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展示有血有肉士兵媒介形象——浅析提高全媒体时代士兵报道传播质效
摘要:士兵报道展现军人风采,助推强军事业发展。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士兵报道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亟待跟上时代步伐。本文结合军队媒体士兵报道实践,从报道角度的时代性、叙事手法的故事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探讨创新举措,以期为提高士兵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士兵新闻;媒介形象;传播探析
作为人民军队的构成主体,士兵群体是强军事业的中坚力量,其媒介形象是对军队形象的一种直观呈现。伴随强国强军的铿锵步伐,我军基层建设站到新的历史起点,特别是士兵群体面貌日新月异:“90后”“00后”成为主体,高学历士兵越来越多,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有着Z世代的明显特征。
士兵报道,狭义上指以士兵为报道对象的人物通讯、特写等,广义上指以士兵为报道主体,除了人物报道,还包括士兵撰写的言论、理论文章或口述新闻,以及典型士兵组成的群体风貌报道、士兵参与制作的短视频等。本文是从广义的角度探析创新全媒体时代士兵报道,多角度、多维度塑造士兵媒介形象,刻画血性十足、无比忠诚的新时代士兵,展现当代革命军人的强军风采。
一、全媒体时代士兵报道要避免的问题
媒介形象,指媒体通过对信息和事件选择、加工之后,向受众呈现和传播的形象。全媒体时代,增强士兵报道吸引力,让士兵典型在复杂多元的舆论场中实现社会认同,士兵媒介形象建构需避免三个问题。
(一)避免苍白无力的“蜡像式”宣传,要有时代感
时势造英雄,而英雄总是和时代脉搏息息相通。士兵报道只有具备时代感才能有生命力。“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之所以感动亿万读者,是因为他身上体现“家富不忘报国,矢志不渝为民”的时代精神,他在人民有难时勇于挺身向前的英勇壮举,回应了改革开放后青年官兵能否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献身的时代关切。而“三栖精兵”何祥美之所以名震军地,也是因为他身上折射出的“世界元素”“职业元素”“知识元素”“品质元素”,生动诠释了中国士兵的时代形象,回答了新一代青年官兵能否担当起打赢重任的问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士兵报道要具有时代感的另一层含义是报道中士兵的行为方式、语言审美等符合时代的特征。1932年,江西于都红军战士王金长留下一句“你一定要等我回来”,辞别新婚妻子段桂秀参加革命,段桂秀为他深情守候91年。2020年,卫国戍边战士肖思远,身边一直带着与女朋友的合影,家里已准备好婚房。肖思远牺牲后,家人为了避免影响姑娘未来生活,通过媒体表示“好姑娘别等了,好好过以后的生活”。一个是“一定要等”,一个是“别等了”,是深情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达,这就是时代感。
由此可见,时代性集中体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社会诉求和情感基点,是建立与受众共鸣的重要纽带。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士兵报道,需要把握人物的时代特征,反映人物的时代风采,展现人物的时代精神;要从高处立意,低处起笔,既符合重大时代主题,又触及官兵关注的问题;要避免士兵形象建构同质化、蜡像化,让报道真正能够引起受众共情,走进读者心中。
(二)避免拔高美化的“神像式”宣传,要有“人味”
士兵报道尤其是士兵典型报道是军队宣传精神文明和树立道德模范的有效手段。为了起到强化宣传、统一思想的作用,有的媒体在塑造士兵媒介形象时存在人为拔高现象,力图塑造“完美”士兵形象,而忽视了士兵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淡化人物个性化特征以及自身的“不完美”“不完善”,使得士兵媒介形象呈现片面化和统一化。这种固定的士兵媒介形象,缺乏真实性和新鲜感,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全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价值评判体系的多元化,“高大全”式的“超级英雄”不仅很难获得受众认同,也有悖新闻传播规律,弱化了传播效果。
好的士兵报道要有“人味”。《士兵突击》剧中许三多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的不完美,“没有主见、木讷”,但凭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同样成就精彩军旅人生,许三多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征兵代言人。这启示我们,士兵报道不能仅将笔墨集中于先进事迹的堆砌和赞美,要见事更要见人,塑造丰满人物形象;不能随意拔高美化,要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把握故事、逻辑、细节等元素的客观真实性,让人物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围绕士兵个性特征展开叙事,注重探究其内心深处想法,让报道见事见人更见精神。正如《解放军报》“士兵面孔”专版确定的主题词,“看到的是面孔,感触的是心灵”。
(三)避免千人一面的“画像式”宣传,要有“新风”
当前,士兵报道的形式仍以传统人物通讯为主,构建士兵媒介形象的叙事方法以“他人”视角为主,呈现方式和传播形式也都较为单一,存在着千人一面、个性化不够、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传播质效。2022年底,士兵典型唐武祥的宣传一改传统。一方面,在叙事方法上创新,《战略支援报》刊发的稿件《当爱情遇到“兵王”》通过讲述其爱情故事,侧面展示唐武祥32年扎根戈壁的赤胆忠诚;另一方面,在传播形式上创新,针对近年来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专门制作有声读物在喜马拉雅FM播出,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其成功实践表明,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一种模式难以适用不同对象。全媒体时代,要为士兵报道注入“新风”,用新鲜的角度、鲜活的人物、新的传播方式讲述“小人物的大情怀”“小家的大爱”,塑造出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士兵形象。
二、全媒体时代士兵报道应重点把握好的关系
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需求不断升级,求新求异成为获取信息的常态。提高士兵报道的传播质效重点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强军进程深入推进,“00后”士兵、大学生士兵等走进军营,技术性军士、高级军士等成为部队基础骨干力量。他们文化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思维灵活创新,不断变化的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清晰的投影。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军魂是不变的,勇敢、忠诚、坚韧等特质也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解放军生活》杂志近年推出的“强军有我 岗位建功”系列报道,结合新时代强军目标,着眼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不同岗位士兵,把他们与实现强军改革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很好地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充分说明,士兵报道在把握主流价值观基础上,必须认清时代特点、把握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意蕴,与时俱进地观察、解析士兵群体,将他们身上凝聚的时代精神捕捉出来、体现出来、挖掘出来,以此更好地反映时代。
(二)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士兵报道的对象通常是在某方面比较优秀的代表或者某一类型的先进人物,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是其共性特征。但同时,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是“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是先进典型,报道时可以按照典型报道的思路进行,但他同时也是“90”后,曾经战斗在扫雷这一特殊岗位上,在报道中就应该突出他身上与众不同的点。由此可见,士兵报道要注重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从平凡中见深刻,抓住士兵在生活工作中具有典型意义、富有特征的事实,形象地突出地展示出来。
(三)处理好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
指导性是军事报道的灵魂。荣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红一连”3名大学生战士被誉为新一代“白领士兵”》,就是一篇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效结合的佳作。报道撷取3名大学生战士在传承光荣传统和忠勇品质的基础上,接力开发复杂电磁环境下模拟对抗系统这一典型事例,“白领士兵”有“红色基因”作保证,又在科技知识上具有“起跑领先”优势,体现了中国军队士兵结构正在发生令人振奋的重大变革,展现了新时代士兵的崭新风采。这启示我们,士兵报道的指导性在于紧跟部队建设发展步伐、紧扣官兵关注重点问题,立起具有较强示范性和带动性的标杆,将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示范,使空泛的概念化为实在的样板。
三、全媒体时代提高士兵报道传播质效的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军队主流媒体提高士兵报道传播质效,要围绕唱响强军主旋律、传播强军正能量找准着力点。
(一)深入基层为报道注入源头活水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扫雷英雄杜富国》的作者先后深入云南边境扫雷现场、杜富国的家乡等,采访杜富国的战友、家人、邻居共50多人,所见所闻所感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大量的细节、饱含深情的故事、朴实的语言,将杜富国的故事娓娓道来,立起一个鲜活、立体、有情有义有担当的新时代士兵形象。由此可见,提高士兵报道传播质效必须下足采访功夫。军事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战位,挖掘新时代士兵有时代光辉的内在价值;要用全新的眼光和创新的思想去认识士兵,传播士兵形象;要适应媒介生态和传播理念发生的变化,从不同角度发掘与众不同的鲜活素材,为后期多角度、多维度建构士兵媒介形象奠定基础;要把重点放在发掘士兵身上特有的血性十足、无比忠诚的时代元素,展现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强军风采。
(二)用故事化叙事手法丰富士兵媒介形象
故事化叙事手法一般以小见大,通过再现场景、捕捉新闻细节、展现新闻情节、刻画新闻人物的方式,来挖掘人物心灵深处具有个性特征而又细致复杂的情感世界,使得新闻事实真实可感、有血有肉,对受众具有一定的情感冲击力。好故事往往需要透过细节来进行还原,用客观事实代替主观报道,增加真实性和可信度。如《解放军报》2022年7月26日稿件《战斗在“火山口”上》一文中,“这条淡淡的伤疤,星星点点留在王言传右小臂上,如同一枚永不磨灭的勋章,无声地述说着那段与危险‘掰手腕’的经历”。文章通过生动形象地细节描写,展现了主人公肩负重任的使命责任和久经考验的果敢勇毅,人物形象刻画立体真实。由此可见,善于抓细节是人物报道的圭臬。穆青曾说过:“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传神的细节可以使报道生动鲜活,触动读者内心。要善于抓真实典型的细节、凸显人物个性的细节、体现人物精神的细节。
(三)以多元化传播方式构建士兵媒介形象
新媒体在内容呈现上更加丰富多彩。士兵报道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根据报道对象、报道内容的特点,选择采用不同的媒介形态和文本,以多元化传播方式凝聚传播力量。比如,第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生死雷场 青春英雄》是一段广播访谈节目,它以现场访谈为主干,穿插了主人公多个康复治疗场景,让节目在静静的访谈之外有了一种动感。
士兵报道还应注重多视角叙事表达,塑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士兵媒介形象。《解放军报》的“兵说兵事”栏目、《解放军生活》杂志的“一封家书”“兵眼观察”栏目,注重士兵的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军旅故事、军营思考,塑造和呈现更加真实、生动的“自我”。这种“自我”呈现注重个性化表达,更加容易产生传播亲和力,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伴随着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利用“3D建模”科学技术呈现虚拟人物形象成为一种新潮流,给提高士兵报道传播质效增加了新的可能。比如,中国军号推出的全军首位超写实虚拟数字军人穆兰,将军事新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这值得其他军队媒体借鉴。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