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媒体时代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传播质效探析
摘要:全媒体时代给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在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要避免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的基础上,从聚焦一线、融合发力、点面结合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传播质效的相关理论问题和方法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传播质效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我军着眼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等而采取的行动。通常包括军事威胁、国际维和、反恐怖活动、反走私、缉毒、戒严、防暴平暴、抢险救灾、支援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等。全媒体时代给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在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要避免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的基础上,从聚焦一线、融合发力、点面结合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传播质效的相关理论问题和方法路径。
一、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传播质效要避免的问题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提高传播质效要避免生硬化、套路化、浅表化等问题。
避免生硬化。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情趣发生深刻变化,真实可感、人情味浓的文章往往更受青睐。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政治性强,有的报道不同程度存在机械式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偏重说教,语言晦涩等问题,使受众难以亲近。要避免板起面孔说话的生硬感,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就要强化互联网思维,转变话语体系,在循循善诱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2017年12月26日人民网转载的《海军护航舰艇“漂亮转身”助商船突破海盗包围》一文,多处运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漂亮转身”等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既生动再现了第二十七批护航编队处突的一组镜头,也讲述了编队结合护航砺兵育人的故事,增强了指导性,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避免套路化。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时效性强,受众关注度高,历来是新闻富矿。全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社会期待发生变化,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要避免陷入从“一双手”到“一双脚”,从“泥水馒头”到“浑水煮面”,从冲锋的身影到疲惫的睡姿等缺乏新意的老套路中,应该紧贴时代,巧选角度,创新文风,抓好细节,充分调动受众阅读兴趣。比如,2023年8月10日《解放军报》刊登的《无人机送来救命粮》《巡诊服务送到抗洪大堤》等稿件,既从不同角度凸显了抢险中部队的有序保障和高效指挥,彰显了战斗力,又满足了受众对突发事件细节的“知晓欲”,既给其他部队提供了借鉴参考,又增强了可读性。
避免浅表化。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受众阅读呈现浅表化、碎片化、快捷化等特点。有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盲目跟风,或为追流量,或为拼速度,满足于浮于表面的就事论事,不注意挖掘具体事件或典型人物背后的思想成因,难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要避免浅表化问题,就要以敏锐深刻的思想,引发受众的共情、共鸣,提升内容的穿透力、引导力。如对“90后”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英勇事迹的细节描写,“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让受众直观感受到走进雷场的战士们誓死捍卫人民安全的赤子之心,令无数人泪目。
二、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传播质效要把握的原则
全媒体时代,非战争军事行动常常成为舆论场的焦点,提高传播质效要把握好相关原则。
把准口径基调。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军队在和平时期开展的一项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行动,其宣传报道要与国家政策相统一,与国防战略相一致,把准宣传口径基调。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定不移传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要紧贴使命任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加强正面发声;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挖掘、热情讴歌非战争军事行动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凡人新事。比如,2023年7 月 28 日,《解放军报》刊发的综合消息《东部战区组织官兵和民兵紧急救援》,既传递抗洪救灾中的权威信息,又报道部队官兵紧急出动参与救灾动态,同时还报道国防动员系统转移受灾群众等。有网友称:“解放军来了人心定。”这很有借鉴意义。
抢占发声先机。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敏感问题,军队主流媒体要牢固树立抢占先机的意识,及时发声、速报事实。要注重传播的首因效应、信息的第一印象,坚持开放传播;要及时发布最新信息,传递权威声音,争抢新闻第一落点,力争先声夺人;要进行大范围、大容量、大强度信息覆盖,营造积极正面舆论氛围。比如,2013年四川芦山“4·20”地震发生后,救灾指挥部官方微博第一时间上线,发布500多条信息,除及时传播救灾动态,还主动发声,平息了网民夸大“救灾军车侧翻”等舆论风波,缓解部分群众因灾难所产生的消极感情和情绪,为安定人心、激扬斗志、战胜灾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动引导舆论。由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关注度比较高,敌对势力往往借机进行恶意炒作,混淆视听,误导民众和国际舆论。比如,2008年发生在西藏拉萨的“3·14”打砸抢烧事件,西方媒体公然制造假新闻,称闹事僧人系武警战士假扮,并配有所谓照片为证,制造不利于我的舆论导向。《解放军报》第一时间公开发文戳穿谎言,指出照片是武警西藏总队官兵于2001年9月协助拍摄电影《天脉传奇》时抱着道具袈裟的场面,彻底扭转了舆论走向。由此可见,面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出现的舆情,军队主流媒体要主动发声,全面澄清事实真相;要敢于亮剑,坚决揭穿敌对势力的丑恶行径;要全程跟踪管控,把握舆论斗争主动权。
三、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传播质效的现实举措
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传播质效需要多措并举。
聚焦一线,统筹前方后方。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涉及因素多、牵连面广、力量多元、任务多样、空间多维等特点。这就要求军队主流媒体在报道中统筹好前后方,既要关注救灾一线的进展,也要关注工程、医疗、交通、应急通信等后勤保障;既要反映人民军队在严峻灾害面前向险而行的勇毅担当,也要展现人民军队科学救灾、专业救援的能力。比如,2020年2月12日《解放军报》刊登的稿件《钢铁洪流,这样为一座城市“加油”》,讲述了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将数百吨生活物资精准配送至武汉市各超市网点的故事,通过“军车送菜”这个暖心之举,展现了人民军队“人民所需、使命必达”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融合发力,统筹线上线下。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既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媒体融合的重要战场。2023年8月19日,《解放军报》刊登的稿件《“吾将吾身献吾党”》,报道了抗洪中壮烈牺牲的吉林省舒兰市人武部政委周昆训的事迹。围绕周昆训的宣传,又推出了图文、广播、短视频等形式的全媒体产品,有效激发了受众的全程关注。由此可见,军队主流媒体要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宣传质效,必须统筹好线上线下,融合发力。要发挥平台优势,加强报、台、网、端、微、屏的综合协调联动;要有效整合内容资源,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产、全媒传播;要运用文字、图片、视频、H5等形式,打造矩阵化传播“融媒兵工厂”。
点面结合,统筹顶层末端。非战争军事行动往往任务特殊,时间紧迫,情况复杂,军队主流媒体在报道中要统筹好顶层与末端,做到点面结合。以2023年《解放军报》刊发的抗洪抢险救灾报道为例,救灾初期,着重报道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鼓舞官兵全力以赴投入战斗;在救灾中期,着重报道一线典型人物事迹,激励官兵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在救灾尾声,着重报道抗震救灾纪实,号召官兵继续为灾后重建作贡献。由此可见,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既要关注“第一公里”,也要重视“最后一公里”;既要上达天线,也要下沉一线;既要纵观全局,也要聚焦典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人民军队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姜楠.坚持“三新”:打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舆情应对主动仗[J].军事记者,2022(03):25-27.
(作者单位:武警新疆总队政治工作部)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