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夏云龙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活用载体:让全民国防教育宣传可亲可感——《解放军报》“国防视野”版“城市与国防”栏目的传播实践与思考

作者:张军胜

摘 要:全民国防教育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解放军报》“国防视野”版“城市与国防”栏目,依托城市这个大载体,活用其历史、变化、故事等,围绕“古今辉映”“聚焦现实”“情景交融”等方式,探讨提高全民国防教育传播质效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全民国防教育;“城市与国防”;活用载体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主流媒体在国防教育中的职责提出了具体要求。《解放军报》“国防视野”版“城市与国防”栏目(以下简称“该栏目”)活用载体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推动了国防教育走深走实。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载体是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也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对一篇新闻来说,活用载体往往能让作品变得可亲可感。本文结合该栏目所依托的大载体—城市,活用其历史、变化、故事等,围绕“古今辉映”“聚焦现实”“情景交融”等方式,探讨提高全民国防教育传播质效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活用历史,古今辉映让教育“深”起来

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信息获取习惯、审美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防教育只有找准载体,才能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该栏目活用历史,以故事讲思想,以事实讲道理,不仅吸引人,更让国防教育“深”起来。

(一)寻找凸显城市精神的历史

个性化是吸引力的基础。该栏目稿件《一座“英雄城” 一条“红色路”》从“一架百年桥,一条红色路,一座英雄城,一部奋斗史”讲起,呈现哈尔滨特殊的成长印迹、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积淀,点明其血脉基因,并为后文讲述该市在新时代国防建设中的创新发展埋下伏笔。《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则通过追寻延安地区在战国时代修筑的早期长城和与长城匹配的古老国防工程—秦直道,以及这片红色热土上多达400余处的革命旧址等方式,配以“太阳东起又西落,闹革命要经得起几回合”这样一曲带着浓浓黄土地气息的信天游,诠释这片土地为国为民慨然牺牲奉献的城市精神和国防观,引起受众共鸣。由此可见,城市精神是城市特色风貌,是其个性所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影响着城市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方方面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既是灵魂工程,也是固本工程,只有引发心灵深处的感触才能留下印记、带来变化。军队主流媒体在国防教育传播中要找准凸显城市精神的历史,呈现这些承载城市独特记忆和自我认同的细节;呈现其在国防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呈现其对城市发展潜移默化和历久弥新的作用,让新闻报道好看耐读,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二)重温凸显城市骄傲的历史

城市的骄傲是城市亮点,也是市民津津乐道之所在。南昌是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该栏目稿件《遍地英雄下夕烟》围绕“八一”这一南昌的骄傲做文章,讲述八一大道、八一学校等故事,诠释南昌“让国防成为一个动词”的现实举措。《品味丝路古城的国防魅力》聚焦东风航天城的红色历史、傲人辉煌和当下奋斗,构建婀娜多姿的“飞天”与高大的卫星发射架遥相呼应的意象。上述稿件引起强烈反响,当地媒体和群众争相转载转发,起到良好传播效果。其实践说明,全媒体时代,贴近性是吸引受众的情感基石。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要让历史与时代精神契合,就要在叙事中找准未来的坐标。对军队主流媒体来说,国防教育传播要呈现凸显城市骄傲的历史,通过展现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精髓,讲透传承的意义;通过展现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焦点,讲清传承的路径;通过展现城市荣誉所在和市民骄傲,讲好传承的故事,增强教育的亲和力。

(三)挖掘城市鲜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该栏目稿件《仰望一座城的“脊梁”》中,对二七纪念塔为何选址郑州的渊源娓娓道来,引发受众兴趣。《品读“天府之国”的国防画卷》则以成都的“网红地标”宽窄巷子为切入口,从窄巷子32号门头老墙上还留着的拴马石,讲述300多年前这里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城池的历史,让受众油然产生“城市的美好生活须臾离不开国防的守护”的感悟。实践证明,新鲜感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心理本源,挖掘耳熟能详历史背后的新知识新故事可有效增强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国防教育传播中,军队主流媒体要以独特的报道视角,将城市的历史风貌与国防的现代气息巧妙地融为一体,激发受众对历史的尊重、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和平的珍视;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通过深入挖掘城市历史中的国防元素,将古今风貌相结合,为受众展现出丰富而深厚的国防底蕴;要探寻那些承载历史的红色文物,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形象呈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国防价值。

二、活用变化,聚焦现实让教育“实”起来

全媒体时代,国防教育传播的载体选择只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聚焦现实,才能让教育“实”起来。该栏目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选择具有标志意义的镜头

历史的厚重在于现实总能从中找到依据,传统的魅力在于它总能照亮未来的天空。该栏目稿件《“高原明珠”格尔木》从千里戈壁上矗立起的第一座楼房—将军楼说起,讲述格尔木从无到有的发展史。这是一个沉浸着奋斗的故事,本身就有吸引力。但新闻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追忆中,而是将视线转向了现实,讲述格尔木在新时代国防建设中的崭新成就。有受众留言:“看到了国防建设在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更感受到了国防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这充分说明,全媒体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一篇好的新闻,不但要有思想,还要能够吸引受众关注。国防教育是向全民传播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军队主流媒体要将国防教育与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历史任务相联系、相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忧患意识;要认清时代使命、把握时代脉搏、契合时代需求,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时代性、感召力;要活用历史元素,深挖历史资源,凸显时代特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二)选择具有传承意义的镜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观照未来。该栏目稿件《品读“天府之国”的国防画卷》中,作者从抗战时期,数十万人民披星戴月、肩挑背扛,在成都周边修扩建军用机场的历史图片谈起,随后笔锋陡转,提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运-20等多型运输机数次从这里起飞,运送军队医务人员和医疗物资驰援武汉。为抗战胜利架起的“天路”至今仍“鹰”飞“鹄”落服务人民的意境,点明成都人永远不变的国防情怀和不断拓展的国防视野。这种具体而深入的报道方式,不仅增强了新闻的说服力,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加真实、立体的城市国防风貌。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引导受众从历史中感悟当下,放眼未来,是提高传播力感染力的重要选择。军队主流媒体在国防教育传播中,不能囿于表面化的描述,更要注重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让受众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优良传统的永恒传承;要注重将历史与现代科技、现代理念等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防建设风貌;要注重讲清历史背后蕴含的时代意义,让受众在现实的土壤中看到国防建设的蓬勃发展。

(三)选择具有时代意义的镜头

新闻最重要的是要展现时代的风貌,引领时代的风气。该栏目稿件《仰望一座城的“脊梁”》聚焦郑州市民兵整组工作中,被誉为“空中ICU”的民兵直升机侦察救援分队应急出动的镜头,呈现新时代民兵风貌;《品读“天府之国”的国防画卷》一稿则讲述“最牛空军班”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航空实验班一个班17人被录取为空军院校飞行学员的新闻,呈现新时代青年学生火热的国防情怀与担当,有受众留言: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由此可见,军队主流媒体在国防教育中要增强对全民国防的时代性认知。既要反映现代国防基于高精尖武器的“军事斗争”,也要反映包括经济、外交、舆论等一系列“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综合角逐,引导受众居安思危;既要介绍新时代国防建设的新成就新发展,也要反映国防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受众的自豪感责任感;既要拓宽报道领域,也要突出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引导各级组织和广大受众参与到国防建设中。

三、活用故事,情景交融让教育“活”起来

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该栏目着眼全媒体时代受众审美情趣的变化,紧贴受众关切,让教育“活”起来。

(一)用故事吸引人

讲故事是开展教育的有效形式。“那一年,为兴建我人民海军战略母港,需要动迁6个村庄1429户3675人、4138座坟墓、272家企业、15153亩养殖区……年过七旬的石板河村王奶奶,起初误以为是建经济开发区,哭着说‘给再多钱俺也不搬’,当老人家得知实情后说:‘真建军港,不给钱俺也搬!’”该栏目稿件《“海军城”,一往情深向深蓝》在讲述青岛人的国防情怀时,寥寥几笔,以王奶奶搬家这样一个极具冲突感的小故事,将人民群众的国防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好的传播如同一部生动的电影,既有高潮迭起的剧情,又有舒缓的抒情,节奏活跃,才能扣人心弦。在信息异常丰富的全媒体时代,军队主流媒体在国防教育传播中,要围绕“活”字下功夫。注重发掘能够触动心灵深处的故事,用受众乐意接受的方式呈现;注重挖掘情感纽带和共鸣点,通过感人的细节和场景,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善于把国家与个人的联系和深厚情感具体化,让读者在感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二)用变化启迪人

思想性是新闻的灵魂所在。该栏目稿件《武汉,英雄之城》从国人耳熟能详的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谈起,讲述“江城”武汉成长为拥有20座横跨长江和汉江的大桥的“桥城”的变化。受众纷纷留言:“震撼”“受教育”“涨知识”。实践证明,教育的目的是传播思想,用变化启迪人最具说服力。上述实践启示我们,国防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向受众传递爱国强军思想,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这就要求军队主流媒体在国防教育传播中要把思想引领放在首位。善于把思想引领寓于时代的变化之中,让受众通过时代的脉搏感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告诉受众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曲折过程等,让受众从变化中看到,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民族精神;围绕思想这个“核”展开叙事,形式服务内容、表达服务立意,用灵活的叙事满足受众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文化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三)用情感打动人

情感最具感染力。英雄的情愫、爱国深情在该栏目稿件中一以贯之。“因为你的升起,我们在血与火中攥紧了自己的枪;因为你的鲜红,我们踏遍荆棘寻找到前行的方向;因为你的飘扬,我们锻造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英雄们用鲜血浇灌出的每一粒种子一定会发芽、一定会有收获……”网友称“这样的深情表白、情感抒发既把我们带进了硝烟弥漫的历史,又让我们走进了日新月异的现实”。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致黎锦熙信》中提出了“具体、鲜明、热烈”的传播观,这启示我们,好的作品,既离不开以理服人,更离不开以情感人。实践证明,热烈从某种程度上能增强新闻的感情温度。提高国防教育传播质效,军队主流媒体要用带有温度的话语打通以文化人的“最后一公里 ”。注重文风活泼、生动传神,或情绪高昂、或低沉有力,传播真挚情感;以热烈的主体情感,尽可能让新闻具有超越时空和理性的力量;善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讲道理中说故事,在说故事中讲道理,让新闻和蕴含的思想与情感直抵人心。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