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值班主编 张和芸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情景相融:凸显军事新闻的阳刚美——沈蔚战地通讯《雪夜的袭击》采写探析

作者:田 磊 崔家堂 戴志伟

摘 要:沈蔚是抗战中牺牲的著名战地记者,其战地通讯《雪夜的袭击》既有真挚朴实的情感描写,也有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画面呈现,可谓情景相融,凸显出军事新闻的阳刚美。本文通过赏析该文,探讨军事新闻改进文风要把握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为军事记者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沈蔚;《雪夜的袭击》;文风;阳刚美

沈蔚是抗战中牺牲的著名战地记者,21岁投身革命,先后担任冀中区委机关报《冀中导报》编委委员、通讯联络科科长,冀中通讯社副社长等职,26岁壮烈牺牲。他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6月25日第6期的战地通讯《雪夜的袭击》(以下简称“该文”),真实记录了一支八路军轻骑队,长途奔袭日军车站重创日寇的英雄事迹,既有真挚朴实的情感描写,也有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画面呈现,可谓情景相融,凸显出军事新闻的阳刚美。

阳刚,指雄伟刚直的风格。军事新闻通常反映的是与军事活动、武器装备、军人训练生活等相关的信息,本身就具有刚毅元素,凸显其阳刚美,既是其独特风格的体现,也是提高传播质效的需要。本文通过赏析该文,探讨军事新闻改进文风要把握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为军事记者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一、还原现场,让画面充满“战”味

现场感是新闻真实性的具体体现。该文中,沈蔚用充满“镜头感”的文字,以“实况转播”的方式记录下这支八路军轻骑队鲜为人知的战斗行动,让画面充满“战”味。

营造多维度战斗实况。“‘杀,杀’的狂呼,子弹的尖叫,冲破了狂啸的寒风……”该文中,短短几句,以电影镜头的叙事方式,把战场的残酷环境和战士遇敌后英勇无畏的精气神描绘得淋漓尽致,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维度镜头特写,给读者极大震撼。这与沈蔚深入一线采访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军事记者践行“四力”,就要睡一睡战士的床铺,端一端战士的饭碗,多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休息娱乐,选取“硝烟弥漫”“战舰列阵”“桨叶飞旋”等饱含战斗气息的特写镜头,记录练兵一线充满“战”味的故事,努力采写出有阳刚之美的军事新闻。

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风雪打着面颊,舐着耳朵,有些刺痛;……棉絮挡不住塞北的寒风,筋肉紧缩着。大家拉紧了缰绳,腿贴在温暖的马肚上……”该文中,耳朵在寒风中冻得“刺痛”、棉衣内的筋肉冷得“紧缩”、腿贴在马肚上的“温暖”,冷与暖的鲜明对比,凸显出雪夜的极度寒冷以及战士的坚韧不拔,带给读者深度沉浸式阅读体验。对军事记者来说,采访时要引导官兵讲述在练兵场、演训场的真实感官体验,将读者沉浸式带入到官兵摔打磨砺谋打赢的成长历程中,多维感官体验酸甜苦辣,增强认同感,营造备战打仗的浓厚氛围。

塑造生动鲜活人物形象。“‘同志们!三十五里走过了,离苏集车站还有五里。’排长的话轻轻地,大家压着气,一声不响。‘这五里要步行,大衣不要穿!’” 该文中,排长“轻轻”的小心语气,“这五里要步行”“大衣不要穿”的细致提示,既凸显出气氛的紧张,也刻画出排长经验老道、行事谨慎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军事记者采写新闻时应杜绝想当然替官兵“发言”,而要认真倾听、记录官兵们的大白话、俚语、口头禅等,呈现给读者充满“兵味”“战味”的兵言兵语。如《解放军报》刊发的人物通讯《孙铁锤传奇》中,孙铁锤婉拒两姊妹提亲,“金花配银花,葫芦配南瓜,不中不中!”歇后语和河南方言使其憨厚老实的形象让读者过目难忘。

二、精选细节,让受众“走进战场”

人物因细节而丰满,故事因细节而生动。沈蔚在该文中对人物、环境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受众带进了“战场”。

精选战斗场景细节。该文中,将敌碉堡具象刻画为一只“巨兽”,“披着白色的毛,黑洞洞的巨大的嘴和巨大的眼在急待着血的犒赏”凸显出敌人的嗜血残暴,“手榴弹爆裂了,大地震动了,巨兽战抖了……”激烈的战斗场景刻画,压倒性的战局对比,凸显出战士们杀敌的英勇无畏。对军事记者来说,要让军事新闻凸显阳刚美,在常规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上,可以采用比喻、类比、通感等修辞手法,把官兵们遇到的恶劣作战环境、面临的困难等,具象化为“拦路虎”“磨刀石”等;把官兵们激昂向上的精神状态具象化为坚不可摧的磐石;等等。

精选渲染氛围细节。“深夜,没有月,也没有星。盖遍了雪的原野,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银光。”“路旁的树木,透过竹丛似的雪丝,在模糊中移动着……” 该文中,通过对景物细节的刻画,营造出雪夜战场肃杀的气息,渲染大战在即的紧张氛围,吸引读者深入阅读。由此可见,军事记者要“身入”演训一线,坐一坐颠簸的运输车,吃一吃混着风沙的饭……亲身感受高原、海岛、林海雪原等恶劣环境下官兵的训练和生活,展现部队紧盯训练薄弱环节从严从难练兵的崭新风貌。

精选支撑故事细节。“第三班留下来,看守马匹,担任警戒”“还有一里路,敌人没有警戒,都睡在票房里” 该文中,沈蔚用排长、尖兵的话语串联起隐蔽接敌、侦察敌情等关键节点,还原了战斗全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对于军事记者而言,要学习军事理论,如对演训如何开展,以及人员、装备、数量、质量等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进而串联起故事,呈现故事细节,把“战场”写实写活。  

三、蕴含情感,让军心士气跃然纸上

新闻界有一个普遍共识,要想感动读者,必须先感动自己。该文中,沈蔚将对八路军将士的崇敬、对胜利的无限渴望、对敌人的愤恨融入笔端,让军心士气跃然纸上。

蕴含崇敬官兵之情。“血,滚热地烧遍了整个身子,额角上的青筋暴胀了”“今晚我们的任务定要叫这两小队敌人一个不留,一个不留” 该文中,沈蔚通过“血”“滚热”“一个不留”等词语,抒发了对这支轻骑队的崇敬之情,让读者认识到这支轻骑队的“不一般”。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军事记者要怀揣对广大官兵的崇敬之情,展现他们摔打磨练提高战斗力的生动场景,讴歌官兵无私奉献等高尚情感,凸显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形象。

蕴含渴望胜利之情。“大家咬着牙,铁锚似的手紧抓着手榴弹”“猝然,大家跟着排长猛地跳过木栏,冲上前去,手榴弹对准了巨兽的嘴眼……” 该文中,沈蔚将对胜利的渴望融入八路军战士和敌人激昂战斗的细节,宣扬我军一往无前的战胜底气,为根据地军民顽强反扫荡积累了信心。对军事记者来说,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的战略要求,深入挖掘部队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的典型,讲好部队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的故事,助推部队战斗力的跃升。

蕴含保国安民之情。“它蠢然地蹲在卫护铁轨的栅栏背后……”“巨兽战抖了,……从巨兽的心脏中传出一阵阵的悲鸣” 该文中,寥寥数语,揭露了日寇残暴罪行,表现了沈蔚对敌的刻骨仇恨。这类爱憎分明的文字,在沈蔚的其他稿件中也时常出现,如《谁能忍受》一文中,“这不共戴天的仇恨啊”,既是对日寇残暴的控诉,更是保国安民的呐喊。当前,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虎视眈眈,我国周边局势波谲云诡,军事记者要站稳政治立场,针对美西方恶意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等行径,果断亮剑,旗帜鲜明地揭露其丑恶嘴脸,宣扬我军常态化巡航领海、派遣维和部队执行维和任务等正义行动,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

(作者单位: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