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屏发力:努力让红色文化生动传神 ——提高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质效的思考
摘 要:短视频因其短、精、趣等鲜明特征,逐渐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本文在分析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独特优势、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围绕讲活故事、融合传播、精准传播、敢于亮剑四个方面,探讨提高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质效的现实举措。
关键词: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先进分子与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创造与积累的精神文化产物,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短视频因其短、精、趣等独特优势,逐渐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红色文化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独特优势、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围绕讲活故事、融合传播、精准传播、敢于亮剑四个方面,探讨提高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质效的现实举措。
一、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较于传统媒介,短视频的篇幅短小精炼、通俗易读,创作主体多元,叙事内容、表达方式多样,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沉浸式的阅读需求,在红色文化传播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受众面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67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7.7%。短视频庞大的用户基数,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受众覆盖面,几乎可以辐射到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群。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严谨性和专业性,囿于传播形式、呈现方式,红色文化潜在受众面虽广,但关注度却相对较低,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传播方式,极大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利用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讲述红色故事,更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赋能青年一代高质量成长。此外,短视频的天然社交属性,可提高红色文化实现裂变传播的概率。
(二)可视感强
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场景和阅读模式,篇幅冗长、形式单一的静态阅读已难以适应现代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而短视频移动性、碎片化、视觉冲击力强等特性,非常契合移动场景应用。一方面,短视频能够在几十秒内将密集的信息集中呈现,让受众在茶余饭后、工作间隙便捷迅速地接收各种信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应;另一方面,短视频为红色文化的视觉转换提供了良好的传播途径,抽象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声画结合的动态影像,不仅使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进一步激活其原有的生命力,更能刺激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吸引受众探寻红色历史文化所传递的精神内核,促使受众传播共享。
(三)体验感深
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多以官方创作、宣讲为主,受众很少参与其中。而短视频的低门槛和社交属性突破了时间、空间、人群的限制,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显著增强。随着视频创作者与接收者之间交互性的提升,受众对传播内容更容易产生共鸣,短视频所传播的内容和话题也更容易发生裂变并形成长尾效应。此外,短视频平台加入5G、AI、VR等高科技元素,新奇、直观的体验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感官享受,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二、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面临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短视频给红色文化传播带来难得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受众分流、泛娱乐化、历史虚无主义等严峻挑战。
(一)受众分流
随着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主体越来越多,越来越泛众化,海量信息潮涌而来,受众的注意力已经变得非常分散。一方面,虽然各平台的红色文化短视频数量增加,但是有的作品内容相对单一、表现形式趋同、更新速度迟缓、互动性偏少,难以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反响平平;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的智能算法仅推送受众感兴趣或经常浏览的内容,其他内容被自动过滤,造成受众沉溺于个人喜好之中,形成“信息茧房”。而红色文化短视频的叙事表达又无法避免一些敏感词汇,短视频平台往往对含有敏感词汇的内容“一刀切”,甚至整体删除,导致红色文化短视频难以“破圈”。上述种种现象,导致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力度不足,受众分流日趋严重。
(二)泛娱乐化
短视频通常追求即时快感和视觉冲击,泛娱乐化内容成为吸引受众的流量密码,具有明确的宣传教育目的、致力于引导正确价值观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红色文化越来越难进入传播主体和大众的视野。在“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影响之下,有的创作者为追求利益,大量生产娱乐化、庸俗化的所谓红色文化短视频,甚至对红色文化经典作品进行恶意剪辑,随意篡改、编造历史,调侃、消遣革命先烈和英雄伟人,如近年来网上出现的恶搞叶挺、董存瑞烈士等短视频事件。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短视频泛娱乐化,不仅亵渎了英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歪曲了革命历史,极大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感情,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更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泛娱乐化内容还会无形中剥夺受众的思考、感知能力,导致受众沉溺或被困于“精神毒品”,主流红色文化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三)历史虚无主义
在短视频用户群体逐年增长的大背景下,短视频准入门槛低、自我审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造成了大量的低俗内容、虚假内容泛滥。历史虚无主义则趁虚而入,妄图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歪曲党指挥枪的原则等,动摇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文化历史观、革命实践观。为谋取政治诉求、个人利益,一些无底线的网络大V以解密历史、还原真相为幌子,利用所谓红色文化短视频对公众进行错误的引导,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甚至通过美化反面人物来博取流量和关注。比如,指责毛泽东同志“不民主”、污蔑狼牙山五壮士偷拿老百姓萝卜、戏说雷锋写日记自我炫耀等等,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令人愤慨,又发人深思。长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妄图以思想渗透的方式分裂瓦解中国的动机和行为从未停止,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背后,实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别有用心的破坏和遏制,企图通过抹黑英雄、否定历史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人民军队等目的,其危害不可小觑。
三、提高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质效的现实举措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要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层历史内涵,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及不当言论亮剑,打造全方位传播矩阵,提高传播质效。
(一)讲活故事
红色文化传播说到底是讲故事。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质效,但决定性因素除了内容本身外,还需要创新讲述形式,把故事讲活。
深挖内容,打造品牌爆款。创作者要加强党史军史研究,多维度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从历史资料、革命文物中寻找新鲜素材,增强内容叙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内容经典、形式新颖、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短视频。如90后网红导游“冰蛋”,通过结合时下热点进行趣味性创作,使用诙谐有趣的陕西方言讲解历史,成功吸引800多万粉丝关注,已然成为陕西红色文旅的“活招牌”。
转换叙事,实现共情传播。相较其他类型短视频,部分红色文化短视频内容理性严谨、缺乏情感温度,宣教气息浓厚,难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创作者必须改变高高在上又刻板无趣的宣教方式,转化为平等、亲和、年轻态、接地气的叙事语言,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把艰涩难懂的历史变成通俗易读的故事。比如,微信视频号“文旅中国”于2023年3月发布了一条甘孜文旅局长带队换装穿越回革命年代,重走长征路以致敬缅怀先烈的短视频,引发了受众的强烈共情,获得大量点赞转发,取得较好传播效果。
(二)融合传播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短视频要实现传播效应最大化,必须融合多元媒介,打造全方位传播矩阵,形成红色文化传播合力。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主流媒体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整合各平台资源,增强彼此的协同联动性。结合热点积极发起红色话题征集和推广,联动网红和其他官方账号交互转发、分享,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知晓度和心理认同感。比如,2024年1月,“哈尔滨小哥在路上‘捡’回两个赣州‘小金豆’”火遍全网。随后,江西文旅部门跟踪其后续,利用哈尔滨小哥“回访探亲”,将江西于都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呈现在受众面前。又如,2021年6月,上海市档案馆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城市记忆 时光珍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通过多平台反复播出,与受众多维度互动,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1.3亿次,成为红色文化裂变式传播的典型案例。此外,红色文化短视频还应积极拓展线下传播场域,在红色景点、公共场所等户外大屏进行展播,依托公交、地铁、高铁、楼宇梯媒等各类公共载体进行循环播放,使红色文化传播覆盖市井街区。
打造“红色文化短视频+”生态。红色文化要与影视文化、实体场馆、现代科技等进行融合传播,打造短视频+影视剧、短视频+文旅、短视频+实体场馆、短视频+数字科技等多元化、生活化、科技化的短视频传播样态。比如,邀请自媒体大V采取短视频+Vlog形式讲解红色景点,吸引观众亲临现场拍照打卡,带动红色文旅发展,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又如,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为“短视频+数字科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该馆依托5G、AR和 3D数字技术,让游客通过手机屏幕观摩虚拟的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场景,大大增强了红色遗址的多维体验感。
(三)精准传播
革命遗迹和纪念场馆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主要叙事场域,创作者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针对不同受众需求进行精准定位。
精准画像,细分受众。短视频的受众基数庞大,个体兴趣爱好差异明显,创作者要充分了解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细分受众,精准画像,有针对性地设计生产内容,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提升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靶向推送,增强黏性。算法推荐是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分发模式之一,创作者可以借助平台的智能算法为受众精准匹配和分发红色文化短视频,通过精准化、差异化投送,增强受众黏性。还可以运用平台的推荐机制,打破受众的“信息茧房”,为红色文化传播营造良好氛围,以增加红色文化短视频在网络空间中的曝光量并扩大其传播范围。
(四)敢于亮剑
近年来,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多元文化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对于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舆论热点、网络谣言,要理直气壮亮剑。
结合热点,主动引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自媒体等红色文化传播主体要发挥引领作用,结合社会热点、重大时间节点推出讲述红色故事、聚焦英雄 人物等相关视频,主动发起网络议题,抢占话题流量,引导受众在探讨、分享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比如,2021年广西结合建党100周年主题策划推出《广西这百年》系列短视频,讲述广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及10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红色文化的润物细无声。
加强监管,及时亮剑。一方面,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红色文化作品的审核监管,提高网上造谣者的违法违规成本,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大查处惩治力度,为红色文化短视频创作与传播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及不当言论、网络谣言要敢于亮剑,及时澄清,正确引导舆论,守好红色文化传播网络阵地。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