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心理创伤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 要:战地记者作为战争亲历者,承受着多重心理压力。本文在分析战地记者心理创伤的现实表现和面临的心理压力的基础上,围绕健全完善战地记者心理创伤防护研究体系、提前做好个人防护与准备、要高度重视战地记者心理健康问题、营造关心战地记者工作条件和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等四个方面,探讨战地记者心理创伤防护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战地记者;心理创伤;防护
战地记者作为战争亲历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承受着多重心理压力。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3年1月的一篇报道称,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福尔克尔·蒂尔克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说:“记者的生命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问题。过去十年来,超过1300名记者殉职。”做好战地记者心理创伤防护,成为军事新闻传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战地记者面临的心理压力与威胁的同时,探讨预防战地记者心理创伤的应对策略。
一、战地记者心理创伤的现实表现
加拿大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战地记者比普通人遭受心理创伤的可能性高3倍多。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140名至少参加过一次突发性战争报道的记者同没有参与过任何创伤性报道的107名记者分别进行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测试。结果表明,经历过战争报道的记者在PTSD测试得分上明显高于对比组,战地记者中有20.2%被诊断患有PTSD,10.1%达到抑郁标准,19.8%患有其他心理疾病。
创伤性再体验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回避和麻木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人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警觉性增高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产生对世界和自己的负面想法,降低甚至丧失对喜爱活动的兴趣。
二、战地记者面临的心理压力
据相关组织研究显示,在4个战地记者中,至少有1个接受过战后心理治疗。其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来自战争的多种心理反应。现代战争已经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战争本身对于战地记者身心的影响相比于非战争军事行动要来得更猛烈。大量高科技武器所带来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使得战地记者无法摆脱对高技术战争的恐惧,以及苦于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加之目睹战争所造成的灾难性毁灭和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对个人生死的担忧、对家人的思虑等,都会导致战地记者产生厌战、惧战、恐战等心理。有研究显示,亲眼目睹双方官兵、平民或同事的死亡所产生的创伤性应激障碍,对战地记者的心灵伤害难以修复。
二是来自专业的多方面压力。战地记者要承受来自军事、政治、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对战场新闻报道的专业挑战。这主要体现在如何更加审慎地评论和分析战情,如何在纵横交错的信息中加以辨别并报道事实,如何平衡国家、军队以及个人利益等,都会困扰其心智,影响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判断。
三是来自恐怖活动的威胁。战地记者对于战场情况与态势的报道往往会影响国内外舆情,甚至可能会影响战争的走向。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战地记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的交战双方的国家或者组织,为争夺话语权,可能有预谋、有针对性地对战地记者实施绑架或胁迫,以达到报复、交易或传递特定声音的目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报显示,记者因报道立场受到伤害的比例显著上升。如最近的一次是在2023年4月2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一家咖啡馆里发生的爆炸案,网名为“弗拉德连·塔塔尔斯基”的战地记者在爆炸中身亡。此外,战争结束后的无序状态下,失败一方往往不遵守规则,使得战地记者受伤害的风险大大增加。
四是来自战场特殊环境的压力。战场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常导致战地记者陷于道德困境的内心挣扎中,容易降低战地记者的职业认同感。战地记者往往要面临的是先完成报道任务还是选择第一时间开展救援。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赫特韦曾说:“作为摄影师,最痛苦的莫过于觉得自己的一切名声和利益,都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上。这令我每天挣扎不已。”战争结束后,战地记者的采访让采访对象不断回忆战争悲痛可能对其造成二次伤害,部分记者会因此排斥采访任务。此外,坚强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准则,经历战争后,战地记者可能会选择掩饰内心或隐忍痛苦,进而造成身心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
三、战地记者心理创伤防护的现实举措
战地记者承受着新闻报道、生存危机、伦理挑战等多重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创伤,影响战地记者的身心健康。实践证明,只有多措并举,才能有效应对其心理创伤问题。
健全完善战地记者心理创伤防护研究体系。应紧跟新的形势任务,从军事战略全局出发,大力推进心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现代战争各类别参战人员心理创伤防护研究。针对战地记者这一特殊群体,统筹军事、新闻、卫生、信息资源,组建相关心理创伤防护研究机构,建立军事新闻工作者心理训练机制,完善战地记者心理训练教练等保障内容设置,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地记者心理创伤防护研究和实践体系。
提前做好个人防护与准备。战地记者要确保关键时刻能够保证生命安全和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平时要做好心理建设,强化自我调适,保持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战地记者在踏上战场执行新闻报道任务之前,需要提前了解战区基本情况、战场环境、潜在危险,做好物资药品、信息通讯、经验咨询等准备。当发生情绪危机时,可以及时转移心情或交流倾诉,进行自我疏导和排遣,有通畅渠道直接求助于心理医生。要注重训练自我对悲伤情境的反应,对于创伤进行自我管理,以确保负面情绪不会伴随时间逐步积累。比如,暗示自己不要因为表露内心负面情感而感到羞耻、主动保持韧性和力量才能确保安全和圆满完成战地采访任务等等。战地记者还需要正确理解和评价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保持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不断训练学习,以适应未来各种复杂战争环境。
要高度重视战地记者心理健康问题。媒体机构应该把关心战地记者的心理健康纳入职责范围。除了物资装备、协调沟通及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等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依托军队的培训体系对战地记者进行培训,开展战斗技能、武器操作、体能测试、自救互救及战场心理训练等专业训练,以帮助战地记者有能力应对复杂恶劣的战场环境,减少PTSD的发生。为预防和规避战地记者心理创伤,可以借鉴以往国内外新闻媒体的经验,聘请专家常年为战地记者提供职业心理咨询、测评和疏导服务,让战地记者知悉与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进而去评估威胁等级,防止因心理创伤进一步损害身心健康。
营造关心战地记者工作条件和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中国记协章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关心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身心健康”。新闻行业组织可向战地记者提供心理咨询指导资源,介绍相关培训体系,也有责任协助和监督媒体机构,为缓解战地记者心理压力采取有效措施。此外, 引导和呼吁公众、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充分理解战地记者的工作, 营造良好的媒体运作环境,也是对战地记者心理健康的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
责任编辑:姜兴华