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耘:让军地结合部新闻凸显时代精神——全媒体时代军队主流媒体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探析
摘 要:军地结合部历来是新闻传播的富矿。军队主流媒体要直面挑战,深耕细耘,坚持融合思维,遵循传播规律,用好全媒体手段,让军地结合部新闻彰显时代精神,提高传播质效。
关键词:军地结合部;讲故事;创新传播
2023年是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双拥”是指地方开展拥军优属、军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的总称,活动发生在军地结合部,历来是新闻的富矿。从1943年《晋察冀日报》宣传的大摆地雷阵的 “民兵爆炸英雄”李勇,到1950年《新华日报》报道的渡江战役中奋力摇橹送解放军战士过江的“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再到1979年军地主流媒体宣传的民兵参战支前典型“女民兵神炮手”段国兰、“英雄十姊妹”民兵班,以及近年来《解放军报》宣传的李延年、张富清、王继才等英模人物,被广为传颂,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佳话。
实践证明,围绕“双拥”活动产生的军地结合部新闻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不可或缺,对提高战斗力的贡献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媒体时代给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带来机遇和挑战。军队主流媒体要直面挑战,深耕细耘,坚持融合思维,遵循传播规律,用好全媒体手段,让军地结合部新闻彰显时代精神,提高传播质效。
一、军地结合部具有讲好故事的特殊优势
我党我军的新闻传播实践充分证明,军地结合部具有讲好故事的特殊优势。
(一)军地结合部故事丰富多元
军地结合部的故事涵盖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国防教育、交通战备、人民防空、抢险救灾、退役军人事务等领域,资源丰富,其中不乏好故事,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有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2022年8月13日《解放军报》刊发通讯《“蓝天娃”牵手“延安娃”》,讲的是空军机关及蓝天幼教系统支援延安市学前教育的故事,展现的是人民军队帮助老区做好脱贫攻坚下篇文章的努力;2023年4月8日《解放军报》刊发稿件《“微心愿”背后的双拥情》,记录了一组基层双拥的小故事:帮助新兵到外公老部队服役、让军嫂带娃上班两不误、协助抗美援朝老战士穿上当年式样的老军装等,展现的是红色血脉的传承、拥军举措的创新、崇军风尚的形成。由此可见,来自军地结合部的故事丰富多元,其背后蕴含的思维、理念、情感,能与受众实现共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对国防、军队和军人的认知认同。
(二)军地结合部故事受众面广
讲故事,归根结底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前所述的先进典型,均引起强烈反响。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军地结合部的新闻,虽然不是典型报道,但影响依然很大。如2023年2月23日《中国国防报》一版刊发的通讯《中国女排队员与海岛女民兵“同框” 赛场战场,铿锵玫瑰同芬芳》,讲述中国女排队员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雷公山女子民兵哨所军训的故事。中国女排屡次为国争光,备受国人瞩目,采写刊发这组新闻,借女排之“光”,让民兵走到聚光灯下,展示“你为国拼搏不惧强手,我爱国尚武敢打必胜”的风采。稿件刊发后,被中央地方多家媒体转载。类似的新闻,往往成为媒体的“抢手货”。实践证明,尽管全媒体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但军地结合部故事“军”和“民”的兼容,使其传播面能够跨越军地,覆盖多个年龄段,受众面广。
(三)军地结合部故事思想厚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故事的精彩,既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更在于它带给人们思想的震撼、境界的升华。 2022年9月26日《中国国防报》一版刊发的稿件《后浪奔涌,汇入强军大潮》,记录的是征兵工作的变化,展现的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国防意识逐步增强、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的面貌,被多家媒体转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向世人展示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形象,是军队主流媒体的职责。而强军之“强”,不能只是自我定义,更要放进历史长河、世界舞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也就是说,如果只聚焦军营本身,“强军之歌”如同只有一个声部,加入军地结合部新闻,从时代的、社会的眼光看军营和军人,如同包含多个乐章的交响曲,就会让新时代“强军之歌”更加丰富激昂。
二、军队主流媒体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面临的挑战和需把握的原则
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传播内容更多样化,传播规律也出现了新变化。对军队主流媒体来说,要把军地结合部故事讲新讲活,必须直面挑战、把握好相关原则。
(一)军队主流媒体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面临的挑战
2015年一则题为《“兵哥哥”千里求婚》的微博一度登上各大网站头条,随后出现的“‘兵哥哥’四处借钱”“‘兵哥哥’表白多名女生”等信息直接影响军人形象。不久,宁波公安传出消息,这名“兵哥哥”实为社会人士冒充军人诈骗。在军地结合部,此类谣言、虚假信息并不鲜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军队主流媒体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面临一些新挑战。
主要表现在:一些网络媒体,片面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忽略新闻本身的事实报道;个别媒体为吸引眼球和关注,夸大既定事实;还有的则曲解正面报道,断章取义;更有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战场搬到了互联网上,编造谣言或借助负面事件煽风点火,进行炒作,试图将“火”通过军地结合部引向军营,诋毁、贬损军队和军人形象;等等。
这警示我们,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军队自带流量但相对封闭,军地结合部便被一些人视为可以打“擦边球”的地带。这就更凸显了让更多军地结合部正能量新闻加入“强军故事会”的重要性。
(二)军队主流媒体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需要把握好的原则
全媒体时代,军队主流媒体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要在“结合”上下足功夫。
坚持军和民的有机结合。2022年9月7日《人民武警报》一版刊发照片《飞架生命桥》。当时,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突发6.8 级地震,武警四川总队官兵全力投入救援。照片呈现的是官兵们用树干搭建简易便桥,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村民转移的瞬间。照片被多家媒体转发,形成“从飞夺泸定桥到飞架生命桥”的网络热点话题,浏览量高达数亿人次。有网友感慨:“时空转换,还是那支将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军队。”这启示我们,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军队主流媒体既要呈现发生在地方但和部队官兵密切相关,且能反映当代军人精神风貌、再现军人英雄主义主旋律的稿件;也要报道发生在军营但与社会大众密切相联,体现新时代军民鱼水深情的新人新事,助推军爱民、民拥军活动走深走实,向全社会输送正能量。
坚持真实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结合。2021年1月7日《中国国防报》一版刊发消息《伤残老兵喜获新年礼》,讲述云南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牵线社会力量为在保卫边疆战斗中失去双腿的一级伤残军人吴长军装上更适体的假肢的故事,在线上线下引起强烈反响。这个故事源于几年前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四位参加过保卫祖国西南边陲战斗的老兵相聚,加起来总共只有三双眼睛、一条腿。老兵伤残的身体和灿烂的笑容感动了无数人。记者持续追踪,记录下老兵的自强不息,也记录下社会各界对英雄的敬意和关心。由此可见,传播力归根结底来自于传播内容,只有真实的、富有个性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但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千头万绪的新闻线索中找到流量焦点,就需要具备敏锐的发现力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将真实的故事以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
坚持指导性和服务性的有机结合。2023年5月,新修订的《征兵工作条例》施行,其中明确征兵初步体检结果在全国范围内互认。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征兵服务质量的好事,然而如何操作,各方莫衷一是。同年5月18日,《中国国防报》一版刊发稿件《异地互认:聚焦一项征兵新政》,以新闻调查的形式,对江西省吉安市试行“异地体检结果互认”机制一年来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帮助兵役机关和应征青年厘清了方向,受到各方欢迎。实践证明,为国防服务、为广大军人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军队主流媒体传播力的第一来源,提高军地结合部新闻传播质效,军队主流媒体应在指导性和服务性上下功夫。
三、全媒体时代军队主流媒体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的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军队主流媒体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必须紧盯全媒体时代的“全”,把文章做精。
(一)树立融合思维,把故事讲新
全媒体时代,公众获取信息渠道发生变化,由“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军队主流媒体抢抓军地结合部新闻,必须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2022年11月19日《战略支援报》刊发记录战略支援部队某旅士兵典型唐武祥事迹的稿件《当爱情遇到“兵王”》引发强烈反响,《解放军文艺》杂志在此基础上再创作2.2万字中篇报告文学,针对近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专门制作成有声读物在喜马拉雅FM播出。受众反映,作品能听能看,有亲情、爱情、战友情,有泪点、触点和燃点,细腻生动、真挚感人,让人读了还想读。该文的实践启示我们,好的内容需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起到预想的宣传效果。全媒体时代,实现有效传播必须了解用户是谁、在哪里,他们的特点、痛点、痒点、需求点是什么。只有树立融合思维,把受众当成用户,变作品为产品、变单向传播为多元交互、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进而生产制作出更适合的新闻产品,才能把故事讲新,更好地吸引用户,达到更优的新闻传播效果。
(二)遵循传播规律,把故事讲活
2022年8月2日《空军报》一版刊发《“鲲鹏”送我学飞行》一稿,反映空军首次使用多架运-20飞机,集中运送新录取飞行学员到空军航空大学报到的经过。作品刊发后,在军地引发热烈反响,数百家媒体刊播了相关报道。究其成功经验,在于它遵循传播规律:巧抓时间点—恰逢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和高考送学,空军首次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接新生,社会关注度高;把握交汇点—稿件以大时代为背景,以飞行梦想为暗线,巧妙穿插运用88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陶伟对飞行学员的寄语、飞行员曹鹏与飞行学员的约定,以及承载梦想的“特殊登机牌”,多维度展现这一新闻事件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内涵;形成共鸣点—展示新时代人民空军形象和人民群众对空军建设发展的支持和关注。由此可见,遵循传播规律,才能把故事讲活。要把握好时机,拓展报道领域;要避免概念和口号,凸显媒体的价值取向;要根据用户需求不断调整传播策略,精准定位;要拓宽视野,多视角讲好军地结合部故事。
(三)用好全媒体手段,让故事传得更远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适应这一变化,把握全媒体时代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把军地结合部合适的内容通过恰当的形式传播给受众,才能达到更好传播效果。2021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媒体推出《寻访英雄》之《寻找战友》特别直播活动—一场跨越70年的重逢,对此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它讲述的是两位9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终于相见的故事,使用直播这一更具代入感、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吸引65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相关话题阅读量达4.1亿,全网曝光量达5.97亿,相关话题引爆全网,成为一场“现象级”的媒介事件。直播不仅帮两位老战士完成了多年的心愿,也让受众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更多的感人故事。这启示我们,要让军地结合部故事传得更远,军队主流媒体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要多渠道多平台融合发展,形成传播矩阵;要通过多元的报道形式和更丰富深刻的报道内容,诠释好媒体责任。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