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变化:让拥军故事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从《中国国防报》“百姓与国防”栏目看强国强军故事传播创新
摘要:百姓与国防的故事是强国强军故事的重要组成。本文结合《中国国防报》“百姓与国防”栏目创新实践,聚焦时代、受众、传播的变化,从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坚持内容为王、遵循现代传播规律三个方面,探讨提高新时代强国强军故事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中国国防报》;强国强军故事;人民战争;传播质效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百姓与国防从来就息息相关,百姓与国防的故事是强国强军故事的重要组成。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讲好强国强军故事带来机遇和挑战。讲好百姓与国防的故事,提高军事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于巩固和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汇聚强国强军力量有着积极作用。《中国国防报》“百姓与国防”栏目(以下简称“该栏目”),开栏10余年来,主动适应新时代打造新话语,聚焦时代、受众、传播的变化,推动理念、内容、形式创新,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探究其传播实践,对讲好新时代强国强军故事具有借鉴作用。
一、聚焦时代变化,让拥军故事与时代同行
“百姓与国防”,从栏目名称就在“小”与“大”之间架起了桥梁,让拥军故事与时代同行。
(一)通过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百姓与国防故事体现红色基因传承,承担国防教育功能。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讲好百姓与国防故事、弘扬军民鱼水深情一直是我军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革命战争年代,《大众日报》《晋绥日报》等党报党刊推出沂蒙六姐妹、马毛姐等一个个鲜活的拥军支前人物,凝聚起磅礴的胜战力量;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演员常香玉等人通过义演募资捐献飞机大炮,带动全国民众掀起支前热潮,有力支援了志愿军将士前方作战;进入新时代,王继才、卓嘎央宗姐妹为国守岛、戍边的故事唤起亿万人的家国情怀。
百姓与国防故事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这是革命战争年代,百姓拥军的真实写照。如今“米”“布”正悄然发生变化,如2015年5月8日该栏目稿件《江西青年QQ群景仰功臣化作具体行动 关爱抗战老兵志愿结网群》,讲述的是志愿者以“QQ群”汇聚,共同拥军的故事;2021年10月12日稿件《为军娃打造爱的港湾》则记录下江西省泰和县热心市民为现役军人子女提供免费托管服务的经历……这样的记录不仅让新闻更具时代性,也更有示范引导性。
(二)通过讲变的故事体现不变的深情
百姓与国防故事体现军民鱼水深情,激发强国强军动力。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百姓与国防故事讴歌军民一家亲的主旋律,凝聚的是军民同心谋打赢的力量。该栏目2017年4月27日稿件《让精神丰碑永立心间》,记录云南盈江地震后,村民与驻军官兵将烈士陵园与房屋、道路等基本设施同步重建扩建的镜头;2015年12月25日稿件《百名的哥相约军营送老兵》、2016年4月6日稿件《门巴老阿妈11年守护“兵儿子”》讲的是行业拥军和边防群众关爱官兵的故事,有边防官兵专门致信表示:从中不仅看到对先烈的尊崇、对牺牲奉献者的感恩,更看到精神和传统的传承—军爱民不惜流血牺牲,民拥军几多厚谊深情,这也激励着官兵扎根军旅奉献国防。由此可见,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用新故事来讲好老传统,让过去与现实相互交织,可以让人物和精神相得益彰,激发强国强军动力。
(三)通过典型人物展现强国强军时代风貌
兵民是胜利之本,百姓与国防故事体现全民国防观念。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长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强大的全民国防意识。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为此,《国防法》《国防教育法》都对坚持全民国防有着明确的规定。百姓与国防故事体现全民国防观念,该栏目刊发稿件中,以退役军人为叙事主体的占23%,革命后代占15%,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占22%,普通群众、社会团体和新型经济组织成员占40%,从人物覆盖上即体现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反映群众。由此可见,每个人的脚印如星,连缀成国家的璀璨天河;每个人是国家微小的一粒沙,千万人共同砌成不倒的万里长城;百姓与国防故事是缩影是见证,是强国强军故事的重要组成。
二、聚焦受众变化,让拥军故事拨动受众心弦
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需求、获得方式、审美情趣发生巨大变化。该栏目聚焦这些变化,为时代而歌,拨动受众心弦,抢占思想高地。
(一)直面泛娱乐化挑战唱响主旋律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造话题”,带有泛娱乐化倾向的军队结合部新闻屡见不鲜,诸如“兵哥哥求婚”“女军官嫁快递小哥”等博眼球的网文频上热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百姓与国防的故事牵动着民心,同时也警示我们,泛娱乐化倾向呼唤更多正能量。该栏目2017年7月13日稿件《为寻找英烈墓地,高速路停工3天》,讲述云南维(西)永(德)高速保山至施甸段修建过程中为抢救英烈墓地,高速路指挥部停工3天先寻找并迁墓的故事;2023年8月3日稿件《你守护烈士墓 我设奖育春苗》,讲述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横岗村村民79载守护新四军烈士墓,烈士家人设立奖学助学金回报乡亲这一双向奔赴的故事,均被多家媒体转发,不少网友表示“喜欢这样的新闻,是好故事,更有正能量”。实践证明,讲好百姓与国防的故事既要抓新闻亮点、聚焦热点,更要守住文心,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在内容上博观约取、呈现形式上积极稳妥、表达主题上严格框定。
(二)适应受众审美情趣变化打造走心之作
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口味愈加挑剔,讲好百姓与国防的故事亟需适应受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讲述能给受众打下深刻烙印的故事。该栏目2023年5月23日、6月20日先后刊发的《爱好收藏的“王木匠”》《从麦田飞向更远的地方》两篇稿件,讲述的都是民间红色收藏家的故事。前者凸显主人公“王木匠”王海军的“痴”—把执着专注的匠人精神用到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展馆创建上;后者反映的是主人公河北农民张长生的“倔”—排除万难,在获批后把报废旧军机机壳拉回老家,重新组装后送到学校、公园、街道,助力国防教育。两个人物不同的阅历、性格、特点等,让读者回味无穷。特别是两篇稿件中的主人公语言都有鲜明个性,如张长生所言“我从麦田里走来,能与飞机相遇,是注定的缘分。既然有这个缘分,我何不带着它们走得更远,让它们遇到更多喜欢它们的人呢”,让人看到一个可亲可爱的农民形象。这启示我们,在百姓与国防的新闻题材中,囿于老题材、老语言、老情节、老结构的情形并不少见,选材时如果仅以“给人给钱给物”的力度来评判价值,往往会出现脸谱化、套路化、呆板化等问题。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讲好百姓与国防的故事,要突出个性、精选落点,精雕细琢,塑造不同的“你我他”。
(三)聚焦民众关切传递时代最强音
百姓与国防的故事事关军地,涉及的人和事较为广泛和多元,宣传中应注重对“平”与“战”的准确把握,确保服务备战打仗的主基调不变。该栏目2022年7月14日稿件《为无名红军烈士守墓八十七年》讲述四川农民邱廷楷一家为烈士守墓的故事。文章将重点放在邱家父子守墓原因上—“红军将士将自己舍不得用的救命针毫不犹豫地给老百姓用,在战斗中更是为了老百姓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守好红军墓不仅是守住承诺,更是守住良心……做人不能忘本。”这看似普通的稿件,传递出时代最强音,服务备仗打仗始终是军事新闻传播的职责使命。百姓与国防的故事,发生在军地间体现鱼水情,需有铁血豪情的特征,不能为了凸显温度而丢掉锐度,为了制造泪点而软化意志。正如有官兵留言:“这个‘本’是红军官兵一心为民的初心,是人民群众‘滴水恩涌泉报’的感恩,也是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代代相传。”
三、聚焦传播变化,让拥军故事传得更广
全媒体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该栏目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做好新闻产品生产和推广,让百姓与国防故事走近读者,让拥军故事传得更远更广。
(一)小切口讲清大道理
百姓与国防,百姓不仅是身份上的定位,更是视角的定位,在视角上即体现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因此,百姓与国防故事反映的虽然是军民鱼水情深的大主题,但需要化大为小、拉远为近,在顶天立地中架起桥梁,通过“解剖麻雀”,引发共鸣。该栏目2023年9月12日稿件《兄弟齐上阵 入伍三个兵》,从一个普通家庭三兄弟的故事入手,讲国防义务与青年担当和成长;2023年4月18日稿件《“讲给孩子听,也讲给大山听”》,聚焦一名老区山村教师开展校园国防教育的实践,讲国防教育对丰润孩子精神家园的作用。上述稿件,既讲述了生动的故事,也塑造了有个性的人,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传播进入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日益明显的“微时代”,“落细、落小、落实”才能更好地阐释中国梦强军梦大主题。百姓与国防故事恰是于细微处见功夫,于微言中见大义,为激发强国强军动力找到 “微视角”。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用故事来说理、靠细节打动人,百姓与国防的故事传播才能更具感召力、穿透力和生命力。
(二)分众化增加受众黏性
全媒体时代,以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获取更多注意力、增加受众黏性成为讲好故事的必然选择。百姓与国防之间的故事,面向官兵,要起到激励士气、鼓舞斗志作用;面向大众,则要凝聚人心、聚集力量。同样是报道“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的家属肖嵌文,《解放军报》2021年8月8日刊发整版大篇幅人物回忆录《山远天高长相忆》,笔墨的重点在肖嵌文对两人相识相知相互扶持的回忆。“你守边防我守你”“作为红军的爱人,我从不觉得苦;相反,在红军的守护下,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红军的妻子”……感人情节在军内引起强烈反响,官兵感动之余,奋进豪情油然而生。《中国国防报》读者群面向社会,则从烈士合成照片入手,于2022年1月11日推出《新年,英雄有了“全家福”》,直戳普通群众泪点,让人泪目更让人钦佩,产生“军人必须得到尊崇,军属应该得到更多关爱”的感慨,烈士“全家福”合成图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要针对不同人群对新闻产品需求、喜好的不同,对新闻进行分类加工,提供差异化的新闻内容,并以特定渠道传播到目标人群中,这样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多平台传递好声音
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提高百姓与国防故事的传播质效,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该栏目2023年4月25日稿件《父亲的“宝箱”女儿的“嫁妆”》讲的是一名老兵将装有军功章等军旅生活荣誉和纪念的皮箱作为新婚礼物赠予军人女儿女婿的小故事,体现了一个普通军人家庭崇尚荣誉、传承奋斗的家风和精神。稿件刊出的同时,编辑将之重新编排,以《排长的嫁妆这么“贵”》为题在网络新媒体上推出,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并被多家媒体转发。该栏目2023年11月1日稿件《“小荣光,这里永远是你的家”》讲述胶东乳娘高丰爱和八路军乳儿“小荣光”80年的情感和牵挂,嵌入视频二维码,阅读量当天就超过百万。上述实践启示我们,讲好强军故事,要结合信息时代传播特点,不断延伸传播触角,在网言网语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花心思,在多样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通过做好适合网络平台推送的语言和风格转化,嵌入视频二维码等方式,让强军故事具“轻量化”“年轻态”的网上传播特点,拓宽传播平台和路径,宣传主流价值,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