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张毓津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坚持“三紧”:让强国强军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唐代经典边塞诗广为流传带给军事新闻传播的思考与启示

作者:魏芊雨

摘 要:唐代经典边塞诗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对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在分析唐代经典边塞诗成功之道的基础上提出,军事新闻传播要紧扣时代主题,发出时代强音;紧贴官兵生活,让作品更有时代内涵;紧跟时代发展,打造军事新闻传播新品牌,让强军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关键词:唐代经典边塞诗;贴近性;军事新闻传播;创新传播

中国古诗词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作品更是浩如烟海,其中许多经典被广为吟咏、传颂至今,深深刻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之上。作为讲述和传播边关将士故事与精神的载体,边塞诗创作历史悠久,在唐代进入高产期,名篇迭出,仅《全唐诗》中就收录有边塞诗2000余首。这些充满“军味”“战味”的诗篇世代流传,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和凝聚民心士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这为提高新质战斗力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作出了战略部署。对于军事新闻传播来说,提高新质传播力,塑造主流军事舆论新格局,既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课题。以史为镜,鉴往知来,从唐代经典边塞诗的成功之道,可以启迪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如何紧扣时代主题、紧贴官兵生活、紧跟时代发展,让强军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一、紧扣时代主题,发出时代强音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当时社会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唐初开始,唐朝边患不断,但唐王朝强盛的国力使得边疆从苦寒之地变为男儿卫国建功立业的疆场。文人们由此摒弃了对边塞的恐惧,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或游历边陲,因而出现了大量边塞题材的诗词作品。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使民众对边塞更为关注,描绘边境地区奇异风光、记录边防将士卫国戍边故事、表达浓厚家国情怀的边塞诗自然广为流传。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诗里有悲伤、痛苦,有挫折、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未来,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需要的强音。这是经典古诗词经久不衰之道。唐代经典边塞诗之所以吸引人、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更因其阳刚之美、壮怀之美、果决之美,始终回旋着爱国主旋律,昂扬着拼搏奋击的向上精神:即使浴血奋战,也决不轻言失败;即使出征远戍,也甘于苦中作乐;即使壮烈牺牲,也抱定死而无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保边卫国的豪情;“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直抒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呈现社会大众对军人和荣誉的推崇,凸显的是军人的使命担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唯有与时代合拍,才能映射时代之光、得到时代认可。全媒体时代,信息虽然不再是稀缺资源,但权威及时反映时代关注、回应受众关切的信息依然具有超强的传播力。以《解放军报》2022年8月5日稿件《我军在台岛周边海空域成功举行实战化联合演训》为例,当时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该报第一时间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针对性演练情况进行报道,彰显了解放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和决心,稳定了国内舆论走向,向国际社会表明了坚定立场,消息被国内外媒体争相转载。其成功实践启示我们,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政治方向,紧跟决策部署,让报道与社会脉搏同跳动、与时代气息相融合,发出时代最强音,是军队主流媒体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原则。要围绕习主席有关提高新质战斗力的重要论述,以重大战略思想、战略任务和重要决策部署、重点中心工作为主题,提高新质传播力,及时准确传递权威声音,主动抢占宣传阵地;要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激励官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要高扬打仗主旋律、凝聚强军正能量、提振备战精气神,展示人民军队的决心和意志,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二、紧贴官兵生活,让作品更有时代内涵

唐代经典边塞诗得以广为流传,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诗人行走瀚海边关、贴近边疆将士的实践。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紧贴官兵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深刻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这与唐代优秀的边塞诗人大多有过从军入幕或游历边塞的经历是相通的。如岑参两次进入西北边塞,对于塞外景象及军旅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边地的风土人情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襟,为其诗带来了奇丽壮阔的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送李副使真诚碛西官军》)等等,塞上的酷热奇寒、火山黄云、狂风大雪、飞沙走石、金甲旌旗、胡琴羌笛……种种壮景奇观,没有到过实地是无法想像的。

再以卢纶为例。卢纶曾任元帅府判官,在边塞军营与粗犷豪迈的将士同甘共苦,成为他写下流传千古的代表作《和张仆射塞下曲》的坚实基础。这一组六首绝句描绘了誓师、练兵、逐寇、庆功等一个完整的战争始末,生动表现了将军英发的雄姿、超群的武艺、胜利的豪情、报国的精神、安边的伟绩。尤其是描写将军雪夜率兵追敌的《和张仆射塞下曲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细节满满的战斗场景,紧张刺激,动人心魄。

透析唐代经典边塞诗的流行,我们不难发现,充满时代内涵的作品,其根基来源于与将士朝夕相处、对边地了如指掌。这对军事新闻传播是有深刻启示作用的。

用温度暖人。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温度从何而来,最根本的还是对官兵生活的深刻理解。军事新闻工作者要用“永远在路上”的状态和“始终在战位”的姿态,聆听时代风雷的每一声呼啸,记录历史脉搏的每一次跳动,用笔杆子的力量鼓舞引导枪杆子的力量。

用真情动人。无论古今,深沉真挚的爱永远打动受众。2020年8月8日《解放军报》刊发稿件《山远天高长相忆》讲述“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的故事。作者是陈红军的妻子肖嵌文,无撰文经验、无新闻背景的她,怀着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丈夫的挚爱,用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一名边防军人的坚韧和顽强,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对军人使命的担当与奉献。文中,她真情流露:“作为红军的爱人,我从不觉得苦;相反,在红军的守护下,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红军的妻子,弥补今生的遗憾”……让人感动不已。该文刊发后,被众多媒体转载转发。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既要关注紧握钢枪的“手”,展示官兵百步穿杨的过硬本领;更要关注驱动钢枪的“脑”,反映广大官兵听党指挥、保家卫国、担当使命的铁血丹心,用细节的力量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情,使军事新闻走进人心。

用理解感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贴近官兵才能写活军营、赢得受众。不踏上南沙孤礁,与官兵面对面,怎知南沙“无风三尺浪,有浪浪滔天”,官兵以喊书追求知识、排遣寂寞、寄托情感,也不会成就《南沙喊书》这一新闻佳作;不登上喀喇昆仑,与将士心贴心,怎知战士怕家人看到自己脸上被紫外线灼伤的瘢痕,视频时都不敢露脸,也不会有第30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

三、紧跟时代发展,打造军事新闻传播新品牌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也是传播的“引擎”。紧跟时代发展,实现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军队主流媒体打造军事新闻传播新品牌,实现政治上更强、传播上更强、影响力上更强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进文风、简洁表达。唐代经典边塞诗简短有力、注重节奏韵律、“老妪能解”便于朗诵记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戴上金络头,驰骋疆场,建立功勋呢?简洁明快,寥寥20个字,诗人既炼字又炼意,表达了企盼为国建功的强烈心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花喻雪,边塞的严冬与烂漫的春花形成意象间的强烈对比,让人印象深刻。据史料记载,岑参“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军事新闻有一定的专业性,让报道贴近受众,便于受众理解、接受是前提。2021年6月12日《解放军报》稿件《“AI蓝军”成为空战“磨刀石”》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是一篇反映我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训练转型的稿件,技术性、专业性很强,如何便于普通受众理解?稿件写作并未陷入“术语茧房”,而是巧借人物命运切入,以“虚”谋“实”、借“虚”言“实”,在技术场景、人物心理的交替演进和互动影响中,建构读者的感知逻辑,使“AI蓝军”这个“军事+”“科技+” 的标志性事物,成为鲜活、亲切的新闻主角。刊发后在军内外、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网上阅读量达到千万级。这启示我们,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全媒体时代,短平快、故事化情绪化表达方式更契合受众喜好。要深入一线调研,用群众的语言写出受群众欢迎的新闻作品;要改进文风,善于运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网言网语、兵言兵语讲好军营故事;要用好短视频、UGC等新形态新形式,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

工匠精神、精于表达。边塞诗对对仗、平仄与押韵有着严格的要求,因为声调、韵律的变化直接影响诗词整体格调、意蕴的营造,和谐的音韵会带来更良好的阅读体验,工整的对仗也能加深读者对诗句的印象。在军事新闻传播中,运用简短明快、对仗工整、易于上口的语言表达,也是创造新闻作品记忆点的方式。2021年7月1日《解放军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第10-11版的两篇配文标题分别为《闯关夺隘风雨兼程》《千年夙愿今朝梦圆》,题目简短、朗朗上口,配合主题鲜明、文字精炼的文章与贯通全版的手绘版面,描绘建党百年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辉煌历程。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冲击力使版面生动丰富、气势如虹,与建党百年的宏大主题相得益彰。全媒体时代,军事媒体的运营平台更加多元化,音频、视频等呈现方式对文稿的上口程度有更高要求。军事新媒体作品提升质量必须避免佶屈聱牙,为受众创造更优质的视听体验。

注重再造、创新表达。文学作品的形式并不会在写作完成后立即固定,而是在后人的流传中不断变化的。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后世流传中衍生出至少7种版本,学界为首句应为“黄河远上”或“黄沙直上”争论多年。而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有着此类争论,目前 “床前看月光”的版本比“床前明月光”更接近李白原作这一结论在学界承认度较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改动后的版本较原版而言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意境亦更为圆融。古往今来,许多经典作品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入了后人的改编再创作,在变化中不断完善。《星火燎原》是一部反映我军30年斗争历史的回忆文集,于1956年开始征文,被誉为“用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解放军出版社再版《星火燎原》,并配套制作了音频、视频、动漫、H5、AR等一系列融媒体产品。《一袋干粮》《十二烈士山》等文学作品以沙画视频形式呈现,生动形象地还原了红军战士们感动人心的故事,催人泪下。新形式、多类型的再创造、再发展使这部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回忆录焕发出新的光辉。军事新闻领域是素材富矿,全媒体时代,许多过往优秀作品的价值值得被进一步挖掘,以新形式呈现,用精良的再创作使作品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