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让红色经典历久弥新——全媒体时代红色经典出版传播创新论析
摘要:红色经典是无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结合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分析红色经典传播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的基础上,围绕打好舆论主动仗、创新传播体系、提供细分服务三个层面,探讨红色经典出版创新的现实举措。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红色经典;军事出版;传播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红色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生动记录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光辉历程,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理品格、思想意识和精神气质,是无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2023年12月3日,习总书记在江苏省盐城市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为红色经典创新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军事出版作为红色经典出版的主力军,推进全媒体时代红色经典出版创新,让红色经典出版历久弥新,成为军队出版单位的时代课题。本文结合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分析红色经典传播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的基础上,围绕打好舆论主动仗、创新传播体系、提供细分服务三个层面,探讨红色经典出版创新的现实举措。
一、红色经典传播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习总书记洞悉传媒发展大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新研判新论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用习总书记的论述来审视当前的红色经典传播,面临的挑战不可忽视。
(一)信息急剧膨胀,读者选择困难,红色经典面临吸引受众挑战
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种类和数量极大丰富,阅读资源极度充裕,过去“能不能读到”的问题,已变为当前“选择读什么”的问题。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阅读资源,面对即时化、碎片化的信息消费潮流,很多读者患上 “选择困难症”或陷入“信息茧房”。如何让不太具备流量优势且需要深阅读的红色经典在信息汪洋中突围而出,是一个现实挑战。
(二)网络高度发达,媒介深度融合,红色经典面临服务升级挑战
全媒体时代,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渠道、主体、功能等限制,快速、便捷、实时更新的电子阅读正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相比于纸媒,数字媒介有多种传播形式,更加生动形象,且能让读者参与其中,因此,接受度越来越高。红色经典出版创新,一方面要提高纸质图书的出版质量,坚持以读者为中心,通过装帧设计、文本排版、编辑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满足读者审美和便捷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时代要求,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红色资源加工、提炼、转化、演绎与衍生产品开发,如引进裸眼3D、AR/VR等技术立体呈现,以多元化的阅读形式,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三)快餐式阅读盛行,泛娱乐化蔓延,红色经典面临被边缘化挑战
全媒体时代,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阅读呈现“碎片化”“浅表化”趋势,这也导致了泛娱乐化蔓延。在流量经济驱动下,一些人打着还原历史、探究真相和学术研究的幌子,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肆意诋毁红色经典,歪曲、解构和虚化历史,攻击、丑化、污蔑英雄人物。比如,有人说雷锋故事是虚构的,有人质疑“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细节,有人说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剧痛违背生理学,有人污蔑江姐“作风不正”等等。凡此种种,不仅消解了红色经典的影响力,而且瓦解着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若任由其泛滥,红色经典传播空间就会不断受到挤压,舆论主动权就会不断被削弱,危害极大。由此可见,红色经典传播创新刻不容缓。
二、红色经典传播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用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来指导红色经典传播创新,应立足于全媒体时代传播特点和红色经典内容特色,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而不是盲目求新求变求全。
(一)处理好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关系
思想性与可读性就好比果核与果肉。果肉只是手段,果核才是目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做好正向引导,坚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思想性是红色经典的最大属性。突出思想性,目的是对读者进行引导,让读者汲取营养,进而影响读者。用红色经典的思想性做好引导,就是守红色经典的内核。红色经典是由翔实的历史事件、立体的英雄人物、曲折的演进过程共同组成,在传播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其内容的完整性,避免碎片化、片面化导致受众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以及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产生认知偏差,曲解红色经典的内在逻辑。二是与时俱进讲好故事,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产品让红色经典更加贴近读者。任何一种有目的的传播活动都希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传播效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的方式、策略和艺术。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对创作于特殊年代,表达主题、叙事范式、语言风格都带有历史印记的红色经典来说,将思想性寓于可读性之中,把故事讲精彩,让作品读起来有吸引力尤其重要。在讲故事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时代性,让处于历史长河中的红色经典故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性,让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让抽象的价值观念更加具体生动。同时,对红色经典呈现的演绎形式、传播手段和叙事方式进行拓展丰富,让其有更好的表达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红色经典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较好融合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可以说,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在于历史真实,感染力在于艺术真实。历史真实是确定的真实,是已发生的、未经修改的历史事实;艺术真实是模糊状态的真实,是创作者对生活表象通过提炼、加工、重组等创作活动生产出来的,用假设性情景来体现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够反映生活真实,但与生活真实存在区别。要将历史真实与创作者的主观情思融合起来。前几年,一些“抗日神剧”中出现的手榴弹炸飞机、徒手撕裂敌人等情节,既违背历史真实,也不是艺术真实,负面作用不容忽视。传播红色经典,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首要的是尊重历史真实,以历史真实为支撑“大事不虚”,同时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合理融合“小事不拘”,提高艺术表现力。
(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构成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以设计为例,内容是设计的起点和归宿,加上编辑、排版、印刷、装订,一本书从作者到读者经历了各方面协调努力的历程。为适应读者需求,设计不应限于封面,还应包括内容编辑、开本形式、厚度、重量感、材料、印刷和装订等维度。一本“形神兼备”的书籍,能微妙地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想法,让读者获得全方位的情感收获。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结合。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的是传承,是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只有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只有在创新基础上守正,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二是坚持纸质与数字融合。技术进步带给人类多元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数字阅读倾向不断增强,但纸质阅读位列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的“第一阵营”。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只是载体的传播方式不同,各有优长,各自给读者阅读带来乐趣。内容优势借助新型传播手段,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传播红色经典,应推进红色经典的“纸数融合”,在形态融合、产品融合中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三、红色经典传播创新的现实举措
守正创新是习总书记论述文化精神问题时反复提及、着重阐扬的重要内容。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归根结底要落实于传播实践,通过针对性地解决传播全链条上的现实问题,实现传播质效的提高。
(一)加强正向引导,壮大主流阵地,打好舆论主动仗
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内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潜在文化形态,与事实真相背离的造势与营销比比皆是,舆论斗争尖锐复杂,涉军舆情噪声杂陈。红色经典是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表现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追求和创造的超越一己之利的高远艺术境界,客观上具有历史与当下双重观照的重大意义。因此,应着眼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正向引导,壮大主流阵地,打好舆论主动仗,提高红色经典传播的时度效。一是要用心用情用力。用心就是不忘初心,真心认可红色经典精神内核并专心其传播;用情就是对红色经典有深厚感情,由衷喜欢热爱并真情实意传播;用力就是创新方式方法,以切实举措付诸行动。二是要构建全媒体传播话语体系。全媒体的发展开辟了红色经典新的传播模式、创新了传播途径、拓宽了传播渠道,也使得针对不同传播对象、传播场域采用不同叙事方式成为可能,而立体化多维度的传播能够更好地阐释红色经典故事和精神内核。三是要抓住时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能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讨论的先后顺序。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因此,红色经典传播要善于捕捉和把握特殊时机,用好重大时间节点,找准切入点着力点,主动设置议题,让红色经典成为热门话题、热门推荐,进入热门讨论,积极引导舆论,牢牢掌握话语权。
(二)借助数字技术,做好数字衍生,创新传播体系
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数字媒体,也就不存在全媒体。数字技术改变的不是经典本原和精神内核,而是衍生产品、呈现方式以及媒体的组织形态、运作机制。从创新产品到创新传播体系,是借助数字技术的主要目的。一是优化内容供给。内容是传播的核心竞争力,而红色经典的最大优势是内容。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内容的供给力,就是用优质的数字衍生产品和权威及时的信息在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提升抵达精度。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在信息汪洋中精准锚定、筛选潜在读者,实现全面汇聚与精准分发。三是拓宽传播渠道。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搭建集成开放、广泛多样的传播渠道,进而拓宽覆盖面,提高传播力。四是促进跨界融合。加强跨界连接、协同传播,将不同主体连接在一起,构成传播共同体,触达各领域端口、多类型用户,助力垂直类内容有效破圈、跨界传播。
(三)针对受众需求,找准突破方向,提供细分服务
全媒体能够通过多传播渠道、平台、载体进行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消费,涵盖受众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媒体手段、媒介形态,提供细分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一是确立用户思维。多种媒介元素、多元分发渠道,让红色经典更加直观化、人性化、便捷化,用户体验度更强、互动性更好、整合面更宽。这就要求,将单纯的读者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创造条件让用户参与传播,并以即时性、互动性作为创新传播的特征。二是手段上适应传播新形式。在传统媒体持续发力的基础上,发展新媒体传播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型的传播格局。三是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找准突破方向,提供细分服务,从受众易接受的视角切入,讲好故事,抓住受众情感共通处、情绪契合点,以共情产生共鸣,以平实直抵人心。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演绎,应在尊重原著,合理吸收原著精髓和美学内涵的基础上有所取舍与创新。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