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夏云龙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跨文化传播:宣介精神标识提高国际传播质效——从“外国军人的中国年”等传播实践谈讲好中国军队故事

作者:黄昆仑

摘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是跨文化传播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军队主流媒体要运用“他者”视角、提炼精神标识、展示文化价值,运用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载体,向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发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声音,展现中国军队良好形象。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国际传播质效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世界更多国家和人民的深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国际传播质效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是弘扬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承载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对于国际受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成为媒体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近年来推出“外国军人的中国年”“外国军人的中秋故事”等报道,积极向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发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声音,展现中国军队爱好和平、文明威武的良好形象,起到良好传播效果。本文结合其传播实践提出,军队主流媒体要运用“他者”视角、提炼精神标识、展示文化价值,运用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载体,提高跨文化传播质效。

一、运用“他者”视角,促进文化交流

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之多、交流之广、交融之深前所未有,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的期待前所未有,世界人民对中国社会、中华文化的兴趣前所未有。国际传播是跨文化传播的具体体现,如何更好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时代考题。

运用“他者”视角促进文化交流。外军学员及其家属身着汉服,学写书法,学包饺子,通过沉浸式游览等方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这是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播出的“外国军人的中国年”中的生动场景,体现了“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深刻内涵。来华外军学员来自世界很多国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运用“他者”视角形成对话性语境,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军队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启示我们,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理解、强化互信的根基。相对于“第一者”视角的主观立场和自我中心,“他者”视角偏重旁观者立场,其话语特征主要表现为侧重隐性的客观、逻辑、事实分析与宏观、微观叙事相结合等分析阐述。因此,“他者”视角可以超越遮蔽和盲区,达到视域的融合,形成对话性语境而不仅仅是自我立场的单方面表达,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更以情动人,进而提高传播质效。

增强以共情传播为基础的“暖实力”。《解放军报》2023年7月24日刊发的稿件《优秀传统文化照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老挝陆军少校枫桥在华学习生活的体验。他回顾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讲述他所见证的中老铁路建设过程、建设者为建成这条铁路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中方“施工计划做得特别细致精确”的努力,发出“中国不是第一个说要为老挝修铁路的国家,却是唯一实实在在帮老挝把现代化铁路修好的国家”等感慨,引起强烈共鸣。共情传播指个体在面对群体的情绪情景时参与信息接收、感染和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行为过程。共情传播有利于跨越个体差异、超越地缘政治,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联结纽带,进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情感支撑。由此可见,军队主流媒体要从共同感知、共同情感、共同价值这三个“共同”出发,发挥“暖实力”效能,减少个体文化差异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构建适应跨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文化传播是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为持久的传播。跨越国别的文化传播,不仅要努力学会用国际传播表达方式,融入国际话语体系,同时也要防止西方媒体话语影响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这就要求军事新闻传播者既要当好“讲述者”“传播者”,还要成为“沟通者”“联接者”。要创新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通过讲好中国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宣介好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示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联合国内外友好媒体、相关机构、知华爱华友华人士等各类主体,搭建、做强国际人文交流平台;要善用外脑、外嘴、外笔提升说服力,不断推动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二、提炼精神标识,展示文化价值

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国际传播中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展示出来。在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今天,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既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载体。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文化传承、天文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以春节为例,中国人的春节讲究“和”与“合”,主题是阖家团圆、和平和谐、天人合一,中华儿女无论身居何处,在春节都会萌生对亲人团圆的无比欢喜和对国泰民安的无限祝福。据统计,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都会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节日氛围辐射全球。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成为世界人民最为熟悉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并以其民俗性、仪式感吸引大批受众。

用好传统文化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慎终追远、礼敬自然、忠孝仁爱、包容和谐、美美与共……具有积极向上的力量,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精神疆域。推介好这些文化,可以向世界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的独特窗口,增进各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消除与中国的隔阂,加深对中国的友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军队主流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担负着重要责任。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这启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军队主流媒体近年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2023年9月29日,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播出“外国军人的中秋故事”,讲述来自43个国家的近百名外军学员和家属,身着节日盛装,齐聚一堂,猜灯谜、写纸扇、品月饼,体验中国传统佳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收到良好传播效果。其实践说明,军队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担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应当在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推出人文交流产品上有更大作为。以春节、中秋、端午等特有节日以及书法、国画、武术、舞狮等特色技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军队主流媒体创新国际人文交流方式、提高国际传播质效的重要抓手。

三、用好节日载体,讲好中国军队故事

文化传播的基本功,是“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军队故事,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可以有很多讲述角度和叙事方向。军队主流媒体可以从外军学员这一特殊群体着手,利用传统节日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际传播质效。

用好节日资源,提升传播效能。2024年春节期间,央视国防军事频道记者走进陆军指挥学院等军队院校,记录10多个国家的外军学员在中国过年的经历和感受。外军学员是较少出现在舆论场的报道对象,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他们有哪些体验?同时,这些采访对象来自亚非拉不同国家不同军种,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背景所产生的碰撞,产生了足够的舆论“热值”,引起国内外受众的普遍关注。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和米卢斯认为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会遭遇“文化折扣”,新闻产品在国际传播中的可理解性、可读性也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影响。实践证明,中华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节庆盛典为各国受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经济社会最新发展提供了可体验、可接触的情境,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中减少“文化折扣”、提高传播质效。

融入国家叙事,拓展传播渠道。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人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在国际传播中,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一般通过“讲故事”方式来进行文化叙事。比如,在上述“外国军人的中国年”报道中,布基纳法索学员讲述了自己学习国画和书法的体验,“画了一些鸟,因为我是飞行员,这意味着我能继续展翅高飞”;他学着写了一个“和”字并称这是“在中国学习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外军学员讲述通过春节活动体验中华文化的感受和收获,让中国军队故事更有说服力。实践证明,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具有不同的文化语境,更多地带有“国家叙事”属性。军事新闻报道中涉及外军学员的选题,大多聚焦于“个体叙事”,从个体角度展开讲述。这就需要军事媒体人强化融合意识,主动融入“国家叙事”,不仅仅着眼于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考虑到国际传播的特殊性,同时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外国军人的中国年”等报道除了在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播出外,还被翻译成英文在中国军网英文推出。其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将文化隐于“叙事”,将蕴涵民族精神与文化特性的内容体现为生动鲜活的数字视听产品,在不同的传播载体上推出,更能跨越国界、语言的藩篱,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突出思想力量,实现情理共鸣。传统节日新闻报道,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往往能在比较和互鉴中展现世界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比如,通过展示外军学员学写毛笔字、画国画、包饺子、主题研学活动等,通过他们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增进理解和认同。又如,在“外国军人的中国年”报道中,坦桑尼亚学员讲述了参与接待“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他的祖国开展免费医疗服务的故事,并提到自己在中国上海献血的经历,深情表白“我爱中国”。实践证明,话语的背后是思想,讲好中国故事,要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军队主流媒体来说,讲好中国军队故事,向世界展示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需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发掘传统节日新闻题材的文化价值,选好报道对象,做好报道策划,彰显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担当。要注重把“情”的文章做深做透,讲清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蕴含着维护统一、以武止戈、德法并用、知兵谋胜、精忠报国等军事思想,彰显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要增强共情感、同理心、亲和力,努力让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故事实现与世界的“共情共振”;要彰显气韵生动的中华文化之美,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色彩,传播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张扬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