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值班主编 张和芸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全媒体时代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研究

作者:何易雯 柳 竹 赵卓萍

摘 要:全媒体时代,网络涉军舆情呈多发态势,极易成为挑动民众情绪的爆点燃点,如何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意识形态斗争、网上舆论斗争、信息技术赋能三个方面,探讨全媒体背景下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的现实举措,以期为营造良好网络涉军生态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人民军队;形象维护

人民军队素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热爱和尊崇。2023年5月,某文化公司演员李某某在演出中发表严重侮辱人民军队的言论,在网上引发舆情。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加之人民军队特殊的政治属性和地位作用,网络涉军舆情呈现多发态势,极易成为挑动民众情绪的爆点燃点,如何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意识形态斗争、网上舆论斗争、信息技术赋能三个方面,探讨全媒体背景下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的现实举措,以期为营造良好网络涉军生态提供借鉴参考。

一、直面时代挑战,抢占意识形态斗争制高点

当前,人民军队形象正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从信息传播领域看,社会正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涉军元素的负面炒作将会影响人民军队形象。从军事国防领域看,我军正迈向“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涉军话题的不实报道可能损害人民军队形象。从意识形态领域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进程,敌对势力的软性渗透试图污化人民军队形象。

(一)筑牢网络安全防线,警惕敌对势力渗透破坏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近年来,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在网上消解、破坏、污化人民军队形象,雇佣网络写手和水军恶意诋毁抹黑民族英烈、散播涉军不实信息,其根本意图是对我意识形态进行隐性渗透和软性杀伤,进而威胁我总体国家安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迫在眉睫。要教育引导官兵从思想上绷紧网络安全这根弦,自觉增强防范意识,守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关。加强典型案例教育学习,帮助官兵充分认清敌对势力网络渗透套路和惯用手法,增强政治敏感和理性辨别,不信谣、不传谣,敢于同不负责任调侃、抹黑、诋毁人民军队形象的行为作斗争,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

(二)锚定精神信仰高线,展现人民军队良好形象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是克敌制胜、拒腐防变的决定性因素。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拔根”的激烈较量,教育引导官兵不断强化精神支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不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打牢思想政治根基,避免落入敌对势力错误思潮陷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凝聚起爱党爱国、强军兴军的磅礴伟力,不给敌对势力任何可乘之机。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军队的“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激励官兵投身火热的强军兴军事业。弘扬主旋律,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展示人民军队良好形象,做大做深“流量池”,有力回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营造良好涉军网络生态

网民已成为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这启示我们,维护人民军队形象要持续走深走实网上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网民主体作用,增进军民鱼水情,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生态治理。如前所述的某文化公司演员李某某在演出中严重侮辱人民军队问题的暴露,正是来自网民的举报;2021年2月,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事迹被报道后,一天之内有12个正能量话题冲上网络热搜榜,这均表明人民军队良好形象早已根植于人民内心。从近年涉军话题的传播情况看,还有不少网红、主播自发利用其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多种方式传递网络正能量。军队有关部门可适当遴选政治过硬、专业突出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作为意见领袖,引导其成为处置涉军舆情、维护人民军队形象的快速反应力量,借力发力、借船出海,营造良好的涉军网络生态。

二、回应现实关切,抢占网上舆论斗争主导权

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个人层面看,人民军队形象直接关系军人切身利益;从社会层面看,人民军队形象直接关系党政军民团结;从国家层面看,人民军队形象直接关系总体国家安全。全媒体时代,人民军队形象维护不仅要靠“做”,还要靠“说”。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舆情发酵的策源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必须抢占网上舆论斗争主导权、话语权。

(一)未焚徙薪,策略谋定涉军舆情处置预案

军队自带“热搜”和“流量”,行为言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给人民军队形象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因此,在应对处置中要做到积极防御与主动引导相结合。要进一步加强军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专业力量建设,确保涉军舆情的日常监测与分析研判能及时上报,并能拟制处置建议,有效辅助决策支撑。要优化完善涉军舆情突发处置机制,分工细化舆情应对、处置和善后等各个环节,确保处置应对及时妥当。要进一步加强军地协作机制建设,能第一时间与公安、宣传、网信等部门沟通联系,确保在线索查证、要情会商等方面能密切协作,聚合军地优势,积极有效引导舆论。此外,进一步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军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言人制度,对涉及我军动态、军队形象等重大问题进行权威发声、主动释疑、积极引导,赢得了国内外舆论一致好评,下一步要针对形势任务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二)多措并举,探索优化军队形象的培塑路径

全媒体时代,我军形象更趋于公开,聚能效应被进一步放大,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传播和塑造人民军队形象。要充分发挥军队媒体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讲好人民军队故事。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发布重大演习演训等方面的权威信息,向国内外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同时,要通过挖掘能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的鲜活事例,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塑造“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形象。要顺应网民获取信息方式、习惯的变化,畅通完善互动交流渠道,按照相关规定,用好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与网民常态交流互动,及时回应关切,有效化解可能出现的误解矛盾,最大限度压缩负面舆论空间。要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地位,鼓励官兵利用社交平台账号转发传播军队媒体公开报道的我军先进典型、英雄事迹、训练生活等优质内容,进而提高军事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修炼内功,强化提升军人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军队官兵网上社交活动频繁,其朋友圈、社交账号等可能成为涉军敏感信息的发布源,如果管控不当,可能导致人们对军队形象产生负面看法,进而引发舆情。2016年某军人为女友剥栗子的军装照被发到网上,“别人家的男友”这个话题冲上网络热搜榜,军装照、军人秀恩爱等周边话题在网上网下、军内军外引发诸多议论,不少涉军谣言甚嚣尘上。这警示我们,要严格军队军人形象管理,严明涉军信息发布纪律,强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保密纪律,进一步细化媒体社交规范性手册等相关文件,指导官兵依法依规开展网络社交,明确网络社交的底线和边界。同时,针对部分军人面对媒体应变能力相对弱这一实际,有针对性开展舆情应对相关课目训练,帮助官兵掌握舆论传播的特性、规律和舆论应对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其媒介素养,有效展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良好形象。

三、培塑传播形象,抢占信息技术赋能新优势

技术革新赋能为全面塑造人民军队良好形象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从传播技术上看,掌握现代传播理论和智能传播技术,有助于军队形象的高效能培塑传播。从传播手段看,通过展现虚实融合、万物互联的信息传播形态,有助于军队形象的立体化培塑传播。从传播平台上看,整合新旧媒体平台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军队形象的多维度培塑传播。

(一)利用“政治+技术”,实现人民军队形象的高效能培塑传播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平台、卫星互联网、5G等技术在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存在不可预知的政治风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网络霸权和媒体优势,对我不断进行攻击、抹黑和妖魔化宣传。对此,我们在坚持用正确舆论导向“铸魂”的同时,也要用好先进技术“塑形”,确保国内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不断巩固拓展,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延伸。有效运用传媒新技术、新载体、新形式,应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国内国际民众关切需求,使用全媒体手段创新讲好军队故事,在国内外媒体平台实现实时推送和精准传播,对国外不实报道给予及时澄清、主动释疑。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坚持严把网络信息闸口,严防境外有害信息倒灌,打造自主可控网络体系,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给予不实负面信息有力回击。比如,可进一步探索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来识别和发现网络涉军舆情,建立负面信息预警机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程序开发“谣言粉碎机”系统,对谣言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识别,从而实现拦截溯回。

(二)利用“创意+技术”,实现人民军队形象的立体化培塑传播

全媒体时代,充分运用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做好人民军队形象传播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现实需要。我们可以依托媒介技术和网络圈层的内聚效应,从创意和技术层面双向发力。创意上,立足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良好形象,深度挖掘能够引发与民众情感共鸣和关系认同的素材资源,精心打磨内容文本,最大限度凝聚不同圈层人群,特别是青年人圈层,实现扩圈传播。如反映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事件和人民军队发展历程的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在二次元传播火爆出圈,卡通人物兔子形象也成为了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军人的形象符号。技术上,合理利用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技术洞察圈层传播的属性特征,理解他们对个体交往、情感共享以及对社会信息等方面的需求,尝试通过军事游戏、虚拟人制作等新型媒介形式开展军队形象的立体化传播培塑。比如,军地共同打造的《光荣使命》《九星战机》等军事题材网络游戏,打破了物理空间限制,为玩家提供了更多军事方面的沉浸感、参与感和互动感,深受广大青年官兵和军迷喜爱。

(三)利用“平台+技术”,实现人民军队形象的多维度培塑传播

人民军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数字信息技术为其挖掘、再现、重构以及创造性呈现、创新性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5G等前沿技术和AR/VR、MR、短视频、直播等融媒体手段,打造导向鲜明、形式鲜活、角度新颖的军队形象宣传产品,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传播矩阵,让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相连,增强沉浸式体验感。比如,解放军出版社推出的《星火燎原》系列融媒体产品,采取纸电声一体、线上线下同步,纸质书和新媒体结合,有宣传片、微视频、动态沙画、动态漫画、海报等多种呈现方式,实现可听、可看、可互动,让军队形象更加鲜活,便于民众共鸣、共情。又如,湖北省军区某新兵团利用网络平台直播技术,对新兵的训练、工作、生活进行为期3天的现场直播,收看人数超过1亿人次,弹幕量达到4500万余条,对展示塑造人民军队良好形象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舆论引导效果。

(作者单位:31568部队、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31539部队)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