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推动军队期刊创新发展新引擎——《军营文化天地》融合创新传播探析
摘 要:全媒体时代,纸媒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结合《军营文化天地》创新传播实践,从用户思维、平台思维、互动思维、分众思维等典型互联网思维角度,探讨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好军队期刊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军队期刊;融合创新传播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发展带来新机遇,也给新闻传播带来全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就互联网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
互联网思维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强调开放、平等、互动、协作、共享。对于军队期刊来说,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互联网”的媒介融合,更是“互联网+”的理念更新与开拓,它能够为选题策划、内容创新、品牌打造等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激发出新的活力。本文结合《军营文化天地》(以下简称“该刊”)创新传播实践,从用户思维、平台思维、互动思维、分众思维等典型互联网思维角度,探讨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好军队期刊的方法路径。
一、用户思维:“全员”办刊,多手段贴近基层官兵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军队期刊的最主要用户是广大官兵,该刊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要求,让官兵更多地参与到办刊中。
吸引官兵参与生产。官兵参与期刊生产,一方面是官兵作为作者直接提供产品,另一方面期刊为官兵设立方便参与、易于胜任的生产线角色,吸引官兵加入。该刊“当兵日记”系列漫画深受读者喜爱,官兵普遍反映其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性从何而来?编辑部定期向官兵征集身边趣事,随后围绕这些“小故事”“小情绪”进行漫画创作,反映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的栏目自然引起官兵共鸣。该刊特别策划“你的名字,我的热爱”曾引起各方关注,策划源起一篇基层来稿中提到某舰上军人为孩子起名颇具特点,编辑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带有浓浓家国情怀和儿女深情的细节极具吸引力,随即在此基础上推出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稿件。从来稿中挖掘选题、整合碎片、反思问题,改进或创新内容生产,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参与”是互联网发展的核心理念。全媒体时代,让用户更深更全面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可最大程度地提升传播效力。这种参与的主体应更广泛—从少数人参与到全员参与;参与方式应更便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快捷高效参与;参与环节更全面—从部分工作参与到全流程参与,包括策划、生产、传播、反馈各个环节;等等。
根据官兵需求定制内容。用户思维是一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的思维方式。对于期刊来说,官兵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在哪里,媒体的选题就在哪里。基层开展红色讲解员大赛和合唱排练,该刊即在“微课”栏目邀请往届大赛的获奖选手和合唱排练专家介绍方法经验;全民拍客时代,官兵对提升摄影技巧感兴趣,该刊“瞬间”栏目便在刊登摄影作品的同时附上详细的拍摄参数……按需生产,增强了亲和力吸引力,使期刊成为官兵的“良师益友”,进而增强了用户黏性。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树立用户意识,要尽可能贴近用户,了解其需求和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要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切换到用户角度,去领会用户的情感、心理上的深层需求;要从价值、便利、优选的维度去分析用户,满足其需要,实现用户价值的创造。
注重官兵体验开展引导。“以用户为中心”不是牺牲主体性和能动性,而是更加注重用户情感和用户体验并展开价值引导。2022年春节期间,该刊策划“在‘家’过年”专题,讲述官兵或军嫂在部队过年的故事,引导读者共情那份无悔坚守里的特殊团圆。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该刊策划专题“我的强军十年”,以第一人称讲述平凡个体的强军贡献,激发官兵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上述报道均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秉持用户思维,实现“全员”办刊,要壮大内容生产主体,让每名官兵成为“编外编辑部”的一员,建立起类别多样、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生产格局;要在报刊内容,尤其是在媒体信息触角无法抵达的新闻内容方面,开放新闻内容的采集,实现以更丰富多元的视角和内容来报道新闻;要让受众走近甚至走进媒体,参与到内容创作与传播中,成为新闻产品生产过程的重要一环。正如该刊在“编读往来”中所言:当所有人都觉得“天地”是自己的,“天地”才越是天地;当所有人把“天地”当成自己的“地盘”,“天地”才更广阔。
二、平台思维:整合办刊,多维度服务文化强军
平台思维是指以平台为核心,通过连接不同参与者,实现价值共创和共享的一种商业思维模式。该刊转变理念,围绕全媒体时代受众对军事新闻信息的多元需求,着力打造交流平台、资源平台、教育平台。
信息服务交流平台。该刊一方面注重以栏目为单元提供不同门类的信息服务。栏目设置涵盖主题教育、典型宣传、文化资讯、文化采风、文化言论,以及历史、科技、文学、绘画、摄影、设计、影视、曲艺等近乎军营文化的全部要素,以栏目为窗口,向受众提供各类军营文化信息、军旅文艺精品。另一方面,注重时度效,及时将原本局限于某一时空的信息传播给更多受众。如建军95周年之际,“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和第15届全军美展在京举办,该刊遴选其中展品进行文图展现,讲述文物背后故事,进行作品创作鉴赏,满足了官兵需求。这启示我们,平台思维是一种互联、互通、互动的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开放包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维,其关键词是连接,军队期刊信息平台建设要准确进行定位,注重信息效益最大化;要突出内容的汇集与筛选,精选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流入;要为受众及时提供相关领域的动态和成果,使其从中获得工作的启发与借鉴、生活的愉悦和启迪。
资源存储检索平台。该刊“晚会佳作”和“歌曲”栏目每期固定刊登军旅题材小品剧本和歌曲,并在军队相关网站上设有栏目,官兵可浏览下载期刊所有已发表歌曲和剧本,为基层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开展提供支持,备受官兵欢迎。由此可见,平台思维的核心是资源整合,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平台来对资源实现“重新定义”,或者说让资源实现“价值增量”,打造一个连接资源供需方的系统,为各方创造价值。军队期刊资源平台建设要突出作品的数量、分类,确保涵盖内容广泛、供给充足不断;要体现一定时效性,满足受众多样要求与更新需求;要完善技术平台支持,方便受众对资源的调取。
教育实践转化平台。期刊开展知识付费与线上直播培训,如今已不新鲜,以《三联生活周刊》的“中读”品牌及其训练营最为典型。该刊作为国防大学主管、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主办的一本全军文化类综合性期刊,借助自身平台,发挥文化特色优势与院校办刊优势,将军事文化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向更多官兵,为军事文化人才培养扩展了路径。最为突出的是该刊开设“微课”栏目,或以问答形式解答官兵具体问题,或将线上与线下课程内容分专题呈现,实现了以期刊为平台的“随营培训”。另一方面,优秀的教学实践成果,如歌曲、剧本、小说等,又反哺于杂志,实现了院校与刊物、教学与实践的有机循环。以上实践表明,军队期刊建平台可以连接不同主体,吸纳更多资源,促成信息流通,解决传统办刊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协同等问题,提高传播质效。
三、互动思维:开门办刊,多样态推动媒介融合
互动思维的核心在于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期刊的互动关系既有组织机构间的合作共赢,也有媒介形态间的跨界联动,还有传统的编读往来。该刊开门办刊,多样态开拓媒介融合。
跨媒介双向奔赴。传统媒体开设新媒体账号被视作一种典型的媒介融合实践,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是融合,而新媒体走入传统媒体也是融合。该刊将微信朋友圈、微博话题等引入刊物,开设“天地朋友圈”等栏目,实现了更加灵活的议题设置,增加了传统刊物的互联网基因。特别是“天地朋友圈”的创立,创意起因便是大量不符合杂志稿件体量要求和栏目定位的投稿,如何集纳其中具有一定价值的军营文化花絮,微信朋友圈的形式激发了编辑的灵感。“天地朋友圈”不仅移用了新媒体的形式,更注入了新媒体的灵魂,通过编辑参与评论,丰富了内容的呈现,也是全媒体时代编读互动的创新尝试。
跨平台联动。媒体同行既是竞争者也是合作者。该刊近年来与国防军事频道、中国军号等媒体积极开展合作,促成不同形态的媒体产品的转化再生产。国防军事频道大型系列特别节目《红心向党·强军故事会》(2022)中的强军故事,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我军获奖选手的科普讲稿,经二次创作刊登于该刊,助推优质内容的二次传播。该刊和“中国军号”客户端正在探索选题开发与人力资源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为他人作嫁衣、充实自家粮袋的“双赢”互动。
编读互动即内容。编读互动本身就可以成为内容,过去有不少期刊会刊登读者来信和编辑部回信。互联网时代,传统期刊仍然可以充分利用编读互动做好内容生产,并且可以借助新的平台、引入新的机制、运用新的方式。《人物》杂志在其公众号上进行一月一度“The Moment”主题图文征集,向所有读者征集当月难忘瞬间,成为该杂志的招牌栏目。该刊在其主办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组织暑期“边防行”活动期间,借助实体镂空封面和AR技术,策划了“天地邀你上封面”的官兵互动体验项目。目前该刊正在积极探索通过开办微信公众号、组织活动、开发文创等方式进一步加深编读往来,围绕众筹式内容生产开展更多尝试。
四、分众思维:精准办刊,多场景描摹读者画像
分众思维是指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传递和表达信息。该刊围绕精准办刊积极探索,多场景描摹读者画像,打造期刊品牌,吸引不同类型的读者。
军队期刊的读者主要是部队官兵,但部队官兵还区分不同军兵种和武警部队、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语言风格、内容形式,来更好地吸引和打动他们。这其实就要求对每一个选题、每一篇文章主要是给谁看做好思考和设计。该刊的读者群主要是基层官兵,面对这样一个面目模糊又清晰的年轻群体,编辑部对每一篇文章的读者都有一定的前置想象,如作为文化工作者节目排演的脚本,成为指导员教育课的素材,当作政治干部开展工作的借鉴,或者是官兵集合前可以随手一翻的书评,体能训练后可以阅之一乐的漫画,等等,有效吸引了官兵。这启示我们,对于军队期刊而言,分众思维恰恰体现的是杂志的“杂”,它不求读者将一本刊物从头看到尾,而是每名读者都对每一期期刊怀有专属于他的期盼,能够多方位地满足官兵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该刊还围绕分众思维来打造品牌,凸显期刊的品牌效应。一是突出“文”的特色,鲜明的内容板块设置、具有特点的选题、具有识别度的文风等都属其列。如在典型报道的同题作文之下,该刊尝试打出多角度深挖、多栏目参与的宣传“组合拳”。二是突出“图”的特色,如刊头字体设计、封面用图、原创设计的生肖福字日历插页等。三是突出“形”的特色,主要是全刊的内容组织方式、刊物与读者建立联系的方式等,如对标大刊的设计排版等。打造品牌,按互联网思维的理论来讲,属于其中的品牌思维,其目的最终还是为用户服务,实现精准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该刊围绕分众思维打造品牌,实际是把分众思维落实到传播中的具体体现,是分众思维的延伸,从而让期刊在不同读者心中建立起一种风格认知,能够使期刊在众多刊物中具有辨识度,形成自己的文化风味,增强期刊的吸引力。这值得其他军队媒体借鉴。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