真挚情感。安塞剪纸传承人侯雪昭将拥军元素融入剪纸艺术、爱国拥军模范高树丽40多年书写40多本拥军日记、革命后代侯秀珍老人将家里的窑洞改建成家风馆等故事,均来自延安这片红色沃土。由此可见,大国防观下的军事新闻报道要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军队主流媒体要开门办报、办网,积极争取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军地协作,形成全民国防教育宣传的强大合力。
发挥地方人才优势。无论是革命圣地延安,还是红色摇篮江西,都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军队主流媒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拥军的故事,仅靠军事媒体人还远远不够,要充分利用地方人才优势。该系列报道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行走大国防·延安行》之《延安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塔》,在讲解延安精神时,出镜主持人偶遇延安革命纪念馆文博副研究员冯建霞,现场请她从专业角度谈感受、谈想法。此后,冯建霞又作为嘉宾参与了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国防军事早报”栏目的“七一”直播连线;《行走大国防·来自红土地上的调研报告》之《苏区干部好作风 赓续优良作风助力乡村振兴》,出镜记者是赣州市融媒体中心的主播王佳佳。这种军地合作的报道模式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要将自身优势与外部资源融合起来,增强采编播制生产力量,实现人才优势互补,进而拓宽内容深度广度,提高传播质效。
发挥地方平台优势。该系列报道积极借助地方平台优势,探索“央视+地方”“大屏+小屏”跨媒介传播方式。一方面,在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和“国防军事早报”的“大屏”首播,同时在央视军事新媒体“小屏”进行二次复创推送,实现第一波次的“大屏+小屏”互通;另一方面,融入地方媒体传播矩阵,推出第二波次的大小屏联动。以《行走大国防·来自红土地上的调研报告》为例,省市县三级媒体联动播出,共计155家新闻媒体和融媒体中心的电视、网络媒体进行转发转载,并在城市大屏、地铁公交等进行播出,形成了广泛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这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要拓宽全民国防教育宣传的多维度传播效力,最大化整合军地内容、渠道等优势资源,利用大小屏联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双向赋能,进一步扩大新闻传播的触达人群。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